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2014-11-18蔡正兰

关键词:主持人专业能力

蔡正兰,王 莹

(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合肥 230022)

现代化传媒业的发展需要有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娴熟播音技能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然而现实教学中,高校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传媒业的需求是有脱节的。一方面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后较难胜任播音员或主持人岗位,另一方面媒体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需认识到在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播音主持专业的实践教学既有一般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共性,也有其特性。人的语言能力、现场应变能力以及吐字发音能力因人而异,所以播音训练,不仅要有成系统的、体现规律的基础知识打底,还应有经验丰富的老师一对一地教授、聆听及纠正;经验丰富的实验课老师现场模拟教学,还会给学生在临时语言组织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等方面留下深刻印象,也必将对他们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改革目前播音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非常重要。

一、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分析

实践能力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突破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1]。近些年来,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紧跟时代要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并且大多采用“大课理论教学+小课实践指导”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媒体传播方式、传播类型的不断变化,以及受众对播音员、主持人要求的不断提高,目前实践教学单一的模式所带来的教学效果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笔者调查了相关高校的播音实践教学情况,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类不容乐观的突出问题,如图1所示并分析如下。

图1 省内5所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情况饼状图

(1)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发展势头良好,许多国内著名高校都加大了师资队伍的建设,甚至不惜重金引进专业人才。但是对于一般高校,由于国家投入不足,没有资金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呈现出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学历层次水平不高、实践教学能力缺乏的状态,教师队伍发展的不均衡已经束缚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队伍缺少行业经验。实践教学队伍的组成大多由实验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及部分专业教师组成。这些人员大都未曾承担过播音主持工作,整体上缺少行业工作经验。二是兼职实践教师比例小,满足不了实践教学要求。三是人才引进观念陈旧。由于一些学校人员引进人才条框的限制,引进实践教学教师时,唯“学历”、“职称”论,无形中弱化了对所引进人才实践技能的要求,引进的教师往往达不到“双师”的标准。

(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科技的发展以及新兴媒体的兴起使得广播电视节目形态日益多元化,主持人参与节目录制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这一转变使得节目主持人从传统的有稿播音模式向采、编、播、评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形态发展,播音主持工作已经从以稿件为依托的二度创作向思考表达、即兴发挥的方向发展。这无疑对担任实践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播读能力,还要具备出色的思考、应变及语言组织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专业教学能否与时俱进地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是摆在实验教学教师面前的新的挑战。然而,实事求是地说,目前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还不能完全地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一些高校仍然处于“重播轻说”的教学状态,使得很多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因缺乏模拟和训练,而没有较好的语言组织能力,也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现场应变能力,导致整体综合素质不高,很难适应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节目的要求[2]。

(3)实践教学硬件建设不够健全 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要有充分的硬件资源作为保障。如要紧紧围绕当今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需要塑造合格的专业人才,那么对专业设备、场地资源就有很高的要求。具体说来,设立该专业的高校必须建有语音室、演播室等实训场所,日常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出在话筒前、镜头前出现的实践机会。然而,一些高校因理念、资金等原因,实践教学条件一般,校内的实践教学环境无法提供仿真的演播现场,无法让学生在一个尽可能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仿真式的练习。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的学校每年近百人的招生规模,却没有一间专供学生录音、录像的教室[3]。一般学校的语音室、演播室等仿真设施建设就可想而知了。

(4)实践教学评价系统不够完善 艺术类专业人才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其对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也有着相应的要求。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的考评体系才能调动教师研究实践教学的积极性。目前高校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教师理论教学、学术研究考核体系,但是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较为简单或者根本没有。另外,在教师职称评审中仍然偏重学术研究,对教师实践教学考核没有明确规定。这种导向不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因此,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积极性,应该把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考评纳入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考核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在制度层面上保障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迅速提高,才能建立促进实践教学的有效机制,才能把提高艺术类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二、“亦师亦傅、亦生亦徒双重角色”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笔者长期从事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课教学,多年来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建立起了“亦师亦傅、亦生亦徒双重角色”实践教学模式。这里的“师”是老师,这里的“傅”是“师傅”。如果说,“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进行知识的传授的话,“傅”在这里就是指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见商务印书馆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傅”释义)。

播音主持专业是艺术类专业,而这门艺术的载体主要依托有声语言,所以许多技能需要口耳相传,这也就要求指导老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示范和纠错能力。比如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感情表达,老师就必须像师傅一样一遍遍示范朗诵;比如指出学生发音问题,不能仅仅说“对”或“错”,而是要求师傅们有较强的听力,明确指出是唇形、舌位或是开口度的问题,然后指导学生纠正语音错误,达到字正腔圆。另外,师傅们的示范纠错能力还要紧紧把握行业一线变化的脉搏,比如同样是新闻播报,因为受众收听收看时距离、心理等的变化,十年前的用气发声和现在有着很大的差别。“亦师亦傅”双重角色的要求,对激励教师关注、参与专业实践,与时俱进的提高教师示范纠错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亦师亦傅、亦生亦徒双重角色”实践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做到既是老师,又是师傅,既传授知识,又传授技能;就“傅”中“师傅”这层含义,“亦师亦傅”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既做学生,又做徒弟。教师有了双重角色理念,便会自觉地做到理论知识讲授与专业能力培养并重;学生有了双重角色理念,便会主动地按照大学生的标准和职业人的素质来要求自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进行以下教学理论及实践改革:

1.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遵循亦师亦傅双重角色的理念,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因此,建设这样一支既是老师又是“师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彰显专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师傅”型老师的实践指导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播音主持“个性风格”的打造能力 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有别于其他专业,不是像在流水线上批量加工,而是像在手工作坊里精雕细刻。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媒介“窄播化”、“分众化”理论的日趋成熟和受众收听(看)需求的变化,以是否是标准的“俊男靓女”、“宽音大嗓”来评价播音员、主持人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受众日益接受和欣赏风格明显、个性生动的播音员、主持人。当前,播音员主持人大致分成以下几种类型:新闻播音配音型、记者型、演艺型、庆典型主持人。因此,教师要能做到亦师亦傅双重角色的适时转换,全面了解徒弟们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基础,准确拿捏一对一指导的分寸火候,理性设计不同类型学生的职业走向,分别将他们培养成新闻播音配音型主持人、记者型主持人、演艺型主持人和庆典型主持人,以适应不同岗位的播音主持需求。

(2)语音面貌的提升能力 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说好普通话。说普通话,不仅要求吐字发音标准,还必须能够正确使用合乎规范的词汇以及语法。对此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一系列相关规定,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广播电视台都把持有有关部门颁发的普通话等级证书作为选择录用播音员、主持人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一对一地纠正口型对错、一字一句地纠正语音语调的高低缓急,就成为“师傅”型老师专业实习指导的重要工作。

(3)职业素质的培养能力 如果说教学中的知识点可以短时间言传给学生,那么职业修养的培养则需要长时间地身教于徒弟。播音专业教师在工作中,时刻要提醒自己同时还是播音员或主持人,在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为徒弟们树立优秀职业人的标杆,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岗位素质和职业修养。思维方式是具有物质性的大脑皮层通过对事物的反映,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从而能够构成演进发展的矛盾运动。对于思维方式的训练是培养节目主持人的必修内容。一般是通过相关专业实践训练,使学生在模拟主持不同类型节目的过程中,熟练地掌握多种思维方式,或抽象、或具体,或宏观、或细节,从而达到适应节目运作、节目主持、节目发展的需要[4]。

主持人的行为方式体现中,过硬的心理素质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广播电视节目直播形式的普及,对主持人心理素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主持人主持节目过程中,应以良好的心理反应,达到内外结合松紧适宜的最佳状态。这其中包括了对节目录制元素和节目内容掌控的能力,同时还包括主持人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依据不同的节目表述特点所达到的心理控制能力[5]。要想让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上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相应的实践训练,练中学,干中学,以真实的场景,培养出真正能胜任播音主持工作的多种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确立“职业人”的学习目标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其不可避免的成为了衡量节目水准的终极体现。主持人身上往往还担当着传递编导思想、体现节目风格的重要任务。甚至某些人还肩负着调动节目现场、协调各部门配合、控制节目节奏、把握整体效果的重任。尤其在当今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主持人为了吸引受众,有时还要承担节目品牌代言人的任务。以上这些方面应该说,都是当今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实践带教老师心中时刻明确的培养方向。

相对于媒体的要求,院校培养的播音员主持人在进入工作岗位时,往往出现进入角色慢、媒体培养周期长、主持人综合素质薄弱、职业素质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成为传媒艺术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中之重。经过反复实践、探讨,笔者在教学中找到了一个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点,那就是“能够顺利地成为职业人”。这个“角色扮演”的教学理念较为准确地抓住了职业人与大学生在能力上的共性,即既传授了一般意义上的播音理论,又有所侧重地规划了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使之能够依据自有条件,有所侧重地对未来倾向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更加重视。这样做的结果是不仅改善了学风,而且也使努力提高职业素质成为学生们自身的自觉行为。如图2所示。

图2 项目教学方法流程图

3.实施“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方法

根据双重角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把理论课的内容按照学习情境设计为若干个项目任务,师生共同参与,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指导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实践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增强职业意识。

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明确培养目标是项目教学法的首要任务。教学部门应把握行业发展,科学分析播音专业就业岗位,以及能有所拓展的就业领域,进行针对性教学项目设计。二是分析主要工作岗位。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设计出项目教学的内容,以满足不同岗位的能力需求。三是搭建主要实施平台。与播音专业紧密相关的实践教学平台有演播室出镜、直播间节目制作、新闻现场报道、大型活动、会议现场主持、录音棚角色造型等。四是根据工作岗位和不同平台现场,制定核心学习课程。五是把具体学习领域分成若干个步骤来完成,并为每个步骤设定具体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方法大体上可以算是“模拟情境”教学,从整个过程来说,一般分成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三个阶段,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整个项目,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如图3所示:

图3 项目教学方法流程图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针对实践教学中硬件、软件资源的缺乏,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广播电视录播室、直播室、网络主持工作室等各类实验、实训室建设。其次,要建立一整套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评价管理等实践教学实施管理体系,确保实验设备和场所能为学生所用。再次,学校老师应与行业一线的“师傅”们合作开发校企合作课程,编制实践教学大纲。最后,可以采用“校台合作”模式,利用广播电视台资源,争取实现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上的四个转变:教学资源从封闭向开放转变,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创造转变,教学方式从模拟训练向置身实践转变,学生就业从等待挑选向主动选择转变[6]。

(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目标 现代传媒业的发展要求播音员与主持人的职业能力不仅限于话筒前或镜头前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技能,还要覆盖媒体人的独立思考、职业操守、合作意识及批判与创新精神等。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鲁景超教授就指出:播音主持“未来人才培养方向应当向'精深'和'宽广'两个方向同时发展。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一方面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选修课比例,加强通识教育,引导学生重视专业学习,扩充宽口径、厚基础专业功底;另一方面要构建一套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需求导向性'实践教学体系。”[7]

(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内容 根据现代传媒业对播音主持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首先是加强课堂实践教学。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课堂实践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协作式、启发式、学导式、情景模拟等,变“知识的传授”为“能力的拓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是加强校内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各项专业实践活动,例如经典诗文朗诵大赛、主播大赛、广播电视成品节目展等。校内实践活动在于拓展学生的创作空间,加深知识间的联系,增强创新意识。最后是加强毕业综合实践。其中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各种专业比赛招聘等。毕业实习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重中之重,是一场波及省内外媒体的实战演练,要求学生真正参与节目的策划、播出、制作,充分展现业务能力与专业素质,为就业积累宝贵的媒体经验[8]。

三、结束语

播音主持艺术既是艺术类专业性学科了,也是一个交叉性学科。其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不得不坚持探索创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为实现为新时代培养合格播音员主持人的需求,就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上文显示,“亦师亦傅、亦生亦徒双重角色”的实践教学模式,能吻合该专业培养需求,能将该模式的教学效果全面地发挥出来,能明显提高播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同时,由于其“师傅”教学功能的特性,也可应用于其他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的实践教学。

[1]余建星,赵 伟,李 辉,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形成实践育人氛围[J].中国高等教育,2012,(13、14):18.

[2]罗 幸.新媒体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以播音主持专业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1,(9):160.

[3]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我国当前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调查报告[R].北京,2007.

[4]杨 锦.新闻特别节目解说要素的运用及其创新——《平凡人·中国梦》特别节目的解说创作初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5-98.

[5]孟 翀.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综合素质现状及培养方式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7.

[6]马 谛.校台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2011,(11):133.

[7]鲁景超.关于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一写给“纪念人民广播播音七十年”[J].现代传播,2011,(4).

[8]陈昕瑜.论播音与主持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新闻界,2012,(4):69.

猜你喜欢

主持人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