有关兴德米特作曲理论和具体应用分析
2014-11-18周幸润
周幸润
摘要:作为20世纪著名的作曲大师,兴德米特还是一位音乐理论家和教育家,他的音乐理论非常的全面、严谨、涉及面广。在他的音乐理论中,他十分细致地为我们阐述了各种音乐技术的运用方法,为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兴德米特所著的《作曲技法》中,他所创立的作曲技法理论体系具有着现代性和实用性,在研究现代音乐的领域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将对兴德米特的作曲理论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并结合该理论的实际应用发表一点自己的浅见。
关键词:兴德米特 作曲理论 实际应用
保罗·兴德米特是德国的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天才,他对音乐的热爱让他涉及到了音乐中的作曲、演奏、理论、教学、指挥等各个领域,其代表作有交响乐《画家马蒂斯》、管弦乐《乐队协奏曲》等等。他的创作几乎涵盖了各种音乐体裁,而且他的作品、教学包括音乐论著对现代作曲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20世纪早期,在兴德米特的音乐创作中就表现出了新古典主义的倾向,而且这种倾向越来越强烈。他试图将将巴赫时期的音乐特点与当时的音乐风格相融合,反对晚期浪漫主义中那种夸张而冲动的感情。在他的《钢琴音乐》等作品中,就已经开始系统地研究和发展一种从未有过的复调技术,形成了一种新的巴洛克风格,找到了一套新的但是又合乎逻辑的对位法。在兴德米特看来,调性其实就像重力一样,是自然当中的一种力量,所以在他的音乐组合中,即使看来不协和,但是总会结束于和谐和简单上。
兴德米特在他所著的《作曲技法》中详细地阐述了经过他的探索和实践研究出的一套新的作曲理论体系。作为一名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兴德米特认为教育学生就是在培养未来的作曲家,所以他将教育学生看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也就是因为这样,在兴德米特的作曲理论中,实用性是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他所总结出来的作曲理论体系不但全面,而且十分严谨,不但与艺术表现紧密联系,而且具有相当的科学依据,因此成为了现代音乐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本文将从兴德米特作曲理论体系中的和声理论体系入手进行其具体应用的分析。
一、 兴德米特的和声理论分析
这是兴德米特作曲理论体系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在这个和声理论体系当中,兴德米特否定了传统的和声理论中关于和弦构成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一套新的和声体系,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鲜明的现代特征。
(一)和声理论体系中新的和弦构成原则。在传统的和声理论中,和弦构成的基本原则是三度叠置,但是在兴德米特的和声理论体系中,和弦的构成是由音序1(如图一)也就是音程组成的,并根据音程的性质和价值,可以将和弦分成两个部分,而分类的依据就是和弦中是否有三全音的音程。在兴德米特看来,三全音最突出的特性就是不确定性,而如果和弦中包含了三全音,那么该和弦也就具备了某种不确定性。所以根据这一特性,兴德米特将和弦分为了A类和弦与B类和弦,其中A类和弦就是不包含三全音的和弦,B类和弦就是包含了三全音的和弦。这样的方式突破了用等距离音程来构成和弦的传统模式,为作曲家们在创作时发挥独创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图一 音序1
在和弦的构成被兴德米特重新定义之后,和弦根音也出现了新的含义。由于和弦是由音程组成的,而每一个音程都包含了一个根音,那么在一个和弦当中,必然会包含几种不同的音程,并通过按照音序1的音程价值来找到最佳音程后,这个最佳音程的根音即为和弦的根音(如图二)。
图二 和弦根音
由于单单根据和弦中是否包含了三全音来划分和弦是无法反映出和弦的丰富性的,所以在兴德米特的和弦体系中,他又根据其他的因素将和弦分成了六个组,而这些因素也会对和弦的艺术表现效果、紧张度以及艺术价值产生影响。从而通过兴德米特的分类分组,和弦分为了A类:Ⅰ1、Ⅰ2,Ⅲ1、Ⅲ2,Ⅴ;B类:Ⅱa、Ⅱb1、Ⅱb2、Ⅱb3,Ⅳ1、Ⅳ2,Ⅵ。按照这样的和弦分组,排列的高低就能看出和弦的价值高低,数目越大的价值越低,反之则价值越高。也就是说,Ⅰ组的和弦价值是最高的,而Ⅴ与Ⅵ组的和弦价值最低,而在同组中,Ⅰ1 的和弦价值高于Ⅰ2,Ⅱa的和弦价值高于Ⅱb1,以此类推。由此,和弦的构成形式不再具有限定性了,而成为了创作领域的内容,只要是设计出的和弦就能够有合理的解释。可以看出,和弦分组是一项富有独创性的理论,它使和声领域得到了拓展,是兴德米特和声理论中最具价值的部分。
(二)和声的发展逻辑。音乐是无法只由一个和弦构成的,必须通过和弦与和弦的连接来产生和声的效果,这样的音乐才具有意义。
1.和声起伏。如果将包含了不同紧张度的和弦连接在一起时,紧张度就会出现上升或者下降的变化,由此就会产生和声的起伏。因此,只有不同价值的和弦组合在一起时才会形成和声起伏,而这种起伏可能是突然的,也有可能是渐进的。突然的起伏是因为价值差别较大的和弦被连接在了一起,比如从Ⅰ1——Ⅴ,或者从Ⅱa——Ⅳ1,这样的和声在进行时就能够产生突然的起伏;渐进的起伏是同一个和弦组中的和弦连接组成的。
和声起伏、两部骨架以及声部进行都是和声发展当中的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的设计可以是相互矛盾也可以是一致的,而在处理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时就能够体现和声发展的逻辑规律。
2.和弦连接技巧。在兴德米特的和声理论中,和弦也不是随意的连接,而是通过两个相连接的和弦的根音所形成的音程来衡量这两个和弦连接的价值,从而作为和弦连接时的判定依据。但仅仅根据这一个依据来进行判定或者评价的依据是不全面的,所以兴德米特将和声运动中不同的力会互相补偿作为另一个评价标准,从而形成了他独创的又一个理论原则。
在和弦的连接中如果加进了B类和弦,而B类和弦是包含了三全音的,所以产生的紧张度必须要有一种抵抗力让这种紧张度得到解决,这是只有A类和弦才能产生这样的抵抗力。而在解决三全音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兴德米特和声理论中又一个新的原则即引导音原则,引导音是指在B类和弦的三全音中,与根音“关系最好”的那个音(以音序1为衡量标准)。但值得注意的是,解决和弦的根音和引导音并不一定是同一个声部的,这两项原则只是用来作为判断和衡量和弦连接价值的标准,是和弦选择时的理论依据。endprint
二、和声理论的具体应用
(一) 和声起伏的设计
在创作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无论是什么时期、哪种风格的音乐都要考虑到和声紧张度的变化,但是在传统的理论中却并没有将这种和声起伏设计成系统进行讨论,但是兴德米特却做到了这一点。在他的和声理论中,将和弦分成了A、B两类,并且每类中还有分组,这样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和弦的资料库。由于和弦连接时的价值都不相同,因此怎么进行搭配使和声进行时的紧张度能够张弛有序,让和弦的连接能够体现出创造的目的,这就是和声起伏在设计时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在和声起伏的设计中,包括了整体的设计和局部的设计。从整体的设计来看,可以根据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情绪的变化、整体和局部的高潮等来计划出音乐作品整体上的和声紧张度的变化趋势,并确定出各个部分最佳的和弦类型。而从局部的设计来看,可以结合二部骨架和整体的安排来确定局部的和声起伏的类型和和弦组别。
1.设计整体的和声起伏。在音乐作品创作前,要对作品的风格、情绪以及长度进行大致地规划,重点在于确定和声的进行中的紧张度应该如何发展,是要先紧张后松弛还是要先松弛后紧张,高潮点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从而确定各个部分中的和弦。
(1)和声起伏的整体设计表现出“渐强”趋势。在谭小麟创作的音乐作品《彭浪矶》(如图三)中,由于整体的情绪是高涨的,所以和声的紧张度在计划时就采用了“渐强”的趋势设计。
图三 谭小麟《彭浪矶》
在这部作品中,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一到十三小节,和弦总数为25,为了与诗歌表达的情绪相配合所以采用了紧张度较低的Ⅰ组和弦16个;第二部分是十四到二十三小节,和弦总数为18,使用了16个Ⅲ组和弦;第三部分也就是歌曲剩下的部分,和弦总数是7个,主要采用了B类和弦,其中Ⅳ组的5个、Ⅱ组的1个。
(2) 和声起伏的整体设计表现出“渐强——渐弱”趋势。在这样的设计中,呈示部分和声进行是以紧张度相对较低而价值相对较高的和弦为主,而离题部分和声进行则是以紧张度较高的和弦为主,这是当音乐到达高潮点时,和弦的紧张度也一起达到最高。最后结束部分的和弦与呈示部分相同。在这个类型的设计当中,一般都是由于结构较为短小,因此整体来说只需要出现一次高潮点。
(3)和声起伏的整体设计表现出“波浪起伏”的趋势。这样的形式是由数个“渐强——渐弱”的和声起伏构成的,其特点是呈现出了波浪式的起伏状,有多个渐强到渐弱的过程,而且每个过程中和声的力度都与前一次的不同。从整体来看,在高潮点之前的和声力度是逐渐加强的,而在高潮点之后的和声力度就会呈现出逐渐渐弱的趋势。例如谭小麟先生创作的《离别》整体的和声起伏就是呈现这样的形式:
2.设计局部的和声起伏。
(1)作品呈示部分的和声起伏。这一部分的材料一般都较为统一、单纯,调性和声都较为明确,而且在结构单位上也比较匀称和规整。所以和声的“起伏”不会过大,和弦的紧张度也不会太高。
(2)作品展开部分的和声起伏。这一部分的材料一般都呈现出零碎化、片段化,和声的紧张度较前一部分加大,直到在进入整体高潮之后才会回落,而且在结构上也不规整和匀称,表现出扬——抑、抑——扬或抑——扬——抑的结构特点,各个结构之间是环环相扣的,但总的来说在高潮到来之前还是体现出“渐强”的总体趋势,直至高潮点和弦的紧张度达到最高。
(3)作品结束部分的和声起伏。结束部分的和声起伏的类型和呈示部分是基本相同的,但结束部分大多是收拢性的结构,而呈示部分则也可以用开放性的结构。因此在作品快要结束时,通常会进行和声价值高的、稳定的和弦设计,并在这一部分的和声起伏趋势表现为渐弱。但这只是一般的情况,按照作品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做特别的处理。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兴德米特所著的《作曲技法》中,他所创立的作曲技法理论体系具有着现代性和实用性,在研究现代音乐的领域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他的作曲理论体系中,和声理论是一个逻辑严密且完整的部分,其中各个理论的概念和原则都是环环相扣、联系紧密的,而且通过他的和声理论,可以分析任何时期、任何风格的作曲家的作品,这一理论运用的广泛性是非常突出的特点,而且运用这个理论进行创作时,可以根据作曲家自己的选择来创作出风格别样的作品。所以兴德米特的和声理论所具有的实用性和现代性,使其在现代音乐的研究领域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更深地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军.兴德米特作曲理论分析及应用探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邹丽.浅谈保罗·兴德米特音乐理论对其音乐作品的影响[J].大舞台,2010,(07).
[3]石萌.运用兴德米特作曲理论分析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J].青春岁月,2012,(16).
[4]段媛媛.兴德米特创作技法在我国当代声乐作品中的艺术特色——以艺术歌曲《黄昏》和《爱之酒》为例[J].音乐创作,2013,(04).endprint
二、和声理论的具体应用
(一) 和声起伏的设计
在创作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无论是什么时期、哪种风格的音乐都要考虑到和声紧张度的变化,但是在传统的理论中却并没有将这种和声起伏设计成系统进行讨论,但是兴德米特却做到了这一点。在他的和声理论中,将和弦分成了A、B两类,并且每类中还有分组,这样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和弦的资料库。由于和弦连接时的价值都不相同,因此怎么进行搭配使和声进行时的紧张度能够张弛有序,让和弦的连接能够体现出创造的目的,这就是和声起伏在设计时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在和声起伏的设计中,包括了整体的设计和局部的设计。从整体的设计来看,可以根据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情绪的变化、整体和局部的高潮等来计划出音乐作品整体上的和声紧张度的变化趋势,并确定出各个部分最佳的和弦类型。而从局部的设计来看,可以结合二部骨架和整体的安排来确定局部的和声起伏的类型和和弦组别。
1.设计整体的和声起伏。在音乐作品创作前,要对作品的风格、情绪以及长度进行大致地规划,重点在于确定和声的进行中的紧张度应该如何发展,是要先紧张后松弛还是要先松弛后紧张,高潮点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从而确定各个部分中的和弦。
(1)和声起伏的整体设计表现出“渐强”趋势。在谭小麟创作的音乐作品《彭浪矶》(如图三)中,由于整体的情绪是高涨的,所以和声的紧张度在计划时就采用了“渐强”的趋势设计。
图三 谭小麟《彭浪矶》
在这部作品中,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一到十三小节,和弦总数为25,为了与诗歌表达的情绪相配合所以采用了紧张度较低的Ⅰ组和弦16个;第二部分是十四到二十三小节,和弦总数为18,使用了16个Ⅲ组和弦;第三部分也就是歌曲剩下的部分,和弦总数是7个,主要采用了B类和弦,其中Ⅳ组的5个、Ⅱ组的1个。
(2) 和声起伏的整体设计表现出“渐强——渐弱”趋势。在这样的设计中,呈示部分和声进行是以紧张度相对较低而价值相对较高的和弦为主,而离题部分和声进行则是以紧张度较高的和弦为主,这是当音乐到达高潮点时,和弦的紧张度也一起达到最高。最后结束部分的和弦与呈示部分相同。在这个类型的设计当中,一般都是由于结构较为短小,因此整体来说只需要出现一次高潮点。
(3)和声起伏的整体设计表现出“波浪起伏”的趋势。这样的形式是由数个“渐强——渐弱”的和声起伏构成的,其特点是呈现出了波浪式的起伏状,有多个渐强到渐弱的过程,而且每个过程中和声的力度都与前一次的不同。从整体来看,在高潮点之前的和声力度是逐渐加强的,而在高潮点之后的和声力度就会呈现出逐渐渐弱的趋势。例如谭小麟先生创作的《离别》整体的和声起伏就是呈现这样的形式:
2.设计局部的和声起伏。
(1)作品呈示部分的和声起伏。这一部分的材料一般都较为统一、单纯,调性和声都较为明确,而且在结构单位上也比较匀称和规整。所以和声的“起伏”不会过大,和弦的紧张度也不会太高。
(2)作品展开部分的和声起伏。这一部分的材料一般都呈现出零碎化、片段化,和声的紧张度较前一部分加大,直到在进入整体高潮之后才会回落,而且在结构上也不规整和匀称,表现出扬——抑、抑——扬或抑——扬——抑的结构特点,各个结构之间是环环相扣的,但总的来说在高潮到来之前还是体现出“渐强”的总体趋势,直至高潮点和弦的紧张度达到最高。
(3)作品结束部分的和声起伏。结束部分的和声起伏的类型和呈示部分是基本相同的,但结束部分大多是收拢性的结构,而呈示部分则也可以用开放性的结构。因此在作品快要结束时,通常会进行和声价值高的、稳定的和弦设计,并在这一部分的和声起伏趋势表现为渐弱。但这只是一般的情况,按照作品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做特别的处理。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兴德米特所著的《作曲技法》中,他所创立的作曲技法理论体系具有着现代性和实用性,在研究现代音乐的领域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他的作曲理论体系中,和声理论是一个逻辑严密且完整的部分,其中各个理论的概念和原则都是环环相扣、联系紧密的,而且通过他的和声理论,可以分析任何时期、任何风格的作曲家的作品,这一理论运用的广泛性是非常突出的特点,而且运用这个理论进行创作时,可以根据作曲家自己的选择来创作出风格别样的作品。所以兴德米特的和声理论所具有的实用性和现代性,使其在现代音乐的研究领域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更深地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军.兴德米特作曲理论分析及应用探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邹丽.浅谈保罗·兴德米特音乐理论对其音乐作品的影响[J].大舞台,2010,(07).
[3]石萌.运用兴德米特作曲理论分析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J].青春岁月,2012,(16).
[4]段媛媛.兴德米特创作技法在我国当代声乐作品中的艺术特色——以艺术歌曲《黄昏》和《爱之酒》为例[J].音乐创作,2013,(04).endprint
二、和声理论的具体应用
(一) 和声起伏的设计
在创作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无论是什么时期、哪种风格的音乐都要考虑到和声紧张度的变化,但是在传统的理论中却并没有将这种和声起伏设计成系统进行讨论,但是兴德米特却做到了这一点。在他的和声理论中,将和弦分成了A、B两类,并且每类中还有分组,这样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和弦的资料库。由于和弦连接时的价值都不相同,因此怎么进行搭配使和声进行时的紧张度能够张弛有序,让和弦的连接能够体现出创造的目的,这就是和声起伏在设计时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在和声起伏的设计中,包括了整体的设计和局部的设计。从整体的设计来看,可以根据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情绪的变化、整体和局部的高潮等来计划出音乐作品整体上的和声紧张度的变化趋势,并确定出各个部分最佳的和弦类型。而从局部的设计来看,可以结合二部骨架和整体的安排来确定局部的和声起伏的类型和和弦组别。
1.设计整体的和声起伏。在音乐作品创作前,要对作品的风格、情绪以及长度进行大致地规划,重点在于确定和声的进行中的紧张度应该如何发展,是要先紧张后松弛还是要先松弛后紧张,高潮点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从而确定各个部分中的和弦。
(1)和声起伏的整体设计表现出“渐强”趋势。在谭小麟创作的音乐作品《彭浪矶》(如图三)中,由于整体的情绪是高涨的,所以和声的紧张度在计划时就采用了“渐强”的趋势设计。
图三 谭小麟《彭浪矶》
在这部作品中,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一到十三小节,和弦总数为25,为了与诗歌表达的情绪相配合所以采用了紧张度较低的Ⅰ组和弦16个;第二部分是十四到二十三小节,和弦总数为18,使用了16个Ⅲ组和弦;第三部分也就是歌曲剩下的部分,和弦总数是7个,主要采用了B类和弦,其中Ⅳ组的5个、Ⅱ组的1个。
(2) 和声起伏的整体设计表现出“渐强——渐弱”趋势。在这样的设计中,呈示部分和声进行是以紧张度相对较低而价值相对较高的和弦为主,而离题部分和声进行则是以紧张度较高的和弦为主,这是当音乐到达高潮点时,和弦的紧张度也一起达到最高。最后结束部分的和弦与呈示部分相同。在这个类型的设计当中,一般都是由于结构较为短小,因此整体来说只需要出现一次高潮点。
(3)和声起伏的整体设计表现出“波浪起伏”的趋势。这样的形式是由数个“渐强——渐弱”的和声起伏构成的,其特点是呈现出了波浪式的起伏状,有多个渐强到渐弱的过程,而且每个过程中和声的力度都与前一次的不同。从整体来看,在高潮点之前的和声力度是逐渐加强的,而在高潮点之后的和声力度就会呈现出逐渐渐弱的趋势。例如谭小麟先生创作的《离别》整体的和声起伏就是呈现这样的形式:
2.设计局部的和声起伏。
(1)作品呈示部分的和声起伏。这一部分的材料一般都较为统一、单纯,调性和声都较为明确,而且在结构单位上也比较匀称和规整。所以和声的“起伏”不会过大,和弦的紧张度也不会太高。
(2)作品展开部分的和声起伏。这一部分的材料一般都呈现出零碎化、片段化,和声的紧张度较前一部分加大,直到在进入整体高潮之后才会回落,而且在结构上也不规整和匀称,表现出扬——抑、抑——扬或抑——扬——抑的结构特点,各个结构之间是环环相扣的,但总的来说在高潮到来之前还是体现出“渐强”的总体趋势,直至高潮点和弦的紧张度达到最高。
(3)作品结束部分的和声起伏。结束部分的和声起伏的类型和呈示部分是基本相同的,但结束部分大多是收拢性的结构,而呈示部分则也可以用开放性的结构。因此在作品快要结束时,通常会进行和声价值高的、稳定的和弦设计,并在这一部分的和声起伏趋势表现为渐弱。但这只是一般的情况,按照作品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做特别的处理。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兴德米特所著的《作曲技法》中,他所创立的作曲技法理论体系具有着现代性和实用性,在研究现代音乐的领域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他的作曲理论体系中,和声理论是一个逻辑严密且完整的部分,其中各个理论的概念和原则都是环环相扣、联系紧密的,而且通过他的和声理论,可以分析任何时期、任何风格的作曲家的作品,这一理论运用的广泛性是非常突出的特点,而且运用这个理论进行创作时,可以根据作曲家自己的选择来创作出风格别样的作品。所以兴德米特的和声理论所具有的实用性和现代性,使其在现代音乐的研究领域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更深地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军.兴德米特作曲理论分析及应用探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邹丽.浅谈保罗·兴德米特音乐理论对其音乐作品的影响[J].大舞台,2010,(07).
[3]石萌.运用兴德米特作曲理论分析柴可夫斯基《八月——收获》[J].青春岁月,2012,(16).
[4]段媛媛.兴德米特创作技法在我国当代声乐作品中的艺术特色——以艺术歌曲《黄昏》和《爱之酒》为例[J].音乐创作,2013,(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