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市银行实现正向盈余意外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4-11-18姚禄仕王丽娜

关键词:不良贷款盈余盈利

姚禄仕,张 洁,王丽娜

(合肥工业大学a.管理学院;b.证券期货研究所,合肥 230009)

一、引言

上市公司存在正向盈余意外是指上市公司盈余达到或超过分析师盈利预测。若上市公司盈利大于等于分析师盈利预测,即盈余意外大于等于0,则上市公司盈余达到或超过分析师盈利预测;若上市公司盈余意外小于0,则上市公司盈余未达到或超过分析师盈利预测。

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上市公司分析师覆盖率的上升以及媒体对分析师盈利预测关注度的提高,分析师盈利预测取代公司上年盈余和盈余亏损点,成为上市公司最重要的盈余阈值标准。投资者会通过比较公司业绩与年报公布前分析师最新的盈利预测判断上市公司业绩是否达到或超过分析师盈利预测,若上市公司盈余低于分析师盈利预测,则盈余公告日上市公司股价大幅下跌,反之则股价上升。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对外开放进程的逐步加快,中国银行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相较国外,我国现阶段分析师行业和上市公司方面法律法规不甚完善,又给上市公司和分析师造成了很多可操作的空间,有必要关注我国上市公司与分析师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本文对盈余达到或超过分析师盈利预测的上市银行进行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上市银行与分析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的表现形式,也有利于从侧面了解我国上市银行在发展中的特点与趋势,以便更好地规范银行业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及提出假设

在对MBE(Meeing or beating current analyst'earnings expectation)进行定义[1]时取上市公司盈利公布前一段时间分析师盈利预测平均值或年报公布前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盈余的最新一次盈利预测作为分析师盈余预测的替代。关于公司的实际操作,有研究[2]表明以会计业绩指标ROE、ROA、是否损失、市盈率、利润增长、销售或利润增长率作为上市公司绩效的替代变量,发现达到或超过分析师盈利预测的上市公司在后续季度或两年间较未达到或超过分析师盈利预测的上市公司有更好的业绩。此外,有研究[3]发现成长性越好、诉讼风险越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利益相关者隐性契约要求越高、盈余的价值相关性越高,规模越大的企业,管理当局防止负盈余意外的动机越大。

针对金融业的特殊性,管理层管理盈余和盈余意外的手段也与一般上市公司有所不同。相关学者[4]认为在商业银行中贷款损失准备是比较常见的平滑盈余的手段,贷款损失准备直接关系其最关键的资产和负债。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也体现了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因而盈余平滑问题多集中在贷款损失准备的研究上。

在我国,有研究[5]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利益相关者隐性契约要求程度越高;盈利持续性越好、成长前景较好、环境越稳定、规模越大的公司,管理层越有动机采取措施避免负盈余意外。根据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特点,研究[6]认为贷款收益和投资收益是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面。我国商业银行是具有特殊性的,商业银行的本质为企业,因此存在与一般企业一致的目标,例如追逐利润、拓宽融资途径等。同时,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系统的重要中介,其经营方式和盈利手段又存在诸多特殊性。有研究[7]表明,我国14家商业银行中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率不理想,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率远超过这五家大型商业银行。也有学者[8]选取深沪证券市场14家上市银行2000年至2009年度的财务数据实证检验贷款损失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不存在利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认为新准则下我国上市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虽然存在,但是新会计准则下贷款损失准备不再是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工具。

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具有很多中国特色。在利润方面,中国商业银行2002年至2006年逐年上升。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几年间银行业不断改革,提高了资产利用效率和盈利能力,但是这其中不排除商业银行为了达到政府和公众的期望利用会计方法的选择对ROA 的提高“推波助澜”,是变相的盈余管理行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对商业银行的盈余变动具有影响,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商业银行贷款成为政府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和弥补政府财政资金短缺的重要渠道。政府出于各种政治性需要,对银行实行“指令性贷款”和其他多方面干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承担了大部分经济转轨成本。而在外部环境中,机构投资者对商业银行的干预程度也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国内机构投资者严重缺乏长期战略投资,“短期行为”和“羊群行为”严重。并且在我国,政府机构对上市商业银行持股较高,不可避免导致国家股控制股权行为的产生。综上所述,针对我国上市银行的特殊性,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1:上市银行的资本安全性与盈余变动成反向关系;

假设H2:上市银行的公司规模与盈余变动成反向关系;

假设H3:机构持股比例较低的上市银行更有可能采取措施实现正向盈余;

假设H4:上市银行的利润水平与盈余变动成正向关系;

假设H5: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变动率与盈余变动成负向关系。

三、研究设计

1.数据及样本

本研究采用2010、2011年A 股上市银行的每股收益预测数据,2009年采用除光大银行和农业银行外的14家上市银行的每股收益预测数据。选取分析师对样本里每家上市银行的所有预测数据的平均数,与相对应的报告盈余比对,大于报告EPS(盈余)就是正盈余意外,反之即负盈余意外。2009、2010、2011年的样本企业中,除基金持股比例来自万德金融数据库,核心资本充足率、总资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总资产净利率、不良贷款变动额、贷款损失准备、净利息收入(利息收入减去利息支出)等数据均来源于国泰安研究数据库。数据处理采用Excel 2003和SPSSl7.0。全部样本为46个。

2.变量设计与定义

(1)盈余意外的衡量 二项变量MBE 是因变量,若出现正向盈余意外,则MBE=1:即AEPSFEPS>0;未出现正向盈余意外,则MBE=0:即AEPS-FEPS<0,FEPS表示分析师预测的每股收益,AEPS表示实际报告的每股收益。MBE=0时,我们认为上市银行没有动机也没有采取措施实现正向盈余意外。

(2)变量的定义。(见表1)

表1 变量的相关定义和说明

3.回归模型

本文参考Matsumoto(2002)的研究方法,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因变量是“是否实现正向盈余意外”。如果出现,赋值为1;如果没出现,赋值为0。logistic回归常用于根据危险因素预测某疾病发生的概率等。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探索资本安全性等因素导致上市商业银行实现正向盈余意外的概率。因变量为二项变量,即“实现”、“未实现”,为二分类变量。

四、实证分析

1.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与相关性检验

全部46个样本里,一共出现15个负盈余意外,31个正盈余意外,负向占比32.6%。表2为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中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事实:样本公司基金持股比例最小值为0.2%,最大值为37%,说明不同银行基金持股差距比较大。总资产净利率最小值为0.48,最大值为1.47,均值为1.112,指标偏右,说明随着中国银行业的飞速发展,中国上市银行的主营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导致营业利润不断提高的结果对于不良贷款的变动率这个指标,它的均值为负,说明中国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是逐年减少的,这说明中国商业银行减少了不良贷款,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最小值为10.8%,最大值为67.6%,说明不同银行间的股权集中度差异较大,尤其是国有银行如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资产规模相对较大。

表2 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为了检验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看到所有自变量都具有相当高的独立性。(见表3)

表3 自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2.多元回归分析

从表4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资本安全性(0.002<0.001),公司规模(0.035<0.05),机构持股比例(0.022<0.05),不良贷款变动率(0.046<0.05),都和MBE=1显著负相关。即实证检验结果和原假设(H1,H2,H3,H5)相同。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资本安全性,公司规模,不良贷款变动率越低,MBE为1的概率越高,上市银行采取措施实现正向盈余意外的概率越大。总资产净利率与MBE 值为1显著正相关(0.015<0.01),即利润水平越高,上市银行越有动机采取措施实现正向盈余意外。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国家注资等方式提高资本充足率,其比例越小,容易出现在公司规模不大的银行,因此越有动机实现正向盈余意外。机构投资者由于其短期业绩压力大、短视行为、羊群效应等原因,可能大量抛售其股票,导致股价剧烈下挫,因此其比例越小,管理层越有动机规避负盈余意外。不良贷款变动率与净利差指标,由于我国对银行实行“指令性贷款”和其他多方面干预,导致不良贷款变动率与净利差越小的银行,安全性越低,管理层越有可能采取措施实现正向盈余。商业银行为了达到政府和公众的期望,利用会计方法的选择对盈利水平进行操作,导致利润变动过高,是管理层操纵使得实现正向盈余的可能较大。

净利差(0.090<0.1),银行效率与MBE 负相关。股权集中度与MBE 值为负相关,贷款损失准备为正向相关,但均不显著。可能一是数据本身;二是我国分析师预测一致性较差,误差大,因此虽然上市公司被不同证券公司跟踪,发布盈余预测,但盈利预测结果相差大,此时盈利预测对于市场投资者的参考作用减弱,对管理层的业绩压力也减小。

表4 回归结果分析

五、结论

通过上市银行的相关指标与实现正向盈余情况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上市银行的资本安全性与盈余变动成反向关系,安全性越低的上市银行越倾向于采取措施实现正向盈余;上市银行的公司规模与盈余变动成反向关系,一定程度说明资产规模相对于国有控股银行较小的商业银行,更愿意采取措施实现正向盈余;在机构持股方面,上市银行与一般上市公司相反,机构持股比例较低的上市银行更有可能采取措施实现正向盈余;上市银行的利润水平与盈余变动成正向关系,说明利润越高的上市银行更加重视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压力;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变动率与盈余变动成负向关系,说明倾向于实现正向盈余的上市银行更注意不良贷款变动频率。

综上分析,本文提出对策建议如下:第一,在推行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增强市场主体参与者对商业银行的敏感度,培育市场主体金融风险意识,才能真正对各种信息作出有效识别。市场参与主体的反应是市场约束的决定力量。成熟的市场主体越多,市场约束和信号显示越有效,越有助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二,目前的会计准则及相关财务制度给银行管理层提供了太多的判断空间,对此,准则和制度的制订者可以通过更清楚地设定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估计方法的运用条件加以完善,尽量减少会计政策选择的余地及会计估计的机会;同时在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之上,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

[1]Brown L D.A temporal analysis of earnings surprises:Profits versus loss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1,39(2):221-241.

[2]Bartov E,Givoly D,Hayn C.The rewards to meeting or beating earnings expectation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2,33(2):173-204.

[3]Matsumoto D A.Management's incentives to avoid negative earnings surpris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77(3):483-514.

[4]Fatima Alali?Bikki Jaggi.Earnings versus capital ratios management:role of bank types and SFAS 114[J].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10,(1):105-132.

[5]陈世文,晁 楠.管理层规避负盈余意外的动机研究[J].现代商业,2010,(15):42-44.

[6]石晓军,喻 珊.我国商业银行效率估计不一致检验与实证[J].金融研究,2007,(9):113-128.

[7]游舒画.我国商业银行规模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西南大学,2012.

[8]李 雯,徐焕章.上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与盈余管理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会月刊,2011,(5):14-15.

猜你喜欢

不良贷款盈余盈利
农村电商怎么做才能盈利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车市仅三成经销商盈利
不盈利的扩张都是徒劳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13年首次盈利,京东做对了什么?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不良率农行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