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白鲸》的生态意识探讨

2014-11-14时俊霞

山花 2014年18期
关键词:哈伯莫比白鲸

时俊霞

赫尔曼·梅尔维尔是19世纪的美国著名作家,其代表作《白鲸》被评论界相继解读成神话、诗歌、政治寓言等。小说暗示了两种完全对立的自然观。作者梅尔维尔提出,人应当观察与探索自然所具有的意义,而不赞同运用进步的名义来摧毁大自然,这与其同时期的自然文学倡导的观念是类似的。自然文学主张人类应当保护并且尊敬自然界。随着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来临,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此新形势下,深入而准确地理解梅尔维尔所认识的自然观是极为必要的。

《白鲸》的文本阐述

小说《白鲸》借助于某水手之口自称名为伊希梅尔。伊希梅尔十分渴望见识更为广阔的世界,因此他决心浪迹于海上。所以,他报名在皮阔得号捕鲸船上做一名水手。该船在一个寒冷的圣诞节启航驶出了港口,在进入大西洋之后,一连多日均无法看到船长埃哈伯的身影。船往南航行进入到比较温和的地带之后,埃哈伯才正式露面。其后,埃哈伯露面次数不断增加,其后就是小说的首个大场面。船长埃哈伯将所有的船员集中至后甲板上,宣布自己已经发誓,即使自己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杀死大白鲸莫比-迪克,这是由于上一次航行途中大白鲸居然咬掉了自己的一条腿。船长埃哈伯还将一枚西班牙金币钉于主桅杆之上,承诺先发现莫比·迪克者可以得到这枚金币。水手伊希梅尔开始尽可能多地了解这条鲸的情况,他发现莫比·迪克不但个头出乎寻常地大,而且还带有部分畸形,性情极为暴躁,已撞毁了大量捕鲸船,同时还咬死、咬伤了许多海员。其凶猛程度让人觉得其与别的鲸鱼有所不同,同时还故意地恶毒攻击遇到的船与人。但是,其最为可怕的特征则是它身上神秘的白色。

当皮阔得号横穿太平洋之时,船长埃哈伯试图消灭莫比-迪克的想法变得愈来愈强烈了。其猎捕大白鲸的想法历经数个星期变得愈加强烈。当皮阔得号遭遇台风之后,桅杆的顶端在台风当中发出了非常神秘的电火。于是,船长埃哈伯进行了一次非常古怪的仪式,他宣称自己为火和电之子,将向自然发起挑战,即使大自然将最糟糕的事降临到个人头上也在所不惜。结果第二天埃哈伯自己就发现了莫比-迪克的踪迹,所以他就领取了自己所设的悬赏。这艘捕鲸船在大海当中历经长达三天的追踪,莫比-迪克终被鱼叉标枪所击中,此时发狂的白鲸拼了命一般地撞翻了船,以至于船长被鱼叉标枪中的绳索所缠,从而被卷入到大海之中,最后的结果是人鲸俱亡。这一切之后,大海还和一千年之前那样波浪翻滚,唯有主人公伊希梅尔生还而归。

作家通过这个故事讲述了人和自然之间搏斗所导致的噩梦,并且还表达出他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通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埃哈伯、伊希梅尔,作家介绍了两种对于自然截然不同的态度。船长埃哈伯对自然是对立和反叛的,而水手伊希梅尔对自然则是带着观察与探究的态度。

对《白鲸》中两种生态意识的分析

1.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

在小说《白鲸》的叙述与描写之中,非常巧妙地体现出人和自然、命运间的彼此冲突,同时也展示出善和恶、生和死等事关人类生死存亡的重要主题。围绕船长埃哈伯和白鲸莫比-迪克之间所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斗争,作者运用象征性语言宣告了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与之相反,没有止境地破坏自然与残害生灵,就肯定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船长埃哈伯率领皮阔得号捕鲸船一直是所向披靡的,但是在某次征程中却十分不幸被一条名为莫比·迪克的大白鲸咬断了腿。其后,在疯狂的复仇心驱使之下,一心一意想要抓住白鲸的船长埃哈伯就此展开了长达三年之久的捕鲸之行,同时也是长达三年的破坏自然之旅。这时的船长所看到的全是仇恨,因此忽视了身边其他一切事物:生命、自然包括始终追随自己的船员们。这种强烈的复仇想法让他成了彻底的人类中心主义人士。在他的眼中,自然已经不再孕育生命,而成为了人类需要支配与征服的对象。但是,大白鲸莫比-迪克的存在也随时威胁着埃哈伯。因为人类持续破坏自然,终会遭受自然之惩罚。正如同小说《白鲸》向人类所揭示的,船长埃哈伯为实现复仇之目的,带着他的船员对白鲸进行疯狂追杀,最后的结果却是遭受到自然的严惩。人类对于鲸鱼进行追杀这种违背自然规律之恶行,也让人类最后品尝到了失败之苦果。假如从生态学视角加以分析,小说中战争之起源非常明了,也就是人类对于自然所进行的无止境掠夺。作家麦尔维尔生活的19世纪恰恰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之时期,当时的社会对于鲸鱼制品的巨大需求导致捕鲸成了发家致富的好方法。这种利益驱使着当时的人们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采取利己主义的思想,从而丧失了对自身生存环境抱有的怜惜和尊重,进而成为了人们谋取私利之工具。

2.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如今,现代人已经愈来愈远离自然,生态危机变得极度严峻。人类应当怎样摆脱即将到来的生态危机,从而走出生存的困境呢?这其实可以在小说《白鲸》中得到解答。正是人类自己对于利益所产生的私欲,才造成了包括船长埃哈伯自己在内的众多船员们的悲剧。小说最后一章里,大副斯达巴克曾经对船长说:现在放弃还是来得及的。不是白鲸莫比-迪克在找你,而是你在不停地疯狂地找它。作家正是借着大副之口,说出了造成人类自身灭亡的实际原因是因为人类无法满足之私欲。事实上,大自然本来并无善恶之分,自然之善恶恰恰是人类善和恶的一种真实写照,人类之恶行正是在为自身预先开掘坟墓。船长埃哈伯最后的死亡也具有非常强烈的象征意义,他在朝白鲸莫比-迪克疯狂地投掷出最后一支标枪之后,就被捕鲸索缠住了,绳子将他从小艇上拖去后他就不见了。作者的寓意是,埃哈伯并非是死在白鲸手上,而是死于人类自身工业文明制造出来的绳索。人类若要拯救自己,就应当对大自然充分尊重。小说作者在作品中充分表达了对于鲸鱼的赞美之情,也写出了在尚未遭到人类追击时鲸鱼们的温良。需要引起现代人们思考的是,作家麦尔维尔描绘了捕鲸船到来之后是如何打破和谐美景的。作家将人类和鲸鱼间的极大反差安排在一起,这也正是作家对于人和自然界生灵和谐关系深刻思考的体现。

《白鲸》中生态意识带来的启示

何为自然的力量?它是怎样影响到人类生存呢?这正是小说《白鲸》要展示出来的一大主题。19世纪美国文学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为荒原,它主要表达出美国人特别是早期美国人所具有的天性之中对于自然爱恨交加、征服欲与敬畏心理共同存在的一种特殊感情。在作家麦尔维尔所生活的时代里,人类的过分掠夺已对自然构形成了极大的伤害。大量诸如鲸鱼一般的物种已经进入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之中,而这一危机最后会无法避免地演化成人类自身所面临的危机,因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由自然界提供。作家十分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他肯定希望人类能够对大自然有合理的尊重,在小说中他一次又一次地向人类警示自然界富有势不可当的破坏力,要求人们不应过于挑战大自然之威力。作家在小说《白鲸》中表达了陆地才是人类真正的家园,只要人类在陆地上安居乐业,即可享受到安宁快乐的生活,然而,一旦人类敢于越雷池一步,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而试图征服原来并不属于人类的海洋,迎接人类的必然是大海的报复,不仅有风暴和海浪,而且还有如同白鲸一样的危险海洋生物所带来的挑战。endprint

有批评家曾经指出,大概在其全部的1850年至1860年间的小说中,麦尔维尔均注重强调人和自然之间对立的一面和由此而带来的毁灭性力量,而小说《白鲸》自然也不会例外。在这部小说当中,大自然不但用狂风暴雨之类的极端力量来威胁人类的安全,而且还会以另外一种比较温和而且一样无法让人抗拒的力量试图对抗人类所进行的改造。比如,在小说中,主人公伊希梅尔随船来到所罗门群岛中一个小岛之上,此处的人们均供奉着巨大的鲸鱼骨架,伴随着岁月的不断流失,往昔海洋巨兽之雄风已经不再,翠绿色的葡萄藤全面覆盖了其残躯,让其成为曲径通幽一般的花园,如同作家所提及的,自然正在改造着世上一切,而且创造出了新生命,又借此来驱除与替代以往一直呼风唤雨的豪杰,连原本威猛的巨鲸均无法保卫自身的残躯,唯有借自然之手加以改造。

作家麦尔维尔没有忽视对于人类自身所进行的批判,由于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挑战,让人们越来越沉醉于持续膨胀的欲望,以至于失去了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关爱。在此过程之中,人类原本善良的天性也因扭曲而显得冷酷无情,这在船长埃哈伯的身上有所印证。船长埃哈伯是工业化时代人类之代表,把这种忽视自然力量和其他人的自我中心思想发挥至极致。他在船上的态度非常粗暴,显得专横而又独断,将自身看作是高高在上的君主,无论是高级别的船员,还是普通的水手,对于他的言语均不敢有丝毫的违抗。为真正实现自身追杀白鲸莫比-迪克之目的,他不顾别人的反对以及生命安全,视个人的利益为终极目标。由此他甚至抛弃了自身的宗教信仰,用异教徒之血为自身枪钩加以淬火。他对于大自然的威力根本没有敬畏的心,觉得所有和其作对的事物均是邪恶而且凶残的。以往,他因为自负而全力追杀白鲸莫比·迪克,就是想要由此而成名,不料大白鲸非但未被杀掉,却因而咬掉了自己的一条腿。埃哈伯非但没有因此而悔悟,反而产生了刻骨的仇恨,并且发誓要杀死莫比·迪克。通过埃哈伯这一人物形象,就能够从中体会到作者对于人类前途之忧虑。在别的捕鲸人的心目中,埃哈伯原本是好人,但自我中心思想、利己主义思想彻底扭曲了埃哈伯的内心世界,让智慧变为阴谋。一旦此思想未能得到根除,别的人均有可能由此而成为如同埃哈伯一般的魔鬼,如果对此熟视无睹,魔鬼甚至还会把人类社会带入到极为危险之境地。

结束语

总的来说,小说《白鲸》为读者们展示出一个极为生动的海洋探险故事,从而引发阅读者对于人生以及社会的深入思考。既然造物主为人类创造了一个美丽无比的地球,那么人类就要以一颗虔诚的感恩之心和自然保持和谐共处。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人和自然之间要想和谐共处,就应当对自然万物进行合理的利用,做到尊重而且顺应自然规律,和自然界当中的万物共同和谐生存,唯有如此,人类自身才能获得永久的和平,并且取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明论《白鲸》的生态意识[J].东北师大学报,2006(6)

[2]聂梦琰.蓝色的喧嚣——解读白鲸的生态[J].大众文艺.2009(23).

[3]韩飞虎.《白鲸》中海洋动物描写的生态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6)

[4]申红生命的呐喊:《白鲸》的生态启示[J].电影文学,2012(20)

[5]王霞生态批评视域下《老人与海》和《白鲸》比较研究[J].学术探索,2013(10).endprint

猜你喜欢

哈伯莫比白鲸
我早已习惯一切艰难
不对劲的车
我的白鲸朋友
海豚VS白鲸,谁更聪明
白鲸
神奇的“莫比鸟斯带”
天使与魔鬼(下)
空中“大白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