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簧管
2014-11-18
单簧管,又称黑管或克拉管,英语为Clarinet,意大利语为Clarinetto,法语为Clarinette,德语为Klarinette。单簧管高音区嘹亮明朗,中音区富于表情,音色纯净,清澈优美。低音区低沉,浑厚而丰满,是木管族中应用最广泛的乐器。被誉为“管弦乐队中的演说家”和“木管乐器中的戏剧女高音”。
历史
最初的单簧管是欧洲古代的一种叫做芦笛的乐器,呈圆柱形,没有按键,也没有喇叭口,只有七个音孔。后来,芦笛渐渐演变成了单簧管唯一的直系祖先——沙吕莫管(Chalumeau)。随着音乐的发展,这种乐器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据有关资料证实,第一个改革这种乐器的人是德国纽伦堡的一位乐器制造师,名叫约翰·戴内(Johann Denner 1655-1707)。他在乐器管上安装上了两个键子(一个是由左手食指控制的A音键,一个是由左手拇指控制的十二度泛音键)和一个喇叭口,这就是最早由戴内改革发明的两个键子的单簧管。从此,便打开了单簧管发展的道路,后经巴托尔特将乐器管身延长,并增加第三个键子(低音E、打开十二度泛音键为B音);德国乐派创始人约瑟夫·比尔(1744-1811)在乐器上安装了第四个和第五个键子,增加了四个音(低音升F,降A,十二度泛音为升C,降e);到1791年由法国单簧管演奏家,巴黎音乐学院教授,格扎维埃·勒费福尔(Lefere 1766-1829)给这一乐器增添到第六个键子。至此,对单簧管这一乐器的改革历经一个世纪,从戴内到勒费福尔等人历尽艰辛,使单簧管发展到六个键子。这个时期单簧管的演奏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就在这个时期,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791)创作了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并且首先将单簧管应用于乐队。与此几乎同时,还有施塔米茨父子大力发展了单簧管艺术,小施塔米茨更为单簧管创作了二十余首协奏曲。
1812年经德国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家缪勒(Muller 1786-1845)的潜心研究,成功的研制出能够演奏各种调式的十三键单簧管,这种新结构的单簧管使演奏者在技巧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深受人们的赞誉。后来又作了进一步的改进使之更加精巧,并形成了缪勒体系。当今,德国、奥地利单簧管演奏家大多采用缪勒体系的乐器。
1839年,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家、巴黎音乐学院教授、法国乐派创始人克洛泽(Klose 1808-1880)和法国著名的乐器制造商路易·奥古斯特·布菲(Buffet)两人一起做了大量改进十三键单簧管的工作。他们在引进勃姆(Boehm, 1794-1880)为长笛创造发明的活动圆键体系之后,使单簧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并与1839年在历史上第一次推出了贝姆式单簧管,形成贝姆体系。当今世界绝大多数演奏家使用的单簧管都为贝姆体系。虽然这一乐器在近代还有新的改进,但从1839年至今历经一个半多世纪,克洛泽发明的这种贝姆是单簧管的基本构造一直保持到现在。
19世纪初,贝尔曼先生出版了自己的《单簧管演奏法》,这时世界第一部单簧管教程。19世纪末,罗扎诺夫和罗赛等人又分别出版了自己的单簧管是教程,尤其是罗扎诺夫,开创了音乐学院的单簧管专业教学,为单簧管学生们开辟了正规的学习之路。
结构
单簧管是全木管中,构造最特殊的乐器,其他木管都是以开管原理发音,唯有单簧管似圆柱形。像长笛的情形,操作部份(本管与尾管)呈圆柱形,可是吹口管则是呈圆锥形。至于单簧管一族则是从头到尾都是用圆柱形。单簧管通常用非洲黑木制造,由木料、硬橡胶或金属制成,有一个鸟嘴形的吹口和圆形的空心,管身是可装拆的喇叭口,管体成圆筒形,下端为开放的喇叭口。在吹口处固定一个簧片,吹奏者通过簧片和吹口的空间吹气时,并配合下唇适当的压力,薄薄的簧片尖产生振动,使乐器管内的空气柱开始振动,因而发出柔美的音色。
单簧管的管子全由木材制成,一共分成五节。作成五节的原因完全是为了便于修理与携带。因为气柱系闭管原理,所以管长只等于其他木管的一半。单簧管计有降B调和A调两种调种,都是当作移调乐器。目前贝姆式单簧管已成为世界通用的标准型了。
吹口:吹口上固定着竹片,利用竹片和吹嘴间的缝细,吹气使竹片震动发出声音,而固定竹片的方法又分为法式和德式两种。法式利用束圈,材质有金属、塑胶和橡胶;德式则用绳子缠绕捆绑。
上节管:上节管(upper joint)是左手操作的部分,在竖笛制造上 需要高度技术。这部分的制造吹口的制造关系十分密 切。左手无名指所按的音孔,有的设有键机,有的没有。 如今不设键机的情形越来越普遍了,原因是因为最好事非得已才装键机。
下节管:下节管(lower joint)是用右手操作的部分,在制造上以 能发正确的音律为首务。
扬音管:扬音管(bell)是使管子里的气柱向大气扩大的部分。这唯 有吹奏低音音域时才有作用
簧片:一块薄的芦苇造的竹片。
演奏
单簧管气鸣乐器。广泛应用于管弦乐队、军乐队、爵士乐队和轻音乐队等。
(1)记谱与音域:单簧管是移调乐器,记谱音域为小字组e-小字四组e。实用音域为小字组d-小字三组f。应用谱号为高音谱号,移调高大二度记谱。
(2)音色与音量:低音区,常被称作“表情音区”,其发音低沉、浓郁、有戏剧特色;高音区音色纯净、明亮、富丽而圆润;中音区的音色无明显个性,发音较柔弱,能与很多乐器的音色相融合;最高音区发音尖刺、狂野,带有呼啸声。除了极高音区不能弱奏外,单簧管其他各音区都能控制自ppp至ff的音量幅度变化;中音区也能达到ppp至mf的变化幅度。
(3)演奏技巧:单簧管也是一件很灵敏的乐器,除了在演奏断音方面不如长笛那样流利迅速外,演奏旋律、音阶、琶音、跳音则相当出色。它能轻松地演奏连、断音结合的各种光辉华丽的乐句, 这些方面可以与长笛相媲美。endprint
单簧管奏断音,三种吐音法都能使用,而最容易的、也最常用的是单吐法,用单吐奏断音自然不能太快。在单簧管上的任何音区可轻松地演奏颤音和震音。
(4)配用哨片:单簧管必须配用哨片才能震动发声,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哨片破损就会使单簧管不能发声或发出尖啸的声音。现代哨片有多种型号:1号(新手或者幼龄者使用)2号(入门者或吸气不足者)3号(通常的哨片,一般通用)
种类
常见的单簧管为bB调和A调,但实际上,单簧管家族有约十种不同音高和调性的管(由最低音始):
Octocontrabass (BBBb)
Octocontralto (EEEb)
Contrabass特低音 (BBb/GG)
Contralto (EEb)
Bass 低音 (BBb)
Alto 中音 (Eb)
Basset Horn 巴塞管 (Bb/D/A)
Soprano 高音 (A/Bb)
Sopranino 超高音 (Eb/D/C)
最高音单簧管:有F、bE、D3种调,比常规bB 调单簧管分别高五度、四度、三度,以bE调为常见,在军乐队中它是必备的乐器。
中音单簧管:有bE与F调。另约制于1760年的巴塞特单簧管,改良的巴塞特单簧管为F调,比bE调单簧管高一个音,外形很略小的低音单簧管,喇叭口朝上。
低音单簧管:比单簧管低八度,外形似萨克斯管,哨嘴管弯曲,喇叭口朝上,记谱用低音谱表。 柴科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中有出色的谱例。
倍低音单簧管,bB调,比低音单簧管低一个八度,是军乐队的标准乐器。
代表作品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A大调单簧管五重 奏》K.581。
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单簧管第一协奏曲》OP73、《单簧管第二协奏曲》OP74、《小协奏曲》OP26。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单簧管三重奏》Op.114、《单簧管五重奏》Op.115、《单簧管奏鸣曲 》Op.120-1,2 。
科普兰(Aron Copland):《单簧管协奏曲》。
普罗修斯卡:《单簧管波尔卡》。
舒曼(Robert Schumann):《单簧管与钢琴幻想曲》OP73。
罗西尼:《引子主题与变奏》。
德彪西:《第一狂想曲》。
库尔宾斯基:《协奏曲》。
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三首无伴奏小品》。
理查·史特劳斯(Richard Strauss)《为单簧管与低音管的复协奏曲》。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Rimsky-Korsakov)《单簧管协奏曲》。
普朗克(Francis Poulenc)《单簧管奏鸣曲》。
亨德米特(Paul Hindemith)《单簧管奏鸣曲》OP57 。
路易斯·斯波尔(Louis Spohr):四首《单簧管协奏曲》OP26、59、WO19、20。
著名演奏家
美国
赖瑞·康姆(Larry Combs)
艾迪·丹尼尔(Eddie Daniels)
史坦利·杜拉克(Stanley Drucker)
班尼·顾德曼(Benny Goodman)
查理·奈迪西(Charles Neidich)
理查德·史托兹曼(Richard Stoltzman)
亚提·萧(Artie Shaw)
戴维·席夫林(David Shifrin)
叶强(John Bruce Yeh)
奥地利
阿弗列德·普林兹(Alfred Prinz)
俄斯特·欧腾萨梅尔(Ernst Ottensamer)
彼得·施密德(Peter Schmidl)
比利时
华特·毕肯斯(Walter Boeykens)
加拿大
詹姆士·坎贝尔(James Campbell)
英国
杰克·布莱梅尔(Jack Brymer)
埃玛·琼森(Emma Johnson)
思雅·金(Thea King)
安东尼·裴(Antony Pay)
葛凡斯·裴耶(Gervase de Peyer)
德国
迪特·克利克(Dieter Kl·cker)
卡尔·莱斯特(Karl Leister)
萨宾·梅耶(Sabine Meyer)
赫伯特·史塔尔(Herbert Stahr)
法国
米歇尔·亚利格农(Michel Arrignon)
路易·卡优札克(Louis Cahuzac)
亚历山德拉·卡本纳(Alessandro Carbonare)
杰克·朗斯洛(Jacques Lancelot)
保罗·梅耶(Paul Meyer)
米歇尔·波特(Michel Portal)
荷兰
亨利·博克(Henri Bok)
乔治·彼得生(George Pieterson)
瑞典
凯尔·费杰斯(Kjell Fageus)
瑞士
艾德华·布鲁纳(Eduard Brunner)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