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内”比较阅读是初三小说复习的一把利剑

2014-11-18陶梨

文教资料 2014年19期
关键词:范进中于勒孔乙己

陶梨

(昆山葛江中学,江苏 昆山 215300)

“涉内”比较阅读是初三小说复习的一把利剑

陶梨

(昆山葛江中学,江苏 昆山 215300)

比较阅读教学重在设置比较点,比较点的准确选择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难点,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更深刻的层次上,豁然开朗,求同求异,把握本质,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速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初三复习小说时,作者主要从文本内部、文本之间由粗到细地进行比较,收到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文本内部 文本之间 细节比较 比较阅读

尽管小说头绪纷繁复杂,但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才能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课文的内容和形式。比较阅读教学重在设置比较点,比较点的准确选择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难点,在更广阔的背景上、更深刻的层次上,豁然开朗,求同求异,把握本质,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速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初三复习小说时,笔者主要以以下三个步骤为主进行教材内文本的比较阅读,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复习《孔乙己》、《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和《故乡》四篇小说为例,简要谈谈相关具体做法。

一、文本内部比较,加深作品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每篇小说都是一个有机整体,由无数个细节组成。小说往往通过对比写法凸显人物个性特征,反映社会尖锐矛盾。在单篇内部进行比较教学,不仅能引导学生以全局观念深入复习课文内容,还能由点及面,由突破一点挈带全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的叔叔于勒》同样是吃牡蛎、盼于勒、见于勒,菲利普夫妇两人的反应虽颇为相似,但比较下来,还是有许多区别。见到于勒,丈夫是“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妻子骂于勒是“贼”、“讨饭的”,还说:“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在语言比较中,妻子比丈夫显得更为精明、镇定、冷酷无情,菲利普先生和于勒毕竟还有血缘关系,因此面对此情此景,还略带一些不知所措。

不仅人物形象之间可以比较,教师还可以从人物前后、环境、情节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如《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睁大眼睛”、“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与他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时的“颓唐仰面答”、“低声说”、“恳求掌柜,不要再提”,人物神态对比之中,孔乙己自欺欺人、死要面子、至死不悟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同时通过孔乙己的悲惨一生,深刻揭露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再如《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旅行初上轮船所见海面之景和最后离开哲尔赛岛的“紫色的阴影”,一富一贫,一喜一悲,环境比较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巨大变化更充分表现出这对夫妇嫌贫爱富、虚伪自私的灵魂。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1]笔者以为,通过文本内的比较,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识别事物本质特性的能力,又对语文素养培养有很大帮助。

二、文本之间的基本比较,把握小说主旨

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的特征[2]。教师可以选取小说的人物性格特点、主题思想、语言运用及写作技法等作为比较点,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探知文学作品蕴含的丰富内涵。

(一)从文章的人物性格选取比较点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周围事物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足见文学阅读中比较之重要性。

小说主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命运反映社会矛盾。同一时代的人物尽管有许多共性的地方,但通过相互间的比较,他们的个性才能愈加分明地表现出来。如《孔乙己》与《范进中举》两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受害者,他们虽然都是可恨的,但可恨的角度完全不同。孔乙己,一个完全丧失了营生能力的迂腐又善良的读书人,鲁迅先生对其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同情的一面;而范进,为了博取功名,已经达到了痴迷疯狂的程度,一旦中举,迅速由之前的猥琐懦弱摇身变成虚伪城府,其嘴脸是丑恶的,吴敬梓对其态度是嘲讽的。

(二)从文章的主题思想选取比较点

比较,不仅可以是小说文本内的纵向比较,还可以是文本之间的横向比较。它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形式,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方法,它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差别。

在初三小说复习中,主题思想的把握是其中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看到每篇小说的内在本质,而通过比较,寻求两者之间的共性,事物的属性自然“浮出水面”。如《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文主题思想相同的是: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范进和孔乙己都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都暴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冷漠的关系。只是两文组织材料的方式各异,前者通过“我”这个线索人物将孔乙己在咸亨酒店与酒客等发生的故事进行分段式组材,后者则直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围绕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展开叙述。

(三)从语言运用及写作技法选取比较点

传统小说复习课,教师往往零散地复习每篇文章的人物形象、谋篇布局、主题思想、写作技法等,虽面面俱到,但往往蜻蜓点水,一掠而过,了无印象,而且耗时耗力,一节课最多只能复习几篇文章,几乎等同于快节奏地将文章又上了一遍。这种“炒冷饭”、“一叶障目”式的复习方式,以“死记硬背”代替“理解应用”,对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而言,可能管用,但是对一些已经熟练掌握课文要点的优秀学生而言,不啻是一种巨大的时间浪费,他们的思维完全被束缚,又谈何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的提升?

通过比较阅读式复习,进行目标明确的阅读训练,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使学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压缩所学小说的容量,做到书越读越薄,知识积累越来越多,进而形成完整的体系,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针对初三语文教学课时相对紧张的现状,在同等教学时间内复习两三篇文章,既能增加教学容量,又能节省大量教学时间。

以语言运用和写作技法为例,笔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其一,《孔乙己》中人们对孔乙己的“笑”与《范进中举》中人们对范进中举而疯的“笑”是不尽相同的。孔乙己言行迂腐可笑,人们把孔乙己当做笑料,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表现了人们的冷酷无情。而范进的疯笑,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小说中旁人对范进疯态的讥笑,不乏阿谀奉承的色彩。

其二,从写作的人称上看,《孔乙己》和《我的叔叔于勒》都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鲁迅巧用小伙计“我”作为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用小伙计轻视孔乙己的态度更能表现整个封建社会人们的冷酷无情。而莫泊桑则通过若瑟夫的同情心反衬菲利普夫妇的势利冷漠、金钱至上、六亲不认。

其三,从环境描写角度来说,《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有对社会环境的展示。《孔乙己》安排的环境是咸亨酒店及众酒客,而《范进中举》交代的是范进家里、街上及邻人。不同的是,《孔乙己》一文还通过自然环境渲染悲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悲剧人生的必然性。

当然,如此操作,比较阅读教学对教师的复习备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对整篇文章进行精读深究,而且必须跳出文本,对同类文本进行综合剖析与整合。这样备课涵盖面广,深度加大,不仅能提高教师备课质量,而且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文本之间的细节比较,斟字酌句,明晰解题思路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作品样式,它在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纵观历年苏州市中考试卷,小说阅读理解频频出现,小说比较阅读题已成为一种“时尚”。如2014年的《故乡》中的省略号内涵挖掘、2013年的《故乡》中杨二嫂先后的巨变探析、2010年的《我的叔叔于勒》中两个“终于”的诠释、2008年的《故乡》中省略号包含的潜台词等。细看诸多考题,主要是对小说情节、环境、人物形象、主旨、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考查,然而学生面对这些题型往往无从入手,得分率普遍较低。如何让初三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中较为高效地深入把握每篇小说的重点内容进而明确答题方向、理清答题思路呢?

(一)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之比较在比较阅读中,比较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这些词语往往是一些普通常见的副词、动词、形容词等。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文本的形象刻画与作者的内在情感。这样既能巩固旧知识,又能发展新课堂,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使认识更充分、深刻,提升学生阅读的思考深度,又可以让学生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最后我父亲终于说……”和《故乡》中的“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两句中的“终于”看似意思相似,但是反映两人当时的内心世界不同。菲利普为了不被船长发现他的用意,更害怕船长知道他和于勒的关系,只得东拉两扯,又急于想转入正题,“终于”含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急迫,从中表现出他的虚伪与无情。闰士见了“我”满心欢喜,很多话欲言又止。但是,生活的“凄凉”和彼此身份的差异使他感受到了与“我”的隔膜,对“我”的称呼最终变成了“老爷”。“终于”表现了他内心犹豫、矛盾、挣扎的情感变化过程,充满了无奈和悲哀。

由此可见,此类题型往往是考查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对人物主人公心理的剖析能力。再如《孔乙己》中“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和《台阶》中“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看出她在哆嗦”和《在烈日和暴雨下》中“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等。答题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小说的情节陡转、环境变化、人物性格、主题思想等方面理解分析。

然而,形成这种分析运用能力绝对不是一日之功。教师应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能力,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文本,全面多角度地观察文本中的各种“细节”,深入把握事物的内涵。既要能整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主旨,又要从细处品味文本的语言、艺术手法。

(二)同一标点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之比较

小说中的标点符号往往是学生阅读最容易忽视的细节,而实际上,标点与人物性格密切相关,从标点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人物潜在的心理,还可以体会到作者“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深刻意蕴。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分析能力和体悟能力?王思斯在 《论新课程下的比较阅读教学》一文中认为:“要对语言材料进行有效分析,首先要对材料进行归纳和概括,把文本众多元素一并进行解剖,进而探讨这些元素形成的原因,从本质上把这些材料的属性元素找出来。 ”[3]

如《故乡》一文中省略号的使用较为频繁,但在不同语境中,所指内容完全不同。如“阿!闰土哥,——你来了……”“老爷……”“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鹑鸽、 蓝背……”“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等。尽管三段文字说话所指对象相同,但说话人的背景完全不同,第一段文字是二十年后闰土和“我”初次见面,第二段文字是回忆二十年前的闰土,第三段文字是母亲叙述如今闰土艰难窘迫的生活。因此,探讨省略号潜在的内涵应紧扣说话人背景。如第一段文字,二十年后的闰土已经是一个麻木、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束缚的苦难农民形象,他的一句 “老爷”自然是当时既兴奋又凄凉心理的真实反映,而“我”早已隐隐感觉到与闰土存在的隔膜,因此省略中蕴含诸多复杂心理,同情、怜惜、难过、惊诧、尴尬,各种情感,可谓五味杂陈。

不仅《故乡》,还有《我的叔叔于勒》中,在菲利普夫妇认出眼前卖牡蛎的人就是朝思暮想的于勒,发财梦瞬间破灭时,文章中也有省略号,如“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教师可以以此进行文本之间的省略号比较,把握说话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分析往往能让学生不仅走进文本,更高层次地跳出文本鉴赏,高屋建瓴地感悟文本。同时,鉴于这种赏析探讨的内容比较新颖,对班级学生而言,也是一种能力的挑战,他们更愿意聚精会神、静心思考,在交流合作探究中进一步提升自我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而这样的复习课效率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对标点符号的考查,并不局限于省略号、感叹号、问号、破折号等其他形式,教师应鼓励学生边阅读边比较思考。教师唯有在课堂上多多训练学生这种“比较”意识,才能使学生在以后具体问题的剖析中得心应手。

当然,在进行比较阅读之时,教师应逐渐将学生的目光由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利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得法与课内,运用与课外”,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愿望。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即让优等生“锦上添花”、中等生“恰到好处”、困难生“雪中送炭”。课堂中的“比较”切记走过场、流于形式,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比较中有所收获。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2]比较阅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J].杨新国.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1).

[3]论新课程下的比较阅读教学[J].王思斯.文学教育(上),2012(06).

猜你喜欢

范进中于勒孔乙己
“范进中举”现实版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艺术的构思,绝妙的讽刺
孔乙己(下)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范进中举》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