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2014-11-14胡颖华
胡颖华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把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图形、图像、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下几点,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辅助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所总结的一些体会和经验。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预设
巧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课堂教学的预设,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对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产生刺激,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课堂、生活的距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起着重要作用,是被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在新课开始环节,多媒体巧妙预设普遍受到师生的青睐,使教学双方快速进入情境,教与学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落实,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必须掌握“活”的概念,这就必须使学生在学习中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传统数学教学中的教具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的几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体化。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利用计算机作为生动的演示教具代替传统的演示手段,克服许多真实试验的困难,创设优异的试验条件,是克服目前教学中试验困难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如教学“时、分、秒”时,事先制作了一个大钟表,上面的大格和小格都显示得很清楚,点一下运行,时针、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点一下暂停,可让学生读出钟表上的时间,也可拖动秒针或分针自动转动,使学生明白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小格,生动形象地使学生对时、分、秒有了深刻的认识。
借助动画技术引导探究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电脑多媒体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色彩和动态的变化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分析问题的已知条件,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能够有效地进行一题多变,多题一解,一题多解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引导探究,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这样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提供了方便。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例如,在教学和、差、倍、分的问题上,笔者运用flash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小猴有50个苹果,比小熊的2倍还多10个,问小熊多少个?笔者用闪烁的线段图表示,同学们很容易读懂其中的数量关系。在小学阶段这是比较难理解的倍数问题,但用课件教学大多数同学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审题
小学生的认识特点是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使之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从而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模拟演示,突出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培养智能、启迪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应用题例4教学时,运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现在每小时生产零件的个数比原来的5倍还多100个”,从原来180个的线段上等长地移出5段连结在一起,表示是原来的5倍,再延伸出一段红色的表示“多100个”,在表示“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时同样等长地移出几段,再缩进一段用虚线表示“少”的个数,这样通过动态的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来理解“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含义,理清数量关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助于学生理清解题思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鲜明的动态演示,将那些静止的孤立的东西活动起来,从而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到事物间的联系,顺利建构;并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方法去独立探索获取新知,培养了学生的自行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让学生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反馈迅速的优点,有意创设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和创新,树立成功体验。计算机可以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这不仅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还时时地激励他们认真动脑、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望上进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能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能有效地培养更多的创造型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茭陵乡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