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境界说”试论
2014-11-18张正线
张正线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2)
王国维“境界说”试论
张正线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2)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内涵,王国维视境界为艺术评价的最高标准,将审美的超越理解为对个体生命体验的重新观照和品味,并借助此观照实现由一己身世之感向“人类全体之感情”的飞跃,使其“境界”说抓住了文学之“本”,即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生命体验,从而真实地描绘生活和现实人生,表现了对人类、自然的终极价值关怀。
王国维 境界 终极价值 贵真
一、王国维“境界说”表现为人类的终极价值关怀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境界为核心,开篇第一则即:“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文学创作,首先要追求境界,有境界,才能写出高水平的著作。把“境界”与“高格”相连,揭示自我人生价值的提升。“人在这个生活世界中怎样生活、怎样实践,这就要看他的那点灵明,怎样来照亮这个世界。也就是说,要看他有什么样的境界。一个只有低级境界的人必然过着低级趣味的生活,一个有着诗意境界的人则过着诗意的生活。”[1]可以说,一个人的境界决定他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境界低下者,不可能创造出具有很高艺术境界的作品。只有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高的人,才能体悟把捉到的事物真谛,才能达到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
王国维推崇的理想,如肖鹰所说:“是人性的统一和完美发展。这个理想,包含着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情感与精神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2]可见,王国维是把“自然与理想结合”作为构成诗词境界的核心内涵和诗人的本质内涵的。“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人间词话》第二则)有造境、有写境,是理想和现实两派之所由分,可是两者很难分别,因为大诗人所造的境界一定是取材于现实,一定是合乎现实的。没有诗人的生活经验,无从造起。而且所写的现实的境界也一定有他的理想,而且越是伟大的诗人,越会把感情、精神、意志都投注于所写的东西里。尽管他所写的是现实,但一定会写出一个理想来的。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人间词话》第六十则)此则基本的精神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能够把自己看做是宇宙中的一员,是我即宇宙,宇宙即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情愫,能够以博大襟怀,面对现实,观察万物,体悟人生,从而在作品中开创出更宏阔的精神空间。在文学史上的一些经典名篇中,我们体验到的正是这样一种宇宙情怀。更为动人心魄的是作者对人生作为宇宙性本体存在,以及个人与宇宙整体之和谐状态的体悟与思考;着力于揭示人性本身的复杂,是对人类自我灵魂的考问,是对“人在自然中的存在与同时又超越自然之间的矛盾”[3]之类的反思。王国维内心深藏有强烈的民族情结,所以要紧握住人的生命体验作为审美活动的出发点,王国维境界中所说的超越是建筑在生命体验的基础上的,是要超越“小我”,以进入“大我”,即由一己身世之戚放大为“人类全体之感情”,是生命体验的升华。另外,能否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能否把自己的生命和大自然的生命合二为一,这就是王国维境界说的最本质的内涵,强调人类的终极价值关怀,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某种宇宙精神,是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是构成宇宙万物及一切现象的核心与灵魂。
二、王国维境界说“贵真”思想的强调
王国维在论及其境界说把“真”放到很高的位置上,提出了“贵真”的命题,其“贵真”的思想不仅只是写真景物,真感情,而且体现一种生命体验之真。
1.真感情、真景物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六则:“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生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景物”和“感情”之前各加一个“真”字。这说明写情写景要写出真景物、真感情。究竟什么才是“真景物”“真感情”呢?王国维认为“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人间词话》第五十二则),强调的是客观景物之真,主张诗人忠实自然,用自然的眼睛观察事物,与自然融为一体,真实深刻地描写和展现自然事物的情貌,深得自然之神髓,这就是他所谓的真景物。景物之真是感情之真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真感情是用自然的口吻来抒写的感情,是可以被直观的“激烈之感情”,即一种直接明确、不加伪饰的感情。只有这种感情才能使人更加客观地观察到它的本质。其次,这种情感必须被一个抒情主体鲜明地显现出来。王国维的“真景物”与“真感情”都需要做到“不隔”,“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人间词话》第40则)也就是“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的情景(《人间词话》第五十六则)。王国维举了《人间词话》里“不隔”的例句,王国维的“不隔”,是艺术家用描述语建构意象,景物宛然目前,情韵自然浮现,仿佛天成,而且要能够直观。因此,“真景物”需要“语语都在目前”,“豁人眼目”。“真感情”指的是直接大胆、毫无掩饰的率真的情感。因为只有情感的直接倾吐,才能使人能够更加容易地直观到它的本质。
2.生命体验之“真”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七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红杏枝头是真实存在的景物,著一“闹”字写出了春天盎然的生机;云月、花影只是眼前的物象,著一“弄”字才显得情趣盎然。“闹”和“弄”是诗人自身的生命体验,称之为“真”,称之为“有境界”,这就说明了“境界”来自人的实在的生命体验。王国维所认为的境界,在于诗人所铸成的形象画面是否有生命,有活力,有精神,诗人的丰富而深切的感情能否灌注其中。王国维倡导一种无功利之“真”的“真感情”,还与“高尚伟大之人格”相联系。有时候,王国维将“真”称之为“赤子之心”(《人间词话》第十六则)。“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赤子之心”是要求感情真挚,能抒写血泪之情。可见王国维所提倡的真感情是在提升情感、完善个性的。是在提倡文学为全人类共同的感情表达,以血书写人生,实现艺术。
可见,“境界”发端于“真景物”、“真感情”,以真切的人生体验为先决条件,但又不局限于一己身世之感,还要透过有限的生命时空寻求更丰富的人生意蕴,在审美的自我观照中实现自我超越,而进入具有普遍性的人性的境域。
三、王国维的“三境界说”
王国维的“三境界说”通过审美意识境界的提升而使人生境界达至更深、更高层次。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一境出自晏殊《鹊踏枝》,晏殊的《鹊踏枝》集中体现的是女子期待、盼望所爱的人早点儿回来的优美之词。王国维借用此三句引申为成就大事业大学问之第一境,是因为你期待、追寻、盼望你所爱的人和你期待、追寻、盼望你的学问,你的事业,你的信仰有相近之处。如果你总是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你的耳目都被遮蔽了,那么你还能有什么高远的理想呢?所以你要独上高楼,只有这样你才体会到望远的境界,也就是你先要有立志成就大事业大学问之心,要把眼前繁花的蒙蔽、困惑先排除,先要开阔眼界,从现实的迷乱之中解脱出来,方能看明前程。志向尽头(大事业大学问)与原初的志向相距必甚遥远,故从始点到终点,其间行程渺渺,困难重重,挫折无限,立志者必经过长期的探索和追求,经历了失落和彷徨,最终才能凭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创造出来。此一境界是何等悲壮,你可能选择了一条长满了荆棘的道路,你可能会面对太多异样的眼神,你可能会茫然不知所措,你可能会萌生打退堂鼓的念头。但经历了第一境界的考验之后,你终究超越了自己,而进入了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需要立志者义无反顾,无怨无悔,而且要努力克服在成就理想过程中遇到的新的困惑和挫折,这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二种境界。极言过程之艰难困苦,你要先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高远的眼光和追求,然后你追求,就算你没有得到,就算你付上了许多代价,都是值得的,你有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决心,这是对意志力的考验。能承受种种之磨炼,则终必将有大成。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三种可能,一是除了意志力考验外,尚需有判断力的考验。你寻觅一份事业,是在正确的判断力指导下去寻觅的。你经过判断力的考验,发现了你真正得到的一定不是在那嘈杂喧闹之中,一定是在人与人心灵、感情相通,一定是要在一个寂静的孤独的所在,是在灯火阑珊处。二是境界在虚静寂寞中提升。常人流连的是灯火辉煌,所以灯火辉煌是常人之境界。而大事业和大学问皆超出常人之境界,是在灯火阑珊处,是在虚静寂寞之处,方能造就大事业和大学问。三是对生命本体俗态的超越。事业、学问其基础是建立在“高尚伟大之人格”的基础上的,是作家历经曲折之后的蓦然领悟,是一种超越了成功的喜悦,达到对自己本体的俗态的超越,达到对宇宙人生之理的觉解。
[1]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0.
[2]肖鹰.“天才”的诗学革命——以王国维的诗人观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2008(1).
[3][德]弗洛姆.人的呼唤[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