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体质弱势群体现状与干预策略

2014-11-16赖锦松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体质毕业生测试

赖锦松

(广东培正学院 体育部,广州 510830)

关注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是近些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大多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体质弱势群体的界定和如何获得公平教育等问题上[1-2]。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在体育必修课期间(本科一二年级、专科一年级)为体质弱势学生开设体育保健(或康复)课的高校越来越多,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在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编写专门教材[3]、实施分类分层化教学[4-5]、网络健身指导[6]等方面也开始积极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大学体育教育,促进了大学生体质的整体提高。然而体质弱势群体并非仅仅是上体育保健课的学生,从体质测试指标的角度看,还包括大量身体机能和运动功能正常,接受过正常的体育教育,体质指标却处于弱势的学生,据调查此群体在毕业生中占有相当比例。高校毕业生是即将建设国家和服务社会的人才,其体质健康状况尤为重要,然而其中的体质弱势群体却一直很少被关注,为此笔者展开现状调查研究,针对问题提出干预策略,期望引起高校、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广东、广西、重庆、湖南、浙江五省中各选取1所综合性大学和1所一般本科高校,共10所高校,对这些高校中身体机能和运动功能正常而体测不合格的毕业生(体质弱势群体)进行调研。本研究所谓的毕业生指近3年(2010、2011、2012年)毕业的应届本科生,获取的数据均为上一年末测试的结果。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给高校负责体测工作的教师发放问卷10份,了解近三年大学毕业生体质测试情况,收回有效问卷10份,有效率为100%。同时,随机抽取400名体质弱势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这里的体质弱势专指身体机能和运动功能正常而体测不合格的毕业生,了解他们体质健康意识、参与体育锻炼和生活作息的状况等,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2份,有效率为93%,并通过部分实地走访进行了信度检验,信度系数为0.967,P<0.01,经对比各省调查数据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1.2.2 访谈法

围绕体质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对从事高校体育工作的专家以及部分体育教师分别进行了访谈,收集毕业生体质健康与生活状态的信息。

1.2.3 文献资料法

通过体育报刊、相关文件、公开刊物、网络等,查阅了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有关文献和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当前毕业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分类与比例

表1 2010—2012年10所高校毕业生在体质健康测试中表现出体质弱势的比例统计 %

根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专家对“体质弱势群体”的普遍界定,当前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指身体残障、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肥胖症除外)或高龄等,而不适宜从事常规体育活动的学生;第二类是指身体机能和运动功能正常,而处于肥胖或瘦弱、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7]。调查结果显示(表1),属于第一类的群体很少,平均占0.32%,主要集中于:内脏器官疾病患者、功能性运动残障者、处于康复期的病残患者等,此群体基本都申请了体质免测;第二类群体基本都接受过正常的体育教育且参加了体质健康测试,主要表现为:肥胖者、瘦弱者、肺活量差者、力量差者、速度差者、耐力差者、综合体测差者等,这里的“差”指测试指标不合格,“瘦弱者”指体重指数为“营养不良”等级且其他指标均不合格的群体。调查结果显示(表1),从横向比较看毕业生体质弱势群体主要集中表现在肥胖、力量差、速度差和耐力差上;从纵向比较看,近三年毕业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其中肥胖、速度差和耐力差等尤其显著,肥胖者增加、瘦弱者减少都是生活水平提高的体现。参与测试工作的教师普遍认同,毕业生运动少的情况比较多见,体测中明显表现出怕不合格而弄虚作假现象普遍存在,若严格测试过程,应该有超过15%的毕业生测试指标达不到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由此预计当前属于第二类体质弱势群体的毕业生实际比例已相当高。

2.2 毕业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健康生活行为严重缺失

表2 毕业生体质弱势群体健康行为和意识调查 %

健康行为是人为了增强机体体质和维持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含了解健康作息、健康饮食、健康运动、健康心理等内容[8]。毕业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健康生活行为决定其体质的健康水平,调查显示(表2),该群体的78.2%经常熬夜至零点以后,63.7%感觉睡眠不充足,访谈中普遍认为上网、宅生活占据了业余生活的大多数时间;67.5%不按时就餐,48.1%有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访谈中普遍认为校园饮食服务业发达,用餐不按时对生活影响不大,吸烟喝酒是社会交际的需要也能排解心理压力;91.8%不常运动或基本不运动,87.5%没有主动运动的愿望,普遍认为从小就不爱运动,没有运动兴趣;77.4%的女生有减肥愿望,普遍认为很在乎别人对自己身材的评价,皮肤白和身材苗条(瘦)是美的重要标准;91.2%认为自己缺乏运动天赋,100%懂得运动有益于体质健康的道理,访谈中普遍认为没有运动的自信,怕晒、怕出汗,懂得体质健康的道理,却没有走向运动场的意识。说明毕业生体质弱势群体懂得一些健康的道理却没有形成健康的行为,怕晒、怕出汗是主流思想,上网、宅生活是主流生活,女生的减肥观念强烈,该群体健康生活行为问题严重。

2.3 毕业生弱势群体的比例较二、三年级明显增加

表3 2012届毕业生从大一到大四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比较 %

调查显示10所高校2012届毕业生从大一到大四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变化明显,如表3所示,大一的合格率最低为90.4%,大二最高为95.5%,以后合格率逐年下降,大二高出毕业生3.7个百分点,表现出显著差异。比较还发现,大学生肥胖率随年级的增长而增长,毕业生达到最高;一年级大学生耐力、肺活量、力量表现最差,二年级大学生耐力、速度、肺活量、力量合格率达到最高后逐年下降,毕业生最低,其中肥胖、耐力、速度、力量指标表现出显著差异。访谈证实,大一新生的耐力、肺活量和力量合格率低,与高中时期尤其高考前一年注重文化学习、很少参与体育健身、体质基础差、体质发展滞后有很大关系,大二合格率较高,与经过一二年的体育课,学生体育锻炼增多、在学校日常管理制度的约束下体质发育良好等有很大关系,而到了大四合格率下降,尤其是肥胖增加,速度、耐力、力量明显下降、体质弱势群体增加,与参与锻炼少、松散的生活方式等有很大关系。说明体质弱势群体在大二以后呈明显上升趋势,除一年级外毕业生体质弱势群体比例最高。

2.4 毕业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社会隐患

在大学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今天,每年我国大学毕业生90%以上面临就业,社会对他们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9]。体质弱势的毕业生同体质健康的毕业生一样,都将面对国家和社会的选择。目前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体质已做出明确要求,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方可毕业,然而社会在人才选拔制度上还比较滞后,并没有把关入职前毕业生的体质,而更多关注人才的学识和综合能力,因此高校和毕业生自身几乎都不关注体质健康。但“快节奏、超负荷”工作又是毕业生都将面对的现实,体质弱势或许不会影响短期找到工作,却将影响长期的工作效率、创造力、社会服务潜能,甚至一生。有研究证实:都市蚁族(指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低于国民身体素质平均水平[10]。毕业生刚参加工作正处于创业期,必定是最辛苦、工作压力最大的时期,也是生活规律最欠缺的时期,可正当事业有所成就,又该挑起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赡养老人的重担,若没有健康的体质作基础,又如何支撑起工作和生活,结果换来的必定是体弱多病的中年。目前我国正处在老龄化时期,高校毕业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增多只能加重社会的负担[11]。

3 改善高校毕业生体质弱势群体现状的干预策略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群是国家的未来,其身体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重视并全面提高高校毕业生体质弱势群体的身体素质,不仅对于低年级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学校、家庭与社会都将是一件意义非凡的大事。

3.1 高校干预策略

3.1.1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

高校应重视为大学新生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其中一定要涉及体质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增强体质健康意识[12],明确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与分类。其次,针对弱势群体要提供分类分层的体质健康指导,通过课程、网络和教材为不同弱势群体学生提供改善体质的方法和途径。再次是完善体育保健(或康复)课程,使原有的体育保健(或康复)课程适应新的要求,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需求迫使体育保健(或康复)课程必须拓展新的视野和领域,使课程名称、性质、大纲等适应大学体育教育发展的新形势[13]。

3.1.2 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健身指导和要求

利用健康专栏或课外辅导站提供健身指导服务,包括健康咨询、健身处方咨询、健康体质指标咨询等。高校应随时提供体质健康指标测试服务,体质弱势群体可随时针对自身弱势状况申请预约部分或全部指标的测试,通过测试了解自身指标变化,同时能获得相应的健身处方,加强对自身体质变化的掌控。其次是提供健身方法与技术指导,体质弱势群体可申请预约专业教师(或健身指导教师)为自己指导健身过程,包括:内容、时间、次数、效果分析等。第三要求毕业生毕业学年完成课外体育的规定学分,内容包括:参加各种单项体育协会活动(记录卡)、参加校内体育竞赛、参加学校组织的阳光长跑活动等,通过参加的总次数折合时间来确定学分。

3.1.3 高校要严格建档管理,区别对待毕业生的体质健康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高校应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档案,记录大学生每年的体质健康成绩,对于毕业生尤其要严格体质健康测试过程和测试成绩。在目前体质测试指标只针对正常人的情况下,对于《国标》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的毕业生,短期内仅仅依靠补测是难以合格的,应适当减少或改变指标,根据实际状况进行体质分类补测,分别制订补测项目和标准,制订指标红线预警,并将体质健康档案放入毕业生个人档案中。此外对于极个别办理了“免测”手续的毕业生,也应尽快研究制订特殊项目测试,使《国标》做到全覆盖,唯有这样才能使高校掌握每年毕业生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质真实状况,也才能使毕业生认真对待体质健康。

3.2 政府干预策略

3.2.1 政府应完善对高校毕业生体质标准的立法

当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只适合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正常的大学毕业生,对于体质弱势的毕业生根本不适合,高校让体质弱势学生不毕业或肄业处理也不现实,为应对《国标》,执行者只能是虚报瞒报[14]。为此,政府应该针对高校不同体质群体制订体适能评价标准,不能仅凭一张《免予测试体质健康标准申请表》,就将所有体质弱势群体排除在健康体质之外,体质健康应该覆盖全体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也有权利清楚地了解自己体质状况以及进一步增强体质的方法,因此完善对高校毕业生体质标准的立法是当务之急。

3.2.2 政府加强对高校毕业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监督和预警

政府应完善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监管,建立高校毕业生体质健康管理制度并实施监督[15]。面对高校毕业生体质弱势群体状况,教育主管部门应推行高校毕业生体质状况一年一报制度,要设立专项经费,派专人监督指导工作,及时掌握全省乃至全国每年高校毕业生体质弱势群体真实数据和实际状况,并以此分类、分析成因,为国家制订干预策略提供依据,并建立预警机制。

3.3 社会干预策略

3.3.1 家庭影响与教育

当前独生子女日益增多,越来越多家庭对子女过分的溺爱限制了其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不少父母片面理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话,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家庭将孩子送去各类课外辅导班学习,造成他们从小就远离运动场,严重缺乏锻炼,逐步成为体质弱势群体的一员。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养成习惯的重要场所,高校毕业生即将告别学校服务社会,但是大学生在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之时更离不开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育提醒,可以说家庭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直接影响对学生行为方式与生活习惯的养成是最为重要的。

3.3.2 社会舆论与参与

社会媒介要大力宣传各行业引进和培养体质健康人才的重要性,宣传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家庭幸福需要体质健康的高素质人才,使高校毕业生树立健康、阳光的人生观。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全面提升自身体质健康需要社会、高校形成合力,共同搭建起促进毕业生体质健康的有效路径。首先各行业要建立新的人才选拔制度,倡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竞争机制;其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高校各种体育设施建设,尤其是开发适合体质弱势群体的操作简易、经济实惠的体育健身器材;第三各行业应将开展体育运动与发展行业文化联系在一起,搭建起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体育公共服务能力。

4 结语

重视高校毕业生体质弱势群体首先要从重视高校体育改革抓起,高校体育改革必须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和时代特征,使体质弱势群体享有和健全人一样的权利,且权利应受到尊重与保护[16]。其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毕业生体质弱势群体数量还在扩大,要有效遏制这一趋势,高校必须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力度,做好对该群体体质健康的区分、指导与服务工作,使他们能公平地获得适合其身心特点与需要的自我健康管理权利,提高他们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第三,高校毕业生体质弱势群体应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政府、社会、高校、家庭要形成合力,尽快建立相关预警机制,各司其职又相互联动,才能推动国民体质整体健康发展。

[1]周二三,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的理论构建[J].体育学刊,2008,15(7):46-49.

[2]罗爱刚.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课程均等化的研究——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7(5):80-81.

[3]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28.

[4]陈彪.高校保健体育课实施分层次教学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6,28(4):72-73.

[5]毛伟胜,孙天明,叶明,等.学生工作视野下高校“弱势群体”体育个性化教育问题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1):94-96.

[6]汪流,陈海燕.高校健康弱势群体学生体育健身服务网络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59-1661.

[7]吴燕丹,白永正.高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4):85-87,90.

[8]白刚.大学生健康不良行为与身心素质弱化因果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Z1):146-147.

[9]柳春梅,李志宏,任平.社会需求导向下的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5):44-47.

[10]刘琦,吴宝利,李国政.都市“蚁族”群体身体素质现状调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1):92-94.

[11]韩玉彬.社会弱势群体体育权利的表达阻滞与实现路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1):26-28.

[12]陈海春.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提升研究——以海峡西岸经济区大学生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7):83-86.

[13]潘跃林,时传霞.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综合式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6):84-88.

[14]刘静,孟昭琴.放弃数据浮夸还原学生真实体质——对学生体质测试过程及结果不规范因素的分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5):127-129.

[15]李云.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其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2-34.

[16]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我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6,26(2):64-69,73.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体质毕业生测试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伤心的毕业生
幽默大测试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