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时期朝鲜半岛的华人移民活动
2014-11-18芦敏
芦敏
(信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蒙元时期朝鲜半岛的华人移民活动
芦敏
(信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蒙元前期,数次出兵朝鲜半岛。元朝建立后,一方面与高丽建立宗藩关系,并在其地设置达鲁花赤、征东行省。另一方面与高丽保持和亲,将公主下嫁于高丽世子。通过辽东陆路和太仓、庆元、泉州等海港,包括公主、官吏、文人、武士、商人、奴仆、罪犯、流民在内的大量华人迁入高丽,为朝鲜半岛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及民族融合作出了历史贡献。
蒙元 朝鲜半岛 华人 移民
一、华人移民朝鲜半岛的背景
1218年,为了追击数万契丹人,蒙古派兵进入朝鲜半岛,与高丽王朝联合击溃了这股契丹势力。自此,两国约定建立官方联系,由高丽岁输贡赋于蒙古。1224年,因蒙古使臣著古与等人死于非命,两国断交七年。1231年,蒙古派撒礼塔出兵高丽,迫使高丽请降。次年,高丽尽杀蒙古所置达鲁花赤,并将王京暂迁江华岛。蒙古再次出兵征讨,复占北部诸州。面对蒙古铁骑,高丽节节败退,屡次遣使求和。1260年,两国的军事对抗结束,同时蒙古大汗忽必烈册命王倎为高丽国王,赐其封册、王印及虎符。蒙元与高丽正式建立起宗藩关系,双方的政治交往围绕“封”、“贡”展开,其一为聘使往来,其二为置达鲁花赤、征东行省,其三为政治联姻。
自1260年至1368年间,蒙元与高丽使臣互往频繁。蒙元遣使册封高丽国王,高丽遣使朝贡蒙元皇帝。蒙元希望借此强化宗主国的地位,构筑“万国来朝”的盛况;而高丽王廷则谋求获取蒙元支持以对抗国内的武臣专权。出于各自的考虑,两国均非常热衷于这种代表国家意志的聘使往来。
除此之外,蒙元还在高丽设置了一段时期的达鲁花赤和征东行省,用于加强与高丽的联系。1231年,蒙元在高丽王京及北部地区分别设置京、府、县达鲁花赤七十二人[1]P4608。其主要职责有核实高丽出陆还都的真实意图、捕抓谋叛元朝和高丽之逆者、禁止高丽百姓藏匿或携带兵器、阅兵等[2]97-98。1278年,元世祖下制撤回了驻高丽的达鲁花赤。1287年,蒙元在高丽又设置了具有羁縻性质的征东行省。征东行省设于王京开城,奉行“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其最高长官为高丽国王,下属机构包括掌行省日常事务的左右司、掌军务的都镇抚司、掌法律诉讼的理问所、掌学校和教育的儒学提举司、掌医疗事宜的医学提举司等。通过这种特殊的行政建构,蒙元既确保了高丽的独立性,又强化了与高丽的政治联系。1356年,征东行省被取消。
在蒙元与高丽的政治关系中,联姻同样发挥了重大作用。1270年,高丽元宗国王赴元朝贡,提出和亲要求:“小邦请婚大朝,是为求好之缘……望许降公主于世子,克成婚卺之礼,则小邦万世永倚供职。”[3]史部,P5391274年,元世祖将女儿齐国大长公主嫁于入质蒙元的高丽世子王谌。其后,两国姻亲关系不断巩固,高丽国王忠宣王、忠肃王、忠惠王、恭愍王等皆尚元朝公主。
二、华人移民朝鲜半岛的路线
华人移民迁入朝鲜半岛的路线,既可循陆路而往,又可泛海而去。纵观蒙元时期,多数华人是由陆路迁移的,而陆路又以官方的驿道为主。
据陈得芝和党宝海先生的研究,元朝统一前,蒙古与高丽的驿道一般从和林出发,东行约百里至东乌盖河,再东南行五驿,至克鲁伦河上游;然后,东南行十五驿,过金人修建的界壕,再东南行四驿,至鱼儿泊;接下来,从鱼儿泊至辽阳路中转,抵达高丽王京。
1260年后,自蒙元前往高丽多由大都出发,向东经通州、蓟州至卢龙县;然后向北经上滦、木思等驿站至大宁;接着向东北经岔道口、桥子等驿站至驿安站;最后向东南经崖头、彰义等驿站抵辽阳,继续东南行经连山、开州等驿站至鸭绿江边。渡江后,首先抵达义州,然后经龙州、铁州、郭州至西京平壤,再经黄州、凤州、平州至王京。
然而,福建、浙江、山东等沿海地区的移民仍习惯由海路到达朝鲜半岛。元代海外交通发达,以太仓为中心形成了联结各国的海运网。其中,前往高丽的船只从这里起航,或沿海岸线北上或放洋直航,于山东半岛汇合,然后经沙门岛入莱州洋,沿渤海湾至辽东半岛,而后再驶向朝鲜半岛。除太仓外,庆元、泉州、密州、登州、直沽等也是对高丽的主要港口,尤以庆元和泉州为重。
三、移民朝鲜半岛的华人构成及其活动
蒙元与高丽的关系既夹杂着军事冲突,又包含着世代相续的联姻,密切程度非他国可比,因而造就了中朝历史上又一次的移民高潮。这一时期,不仅移民的数量多,而且来源构成多样化。
(一)蒙元公主
元世祖即位后,出于收服高丽以为肱骨之目的,同意了高丽的联姻要求,将幼女嫁给高丽世子王谌。自此,两国联姻一直存续到元朝灭亡。其间,齐国大长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蓟国大长公主宝塔实怜、濮国长公主亦令真八剌、曹国公主金童、庆华公主伯颜忽都、德宁公主亦邻真班、鲁国大长公主等先后嫁入高丽。
这些公主迁入高丽后,均被册封为正宫,拥有自己的署邸。她们是移民中的贵族群体,往往代表着元朝皇室参与高丽的政治生活,如制定国家决策、任免官吏、接见使节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们发挥了与驻高丽的达鲁花赤相似的作用。此外,她们拉近了高丽王室与蒙元的关系。其所生王子因带有黄金家族血统而享有王位继承优先权。忠宣王、忠肃王之母都是蒙元公主,忠惠王、恭愍王之父也都有蒙元血统。从移民的角度看,他们属于移民后裔,因其母亲的尊贵身份而继续保持了崇高地位。
(二)官吏
迁入高丽的蒙元官吏,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移民方式:其一,因出任蒙元在高丽的行政官员而被派往高丽;其二,跟随联姻的公主东入高丽;其三,为躲避元末战乱而迁入高丽。
在达鲁花赤和征东行省存续期间,蒙元派遣了众多官吏充实这些机构。据文献记载,留下姓名的达鲁花赤有脱朵儿、李益、黑的,副达鲁花赤焦天翼、周世昌、石抹天衢,经历张国纲。然而,更多的人被遗漏了,其中也包括处理外交、输粮、邮驿、助军、籍民等事务的属官。1287年,蒙元在高丽设置征东行省,代表元朝中央政府统辖高丽。除以高丽王兼领丞相以及行省下属机构任用高丽人外,其他官员都由蒙元人出任。于是,一些官员长期定居高丽,乃至殁于高丽。
蒙元与高丽联姻后,所有下嫁的公主都随带了大批人员,其中包括官吏。这些人到了高丽,一般充当为公主所置官署的官吏和公主的近侍。作为陪嫁,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永久地留居高丽,成为移民,并与当地人婚配,成为某地某姓的始祖,如杨起、黄石奇等人。杨起,东汉杨修三十九世孙,以元都佥议侍中随齐国大长公主迁入高丽,官至大匡辅国崇禄大夫、忠献公,其妻高丽清州人,遂赐籍清州,为清州杨氏始祖[4]卷52。黄石奇,跟随鲁国大长公主迁入高丽,累迁至佐理功臣平章事、桧山府院君、恭僖公,为昌原黄氏始祖[5]P293。
元末,兵燹迭起,一些官员和地方望族东迁高丽。他们迁移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躲避战火,维持家族文治武功的长久传承。例如,偰逊本元顺帝时进士,历任翰林应奉文字、宣政院断事官,遇红巾军起义而东入高丽[3]史部,P760。蒋元神庆巳大将军,元末迁入高丽。[4]卷52李豆兰,岳飞七世孙,元亡之际,东迁高丽,居北青州。[3]史部162,P92
(三)文人
蒙元时,迁入高丽的文人也很多,为高丽的文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如韩复、唐诚、韩昉、李原弼等。韩复,元朝进士,累官至枢密院副使。元亡,东迁高丽,任大匡西原君进贤馆大提学。[3]史部161,P762唐诚,元末迁入高丽,“历仕中外,通晓律令,遇事敢言”。[6]15年条韩昉、李原弼,俱于元末迁入高丽,仕李朝为官,教授通事汉语,“训诲生徒,谨备事大之任”。[6]23,24年条
在所有这些文人移民中,对高丽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孔子后裔。高丽恭愍王时,孔子五十二世孙孔绍,随鲁国大长公主东迁高丽。[4]卷52高丽国王倾慕其渊博的学问,任其为平章事,并封为桧昌君,遂成为高丽望族。后人尊其为昌原孔氏始祖。孔绍曾在水原建阕里庙,供奉孔子像。他的后人在高丽世代相传孔子之学,涌现出孔瑞麟、孔源仁、孔胤恒、孔明烈等名儒。经过繁衍生息,到了18世纪末期,孔氏移民后裔已完全壮大起来,遍布朝鲜半岛各地,其中,居水原者三十余家,居龙仁、岭南者亦很多。
(四)武士
蒙元统治者具有强烈的尚武精神,曾派遣大量武士进驻高丽,从事军事活动。在两国对峙时期,蒙元屡次兴兵进入高丽,频繁征战。有些很快就撤回了,有些则长期驻屯高丽。例如1258年,蒙古散吉大王、普只官人等领兵屯于高丽古和州之地,并在此置双城总管府。[3]史部159,P503两国通好后,元世祖就做出了撤军的命令。然而,有些武士留在了高丽。从1287年起,蒙元两次东征日本,皆派遣大量兵士借道高丽。第一次出动了1.7万人,第二次出动了9万余人。[7]P224-225战争结束后,相当数量的武士留居于高丽。
在移民高丽的武士中,最著名的为罗世和边安烈。罗世,元末迁入高丽,在抗倭战争中立下赫赫功劳。14世纪末,日本倭寇不断骚扰高丽沿海地区。罗世、边安烈等率兵迎敌,数次大败倭寇。1380年,倭寇大举入侵,分乘50余艘战船强犯镇浦口,烧杀抢掠。罗世英勇抗敌,“用茂宣所制火炮,焚其船,烟焰涨天。贼守船者烧死殆尽,赴海死者亦众”[3]史部162,P39。边安烈,本沈阳人,元末迁入高丽。他不仅参加了罗世率领的抗倭斗争,而且协助李成桂大破倭寇于南原,成为李成桂的得力干将。其后,倭寇又犯丹阳郡、安东等地,边安烈率兵迎击,先后斩首110余人,缴获战马260余匹。[3]史部162,P280-285
(五)商人
元代实行开放的国策,鼓励与海外国家通商。因此,从事元丽贸易的商人很多,其通过陆路和海路频繁进入高丽,甚至定居于高丽。这些商人一面与高丽王廷交易,一面与普通民众交易。前者诸如:1278年,元商马晔献方物,赐宴内廷。[3]史部159,P5911288年,元商顾愷、陆清等,来献土物。[3]史部159,P6251301年,江南商客享王于寿康宫。[3]史部159,P660文献中对此类商人记述较多,而对从事民间贸易的商人则几无关注,只能从其他记载中略窥一二。1304年,江南僧绍琼来。[3]史部159,P667既来自江南,必循海路,定是搭乘了商船而来。1341年,大都商人来,言:“海贼三十余艘,着青黄衣,鸣铎击鼓,截海杀掠人物。”[3]史部159,P737这说明在海路并不安全的情况下,依然有元商前往高丽贸易。
定居高丽的元商,不仅繁荣了高丽的经济生活,而且促进了高丽的文化发展和技术进步。元商李元因粗知火药之法,被高丽官员崔茂宣延请至家中,优礼以待。李元向其详细讲解了制作火药的方法,指导其试制,最终使高丽掌握了这项技术。后来,高丽将制作出的火药与火器运用于抗击倭寇的战争,取得了巨大成功。
(六)奴仆
迁移到高丽的奴仆以跟随公主的私属为主,蒙语称“怯怜口”。他们是在蒙元崛起时,被皇室、诸王、贵族等通过掳掠、荫占、赏赐等途径获得的,其中很多人是掌握某种技艺的工匠。如在跟随公主迁入高丽的怯怜口中,就有许多工匠将各种技艺带入。擅长建筑的怯怜口为下嫁的公主建造了诸如敬天寺多层塔、散天寺等大量蒙元风格的宫室、庙宇。有时,随嫁的建筑工匠不够,公主还要命人往元再请工匠。1276年,“公主将修宫室,请工匠于元。”[8]卷37
除了工匠外,怯怜口中还有一些被蒙元皇族信任的近臣,如印侯、张舜龙、车信、卢英等。这些人的移民活动大致相似,因陪嫁而迁入高丽,被蒙元公主委以重任,进而成为统治阶层的一部分。其代表人物印侯[3]史部162,P216-219,蒙古人,本名忽刺歹,为齐国大长公主怯怜口,从公主入高丽,补中郎将。1277年,拜为将军。1281年,拜为昭勇大将军。次年,晋为上将军。1287年,为判密直司事。其后,不断升迁,直至赞成事、平阳君。可见,以印侯为代表的怯怜口在高丽的地位提高很快,权力亦很大。他们经常作为高丽使臣出使蒙元献方物、奏事、请世子婚、贺圣节、陪公主省亲等,同时直接参与高丽国内的军政事务。一方面,他们维护了蒙元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们也为高丽带来了新的文化因素。其后裔继续留居高丽,如印侯、张舜龙等人的儿子参加高丽的科举考试,女儿则嫁入高丽官僚之家,世世代代生活于朝鲜半岛,融入当地族群。
(七)罪犯
从1275年开始,文献中出现了蒙元将罪犯流放于高丽的记载,直到元末,高丽一直是蒙元罪犯的流放地。这些罪犯中只有极少一部分能得到赦免回国,绝大部分都永久留在了朝鲜半岛。1275年,元流盗贼百余人于耽罗[3]史部159,P573;1277年,元先后流盗贼40人、33人、40人于德州、耽罗。[3]史部159,P580-5831310年,元流宁王及其家属50余人于高丽。[3]史部159,P6921340年,元流孛兰奚大王于耽罗。[3]史部159,P735高丽用于安置蒙元罪犯的地方主要是西海岸的海岛,如紫燕岛、灵光岛、人物岛、仇音岛、高鸾岛、黑山岛、莞岛、大青岛、耽罗等[9]P63。其中,安置犯人最多的是耽罗,即济州岛,因此这里成为华人比较集中的地区。据《东史纲目·地理考》记载:“济州多元人子孙,今赵、李、石、肖、姜、郑、张、宋、周、秦之籍以元为姓贯者是也。”
(八)流民
元末,多地爆发农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山东和辽东半岛的许多民众为避乱而徙居高丽。1359年,“辽沈流民二千三百余户来投,分处西北郡县,官给资粮。 ”[3]史部160,P30红巾军兴起后,也曾进入高丽境内。1359年,毛居敬率红巾军四万人渡过鸭绿江,流窜于义州、静州、铁州、平壤等地。1360年,红巾军分乘70余艘船于西海道碧达浦等处登陆,窜入凤州、黄州、安州、丰州。1361年,潘诚、沙刘、关先生等率红巾军十余万渡鸭绿江,窜入朔州、抚州等地。这些红巾军先后被高丽击退,有些历经艰辛终回故土,有些则成为流民,辗转于高丽各地,最终扎根朝鲜半岛。
四、结语
在蒙元与高丽的关系史中,军事对抗占据了40余年,和平交往存在了100余年。其间,蒙元既断续设置了达鲁花赤、征东行省,又与高丽保持了长期的姻亲关系。在此背景下,两国人员往来密集,形成中朝移民史上又一次移民潮。这些华人移民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构成多元,包括公主、官吏、文人、武士、商人、奴仆、罪犯、流民等。他们加强了中朝联系,传播了蒙元政治制度,推动了高丽儒学进步,捍卫了高丽边境安全,促进了高丽经济发展。最终,他们融入了高丽社会,融入了当地族群。
[1]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朴延华.元朝对高丽控制与干涉——达鲁花赤和札鲁花赤[C].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
[3]郑麟趾.高丽史[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6.
[4]弘文馆.增补文献备考[M].首尔:东国文化社,1957.
[5]牟元珪.高丽时期的中国“投化人”[C].韩国研究论丛(第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李朝太宗实录[M].首尔: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3.
[7]吉林社会科学院中朝关系通史编写组.中朝关系通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8]徐居正.东国通鉴[M].平壤:朝鲜古书刊行会,1912.
[9]冯修青.蒙元帝国在高丽的流放地[J].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3).
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课题号:2013-QN-294;并被列入信阳师范学院2013年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