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运动对女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2014-11-16张先锋罗光飞梁芳梅
张先锋,罗光飞,梁芳梅
(西安体育学院 体育系,西安 710068)
智力与体力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定向运动因具备这两方面的特点而风靡全球。体适能是一种为适应当代社会生活快节奏化,为预防“文明病”、保持健康而提出的一种理论[1]。“体适能”能反映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也是衡量机体素质的重要指标。健康体适能,顾名思义,是与健康有密切关系的体适能,它不仅是机体维护自身健康的基础,还是保证机体愉快完成日常工作和降低慢性疾病发生的前提[2],其主要内容包括身体成分、肌力和肌肉耐力、心肺耐力和柔韧适能。
本研究从健康体适能的角度衡量女大学生进行定向运动锻炼前后的变化情况,旨在为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予以科学评价和指导,为学校体育教学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同时为相关教育决策部门在高校推进开展定向运动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和可行的实践支持。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文理学院和西安工程大学为研究点,各高校任意选取定向运动选项课2010级(大二)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25人,受试对象要求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无长期运动史;测试后任意选定有效数据10例作统计分析研究,本研究共采集有效研究数据40例。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找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中有关定向运动和体适能的相关著作和参考文献。
1.2.2 访谈法
就定向运动教学实验的内容设计、健康体适能测试指标的优选及测试方案等内容走访西安体育学院和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专家。
1.2.3 实验法
1.2.3.1 定向运动的授课设计
授课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通过两次课讲授定向运动的定义、分类和发展,定向地图内容的数字基础、地理要素和整饰要素,各种赛事的规则及简单的技战术等内容,为定向运动课的实践部分打下基础。
实践课部分共13次课,分别安排如下:第一,微型定向(百米定向),共4 次课,分别在学校的室内外田径场、篮球场进行。第1次课主要为定向运动方位角的游戏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转图、标定地图、预判超前读点等技术;后3次课主要进行百米定向一般路线、带星形或菱形路线、带障碍场地的练习,要求路线长度控制在500m 左右。第二,校园定向,共9 次课,在校园环境中进行。教学内容分别为:短距离赛2次课,积分赛2次课,接力赛2次课,团队赛2次课,考试1次课;检查点难度由易到难,数量根据各种练习要求进行不同设计,短距离一般在15 个,接力赛、积分赛与团队赛一般20个;路线直线距离控制在800m。
1.2.3.2 实验测试要求
为保证测试数据的有效性与准确性,测试器材统一选用国家体育总局体质监测指定器材,并对测试员进行测试前的操作培训,统一测试要求与标准。
1.2.3.3 实验测试指标的确定
测试指标选用本研究总课题《我国大学生(17—23岁)健康体适能测试指标筛选》的健康体适能测试指标:①身体成分:身高、体重;②肌力/肌耐力:握力、1 min仰卧起坐、1min原地下蹲起测试;③柔韧性:坐位体前屈;④心肺耐力:1 200m 跑(女)。在2011年9月初新学期选项课开课前对4个测试点的受试者进行健康体适能锻炼前的实验测试。测试后,按照教学实验规划开始定向运动的常规授课锻炼;每周一次定向运动选项课,共15 次课,每次课90 min,训练强度根据受试者按压脉搏数控制(控制在120—180次/分)。2012年1月初,结束定向运动选项课后对受试者进行健康体适能锻炼后的测试。
1.2.4 数理统计法
测试数据输入Microsoft Excel2003存储,并建数据库,数理统计在SPSS17.0for Windows软件中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定向运动对女大学生身体成分影响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身体成分被认为是与健康相关的评价指标,用它可以监测营养分布、体液平衡状况和评价生长发育等,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有重要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表1 锻炼前后受试者总样本身体成分的测试结果
表2 各测试点受试者锻炼前后身体成分的测试结果
根据表1和表2可知:经过4个月的定向运动锻炼,随着活动量的逐渐增大,受试者的体重也随之减轻,受试者体重平均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西安理工大学,锻炼前后女生平均下降1.48kg,这与西安理工大学定向运动教学的开展情况相吻合。
经过4个月的定向运动教学锻炼,测试者的身高无明显变化,因为一个人的身高除先天因素影响外,与后天的营养供给、钙磷含量、睡眠和适量运动等有关,4 个月周期过短,不足以对身高带来明显变化,但运动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理论已得到相关研究的论证。体重指标有所降低,说明4个月的定向运动能降低大学生体重指标。由于体重指标的变化,身体质量指数较锻炼前有所下降,经统计学检验为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4个月的定向运动锻炼对女大学生身体成分的总体影响不大。
2.2 定向运动对女大学生柔韧性影响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柔韧性是指关节在其正常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内畅通无阻地作全幅度活动(Full ROM)的能力[3],柔韧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个体在运动时的表现,缺乏适当的柔韧性会引发如关节炎、驼背(脊柱后弯)及腰背痛等疾病。
表3 定向运动对受试者总样本锻炼前后柔韧性影响的测试结果
表4 定向运动对各测试点受试者锻炼前后柔韧性影响的测试结果
根据表3和表4可知,经过4个月的定向运动教学锻炼,女大学生柔韧性平均上升1.82cm,有了明显改善。4个测试点的受试者中,西安理工大学女生的柔韧性平均上升幅度最大,平均上升2.16cm。学生进行定向运动锻炼时,不断俯身打点和转向前行,要求锻炼者快节奏转向及不定节奏地加减速跑,使锻炼者的肌键、韧带和肌肉不断拉伸。测试结果也显示出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4个月的定向运动锻炼对女大学生的柔韧性有明显改善。
2.3 定向运动对女大学生上肢肌力、下肢肌耐力影响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肌肉力量,又称最大肌肉力量或者绝对肌肉力量,是健康体适能的组成部分,特指肌肉收缩产生最大收缩力的能力[4]。
表5 受试者总样本锻炼前后上肢肌力/下肢肌耐力的测试结果
表6 各测试点样本锻炼前后上肢肌力/下肢肌耐力的测试结果
依据表5和表6可知,经过4个月的定向运动锻炼,受试者的肌肉力量变化不大,仅上升了0.67kg,握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1min仰卧起坐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1min原地蹲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这一阶段的锻炼对大学生的肌肉力量特别是上肢肌力的影响不大。这是因为定向运动主要是以下肢反复奔跑为主的运动,上肢摆臂配合协调下肢跑动,所以对上肢肌肉力量的影响作用不大。同时,受试者的下肢肌耐力在进行定向运动锻炼前后则出现了明显的改变,1 min 坐位体前屈平均提高2.98次;1min原地下蹲起平均提高3.53 次,说明大学生的下肢肌耐力发生了显著性改变。此状况与定向运动本身的特点及对锻炼者的技术要求有关,从事定向运动的选手,需要长时间的持续奔跑、不断跨越与攀爬及反复跳跃,以及不断蹬地加速到达下一点标再蹬地加速,由此下肢肌肉群受到了反复刺激,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选手的下肢肌耐力会有所提高。
2.4 定向运动对女大学生心肺耐力影响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定向运动是一项体能与智力为主导的体育运动,且伴有很强的无氧运动。学术界普遍认为良好的体能储存是运动员识图、辨别方向、选择线路和打卡等技术正常发挥的保障,因此,如何提高定向运动选手的心肺耐力,一直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
表7 定向运动对受试者总样本锻炼前后心肺耐力影响的测试结果
表8 定向运动对各测试点受试者锻炼前后心肺耐力影响的测试结果
心肺耐力是衡量定向运动锻炼价值的最重要指标之一[5]。依据表7和表8可知:女大学生受试者在锻炼前后的1 200m 跑成绩平均提升6.32s,提升幅度较为明显;4个测试点中,西安理工大学女生的平均提升幅度最大,平均提升7.0s;受试者心肺耐力的统计结果显示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经过4个月的定向运动锻炼,女大学生的心肺耐力有了明显提高。这与定向运动本身所具备的项目特点有关。定向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并伴有很强的无氧运动,主要比赛项目的时间大概为:百米定向2—4min、短距离赛12—15min、中距离赛20—35 min、长距离赛30—70min;选手的运动距离大概为,百米定向在0.4—0.6 千米之间,其他大多数项目在3—10千米之间;同时,定向运动中每分钟心率在140—180 次/分之间,血乳酸水平在3.6—6.7mmol/L之间变化。但相对于中长跑和马拉松项目的枯燥乏味,定向运动则有更多的运动乐趣和吸引力,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非常高,运动起来更投入,运动时间和距离更长,锻炼者在攻取一个个检查点直至冲刺终点的成就感远远大于身心带来的疲劳,学生能够一直坚持,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心肺耐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 结论
经过4个月定向运动的锻炼,女大学生的身体成分无显著性差异;柔韧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柔韧性得到明显提高;上肢肌力在锻炼前后无显著性差异,下肢肌力有显著性差异,得到了显著提高;心肺耐力在锻炼前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心肺耐力有了明显提高。
[1]张建平.体适能概念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2(6):33-34.
[2]肖夕君.体质、健康和体适能的概念及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6(20):146-148.
[3]崔英敏,吕晓梅.瑜伽运动对高校中年女教师身体锻炼效果的实验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7(1):82-84.
[4]李丹阳,崔德刚,汪俊伟.抗阻训练运动模式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26(1):52-56.
[5]翟水保,许崇高.大学生健康体适能心肺耐力测试指标效度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