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红利实现路径的几点思考
2014-11-17贾华荣
贾华荣
摘 要:经过三十六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中国的改革面临着许多复杂的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即运用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摆脱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笼。对这些方面的探讨,有助于提升改革的科学性。
关键词:唯物主义;政治方向;旧观念;利益固化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023-02
改革开放三十六年,党的执政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从国家到个人,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红利已经非常显著。然而,我们不能被这些成绩冲昏了头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实现中国社会转型?人民生活怎样才能更上一层楼?改革怎么走出“攻坚区”和“深水区”?这些都是人民期盼的焦点、世界关注的热点。
一、方法论:运用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
我们讲改革,盲目改革不行,没有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不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方法论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是符合中国实际的,因此,我们的改革必须坚持用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来武装起来。
首先,应该正确认识改革二字。“改革”本是一个中性词,古往今来都在使用。其实,不是每一个自称“改革者”的价值观、方法论都是正确的、不容更改的。如果把与自己看法相异,或者解释改革的不足、矛盾、冲突的人视为阻碍改革的挑剔者,那就缺乏民主讨论的精神了。中国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并且,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自诩为“改革者”未必就符合这两个原则,发表不足、矛盾、冲突的人,也不能全被证明违背这两个原则。同时,中国需要改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怎样改革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改革中有失误、有问题就停滞不前,从一个极端调到另一个极端,从而否认改革的可行性、合理性。任何改革都可能有成功、失败或者成绩与问题并存三种结果。如果不正视改革中出现的挫折,一味把改革中的问题或过失定义为不应改革,那就属于保守者。
其次,应该动态的看待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对现状进行检验、反思,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本身就是一种改革,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比如,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是直接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建设模式和方法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更是对文革十年落后格局的全面改革,这确定是属于改革无疑的。而在我看来,对这种现状和格局进行反思也属于改革。改革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每一种改革都有自己的时代性和局限性,过去被证明正确的改革也可以容许被讨论,否则改革就变成形而上学了。比如商鞅变法初期的严刑峻法,使秦国强大,成为一个富庶的国家,那这种改革就是被认可的,到和平繁华时期,其严刑峻法便不再适用,可将其改去。因此,改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必须动态地看待。
最后,应该正确认识改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比如说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飞快,成果显著,被称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辉煌的成绩,肯定了改革方向的正确性,但这成绩并不能证明改革是完美的。如果考虑到百姓的实际购买能力、社会福利、幸福指数等因素,那么中国经济实力绝不只是单纯的提高。“GDP增长”是一种现象,一种结果,它并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因为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手段来实现增长,诸如可以利用市场扩张、现代化管理、高新技术运用、资本有效利用等来实现增长,也可以依赖能源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环境污染破坏等。倘若采用的是后者的增长方式,那么从本质上来说,是不被认可的。
二、政治先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的道路上,已经有了血的教训,苏联的改革改掉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我们务必明白,当前的中国并未到“崩溃的边缘”,因此不需要“冒险精神”。
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由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决定的。从根本上讲,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实际上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这是检验政治体制改革成效的标准。因此,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全盘自我否定或者推倒重来,而是要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完善已经建立起来的,并且在实践中证明是可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同时,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上许多敌对势力怀着敌意肆意干扰、破坏和指责中国的改革,中国各项体制改革寸步难行。这就要求我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为干扰所惑,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充分抓好并利用好一切可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体制改革。
三、思想保证:摆脱思想观念的束缚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先验地告诫我们,“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回顾中国历史演进过程,思想观念的革新总是能将人们的认识推进到崭新的阶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都见证人们思想观念的革新。今天中国的发展迫切需要扫除陈旧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三十六年的改革实践形成了新的认识和思维,但是要防止这些思维和认识固化为不变的模式,反而成为人们进一步思考的障碍。亚当·斯密说,“困难的是摆脱旧思想的束缚,而不是新思想的运用”。比如,当前唯GDP主义观念在地方政府中是比较严重的。经济建设为中心不等于唯GDP主义,其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理念要求,对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成严重的制约。再如,政府职能的转变问题。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残余的影响,各级政府习惯于命令和管控,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被政府权利所压制。因此,政府要自觉的形成服务和法治的理念,依靠理念的革新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另外,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一些落后思想观念,如保守性、求稳定、不思变革和缺乏创新等等,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这些都需要摒弃。endprint
要破除旧传统观念,就要对历史传统观念作具体的分析,将封建统腐朽的东西和优秀的民主的东西区别开来。凡是腐朽落后的传统观念,都应该破除,凡是带有民主性、革命性的传统观念都应该批判地吸收。但是对传统观念进行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呢?马克思认为,我们应该“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而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判断一种思想观念进步与否,必须以其维护经济关系的性质作标准。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就是进步的革命的,反之就是腐朽的落后的。在今天,凡是有利于改革的就是进步的革命的,反之,就是保守的落后的。不是改革服从某些人心目中的旧传统观念,而是传统观念必须接受改革的检验而决定弃取。
四、现实切入点: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笼
当前阻碍和制约中国改革深入推进的,不仅有陈旧和滞后的思想观念,更重要的是有利益集团的存在。三十六年的改革开放使社会阶层结构产生前所未有的变动,利益分配格局深刻调整,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这也是今天推进改革和20世纪80年代推进改革面临的最不同的情形。80年代的改革重在破除旧的体制障碍,即触碰“观念的禁区”,时下的改革关键在于建立完善新的合适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的体制和重新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即突破“利益的雷区”。既得利益集团维护自身的利益,形成了深化改革的强大阻力。这里的既得利益者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在经济成果上的收益远远高出广大人民群众的那部分人,其收益原因非合法劳动所得,而是利用某种制度性、结构性原因,如贪污腐败、官商勾结等;二是政治权力上的收益超远远超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获得者,其原因是改革开放中某些政策、模式不可避免的失误留下的空间。他们虽然是因为改革获利,但是却惧怕更为完善的改革使得他们不能从改革的缺陷中获利。他们一面是改革的获利者,一面又苛求、挑剔、反对改革。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重新调整利益分配格局是党和政府凝心聚力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举措。只有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真正落实党和政府的承诺,使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地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才能真正撬动居民收入分配的僵局,才能真正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改革必定会调整利益格局,从而触动既得利益者,这会给改革带来局部的、短期的阵痛,但是这并不影响全局,从长远看,只要控制得当,它依然能够代表积极的、向上的因素,并能够将正能量迅速聚合起来。
中国当前的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和深水区。因此,我们必须敢于挑战,敢于创新,以更大的政治智慧推动关键领域改革。改革决定当代中国命运,改革也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一切停顿和倒退的做法都应该被摈弃。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既要掌握唯物主义科学方法论,坚持争取的政治方向,而且还要敢于冲破思想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我们要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培养人民实践精神,首创精神,从而聚合改革的正能量,优化改革的顶层设计。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68.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3] 龙斧,王今朝.社会和谐决定论: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重大理论探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 李云晖.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中国政府改革的启示[J].人民论坛,2011,(14).
[5] 聂月岩.试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经验[J].学术界,2012,(12).
[6]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M].北京:人民出版社.
[责任编辑 吴高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