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的语义特征
2014-11-18程明丁培培
程明+丁培培
摘 要: 汉语疑问词“为什么”可以分为表原因的外状语“为什么”和表目的的内状语“为(了)什么”。外状语表示原因的语义由内状语演化而来,且在演化过程中,表示目的的语义逐渐退化。“为什么”也同样可以具有一定的致使性,并表达一定的语用含义。
关键词: “为什么” 语义 疑问 状语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为什么”比一般的论元疑问词如“谁、什么、哪里”要复杂,比如它要遵守孤岛条件(Huang1982);对主句动词的选择限制要严格一些,控制类动词和事实类动词的补语中不能出现“为什么”(Tsai1994b)。但是在语义和用法上,它又比“怎么”相对简单,所以人们往往把“为什么”作为研究“怎么”的参照物,如最早的刘月华1985年《“怎么”与“为什么”》。重点往往在“怎么”上,并通过研究“怎么”得出一些关于“为什么”的附属产品,如蔡维天(2000)从“怎么”入手,通过句法语义学的角度研究“为何只有‘怎么当‘为什么讲,而‘为什么从来就不当‘怎么来用”,得出了当“为什么”位于助动词前时,是副词,为外状语,表示原因;位于助动词与动词之间时,是介词短语“为(了)什么”,为内状语,表示目的的结论。本文希望通过进一步研究,厘清“为什么”的语义特征。
二、“为什么”的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对疑问词“为什么”的解释是:“询问原因或目的”,而词性并未标注,《现代汉语八百词》将其标注为副词。蔡维天(2000)认为“为什么”有时可以理解为介词短语“为(了)什么”,因而会造成歧义现象,如(1):
(1)a.阿Q(没事)为什么吓小D?(表原因)
b.阿Q(那天)为(了)什么吓小D?(表目的)
他认为(1b)中,如果“了”省略,则“为”必须重读。但我们认为“了”省略后,“为”也可以不重读,此处存在一个过渡状态,详见下一章。此外,他还指出此种歧义现象必须在主语是有主体意识的施事者情况下才能成立,如(2):
(2)a.阿Q为(*了)什么这么聪明?(论旨)
b.阿Q为(*了)什么怕小D?(经验者)
c.这部电影为(*了)什么这么吓人?(无主体意识的使动者)
而且当“为什么”位于情态动词前时,只能是问原因,而位于情态动词和动词之间时,只能是问目的,如(3):
(3)a.阿Q为什么会离开?(表原因)
b.*阿Q会为什么离开?(表原因)
c.阿Q会为(了)什么离开?(表目的)
d.??阿Q为(了)什么会离开?(表目的)
但是在CCL语料库中,我们却发现了这样的句子,如(4):
(4)a.反思一下,我为什么会每年往这里跑呢?那初衷就仅仅只是为了躲开人群吗?
b.你为什么会去偷盗库款,还不是为了钱吗?
c.她为什么会忽然变得如此冲动愤怒?只为了傅红雪要找的是卓玉贞?
d.我为什么要浪费我宝贵的时间、钱财和人生在战争上?就为了赶走沙漠里的鬼魂?
e.你为什么要离开我的家?为了去当共产党。
f.他为什么要活着?有什么打算?竭力追求的是什么?为了生存而活着吗?
此处“为什么”位于情态动词前,主语后时,回答用的是“为了”,说明其表示的是目的。我们以情态动词“会”和“要”作为统计参照,分别和主语“我、你、他、她”搭配,在CCL语料库中共发现这样的句子37例,详见表1:
可是在这些句子中,又不大能把“为什么”的“为”重读,这说明了什么?
三、内状语向外状语的转化
蔡维天(2007)指出情态动词前的外状语“怎么”是关于起因、来由的问题,引介的是起因问句(causal questions),起因问句质疑致使事件为何,表达的是Vendler(1967)所谓的因果关系(cause-effect relationship),从形式语义学的角度就是“致使述语”,所以外状语具有致使性,是致使投射,如(5);内状语则具有伴随性,可以表示过程、途径、工具、方法、样貌、目的,是过程投射。对于外状语“为什么”蔡维天认为其引介的是原因问句(epistemic questions),即它和事件的因果没有绝对的关系,只是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知识有关,如(6),但他并未举例说明其具有致使性。
(5)天空怎么是蓝的?
a.[预设]某个事件导致天空成为蓝色。
b.[言语行为]说话者想知道这个事件为何。
c.[语用含义]天空不该是蓝的。
(6)天空为什么是蓝的?
a.[预设]天空是蓝色的。
b.[言语行为]说话者想知道这个现象的成因。
这样,蔡维天的结论在“为什么”上岂不是出现了例外?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外状语的“为什么”可以有致使性吗?《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为什么+不/没”时,有反问的语气,分别含有劝告和指责的意思,如(7):
(7)a.你为什么不亲自去一趟?(劝告)
b.你为什么不完成作业?(指责)
按照蔡维天(2007)对“怎么”的分析,(7b)也可以分析为某件事件(events)导致了“你不完成作业”,其表达的语义可以通过下面三个部分说明,如(8):
(8)Ⅰ不完成(e)→e是一个“不完成”的事件
ⅡAgent(你,e)&Theme(作业,e)→“你”是参与e的施事者,而“作业”则为论旨
ⅢQe ?埚e(CAUSE(e, e))→后果事件e是个事实,而导致e的前因事件e为何?
并且也带出状态改变(change-of-state)的意味,亦即“你本来应该完成,但是没完成”,语用上也有“你应该完成作业”的意思。我们发现这样的句子往往都是存在于主语为有主体意识的施事者句子中,且“为什么”后都有一个否定词。
根据前面的描述,我们知道在“为什么”疑问句中,当主语为有主体意识的施事者时,会有歧义现象发生。既可以表示目的,又可以表示原因,而蔡维天(2007)认为“怎么”能够问“为什么”是通过问过程转化为问起因,如“阿Q是怎么死的?”在这句话中,当你回答出阿Q死的过程时,其实也就是回答出了他的死因。而“为什么”同样可如此分析,“小D是为(了)什么辞职的?”,当你知道了他辞职的目的,辞职的原因自然不用多说。也即内状语“为(了)什么”是外状语“为什么”的前身,后者是前者的语法化结果,当外状语“为什么”表示原因的词义凝固后,它就渐渐不再有表示目的的功能了,试比较(1)和(9a,b)。
(9)a.为什么阿Q(没事)吓小D?(表原因)
b.??为(了)什么阿Q(那天)吓小D?(表目的)
c.*为(了)什么1+1等于2?(表目的)
也就是说当“为什么”完全移位到主语前时,它就只表示原因,不大可能有表示目的的用法。同样以情态动词“会”和“要”作为统计参照,并分别和主语“我、你、他、她”搭配,在CCL语料库中我们仅发现一个例外的句子:“为什么我的前列腺要开刀?开刀就为了我不要那么早地死掉,我要继续活下去。”
最后,我们将主语是有主体意识的施事者时的“为什么”和“为(了)什么”疑问句的各类语义与其结构位置对应,见表2: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内状语“为(了)什么”在主语后,动词前这一位置时,开始从表示目的的内状语向表示原因的外状语转化,并逐渐向外移动。当移至主语前时,完全演化为纯表示原因的外状语,如当主语为非有主体意识的施事者时,“为什么”绝对不可能再表示任何目的性含义,如(9c)。
四、结语
“为什么”作为一个疑问词,黎锦熙(1924)最早将其归为疑问副词,丁声树(1963)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把其划为疑问代词。这种矛盾源于“为什么”是由“为了什么”演化而来的,“为了什么”作为一个介词短语,其内部带有一个疑问代词“什么”。我们的讨论补充了蔡维天(2000,2007)的形式语义的分析,并对汉语疑问词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刘月华.怎么与为什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
[2]蔡维天.为什么问怎么样,怎么样问为什么[J].汉学研究,2000(1).
[3]蔡维天.重温“为什么问怎么样,怎么样问为什么”[J].中国语文,2007(3).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
[7]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8]Huang,C.-T. James 1982. Move Wh in a Language without Wh-Movement [J].The Linguistic Review 1: 369-416.
[9]Tsai,W-T. 1994b. On nominal islands and LF extraction in Chinese[J].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 12: 121-175.
[10]Vendler,Zeno.1967.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根据前面的描述,我们知道在“为什么”疑问句中,当主语为有主体意识的施事者时,会有歧义现象发生。既可以表示目的,又可以表示原因,而蔡维天(2007)认为“怎么”能够问“为什么”是通过问过程转化为问起因,如“阿Q是怎么死的?”在这句话中,当你回答出阿Q死的过程时,其实也就是回答出了他的死因。而“为什么”同样可如此分析,“小D是为(了)什么辞职的?”,当你知道了他辞职的目的,辞职的原因自然不用多说。也即内状语“为(了)什么”是外状语“为什么”的前身,后者是前者的语法化结果,当外状语“为什么”表示原因的词义凝固后,它就渐渐不再有表示目的的功能了,试比较(1)和(9a,b)。
(9)a.为什么阿Q(没事)吓小D?(表原因)
b.??为(了)什么阿Q(那天)吓小D?(表目的)
c.*为(了)什么1+1等于2?(表目的)
也就是说当“为什么”完全移位到主语前时,它就只表示原因,不大可能有表示目的的用法。同样以情态动词“会”和“要”作为统计参照,并分别和主语“我、你、他、她”搭配,在CCL语料库中我们仅发现一个例外的句子:“为什么我的前列腺要开刀?开刀就为了我不要那么早地死掉,我要继续活下去。”
最后,我们将主语是有主体意识的施事者时的“为什么”和“为(了)什么”疑问句的各类语义与其结构位置对应,见表2: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内状语“为(了)什么”在主语后,动词前这一位置时,开始从表示目的的内状语向表示原因的外状语转化,并逐渐向外移动。当移至主语前时,完全演化为纯表示原因的外状语,如当主语为非有主体意识的施事者时,“为什么”绝对不可能再表示任何目的性含义,如(9c)。
四、结语
“为什么”作为一个疑问词,黎锦熙(1924)最早将其归为疑问副词,丁声树(1963)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把其划为疑问代词。这种矛盾源于“为什么”是由“为了什么”演化而来的,“为了什么”作为一个介词短语,其内部带有一个疑问代词“什么”。我们的讨论补充了蔡维天(2000,2007)的形式语义的分析,并对汉语疑问词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刘月华.怎么与为什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
[2]蔡维天.为什么问怎么样,怎么样问为什么[J].汉学研究,2000(1).
[3]蔡维天.重温“为什么问怎么样,怎么样问为什么”[J].中国语文,2007(3).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
[7]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8]Huang,C.-T. James 1982. Move Wh in a Language without Wh-Movement [J].The Linguistic Review 1: 369-416.
[9]Tsai,W-T. 1994b. On nominal islands and LF extraction in Chinese[J].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 12: 121-175.
[10]Vendler,Zeno.1967.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根据前面的描述,我们知道在“为什么”疑问句中,当主语为有主体意识的施事者时,会有歧义现象发生。既可以表示目的,又可以表示原因,而蔡维天(2007)认为“怎么”能够问“为什么”是通过问过程转化为问起因,如“阿Q是怎么死的?”在这句话中,当你回答出阿Q死的过程时,其实也就是回答出了他的死因。而“为什么”同样可如此分析,“小D是为(了)什么辞职的?”,当你知道了他辞职的目的,辞职的原因自然不用多说。也即内状语“为(了)什么”是外状语“为什么”的前身,后者是前者的语法化结果,当外状语“为什么”表示原因的词义凝固后,它就渐渐不再有表示目的的功能了,试比较(1)和(9a,b)。
(9)a.为什么阿Q(没事)吓小D?(表原因)
b.??为(了)什么阿Q(那天)吓小D?(表目的)
c.*为(了)什么1+1等于2?(表目的)
也就是说当“为什么”完全移位到主语前时,它就只表示原因,不大可能有表示目的的用法。同样以情态动词“会”和“要”作为统计参照,并分别和主语“我、你、他、她”搭配,在CCL语料库中我们仅发现一个例外的句子:“为什么我的前列腺要开刀?开刀就为了我不要那么早地死掉,我要继续活下去。”
最后,我们将主语是有主体意识的施事者时的“为什么”和“为(了)什么”疑问句的各类语义与其结构位置对应,见表2: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内状语“为(了)什么”在主语后,动词前这一位置时,开始从表示目的的内状语向表示原因的外状语转化,并逐渐向外移动。当移至主语前时,完全演化为纯表示原因的外状语,如当主语为非有主体意识的施事者时,“为什么”绝对不可能再表示任何目的性含义,如(9c)。
四、结语
“为什么”作为一个疑问词,黎锦熙(1924)最早将其归为疑问副词,丁声树(1963)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把其划为疑问代词。这种矛盾源于“为什么”是由“为了什么”演化而来的,“为了什么”作为一个介词短语,其内部带有一个疑问代词“什么”。我们的讨论补充了蔡维天(2000,2007)的形式语义的分析,并对汉语疑问词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刘月华.怎么与为什么[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
[2]蔡维天.为什么问怎么样,怎么样问为什么[J].汉学研究,2000(1).
[3]蔡维天.重温“为什么问怎么样,怎么样问为什么”[J].中国语文,2007(3).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
[7]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8]Huang,C.-T. James 1982. Move Wh in a Language without Wh-Movement [J].The Linguistic Review 1: 369-416.
[9]Tsai,W-T. 1994b. On nominal islands and LF extraction in Chinese[J].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 12: 121-175.
[10]Vendler,Zeno.1967.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