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要树立怎样的教育精神
2014-11-14温希庆
温希庆
身为教育者,越来越体会出当代教育者的不易:没有教育的自主权。对于中国教育来说,表面形式上的作假太多,而对于学科精神不够尊重,对于人才的能力培养也比较模糊。这几点交杂在一起,决定了当代教育难以孕育出大师级的人物。主要的原因,个人认为还是统一高考以分数来衡量人的导向错误。意识到这几点,当代教育要寻求突破,需要纠正传统认识上的错误,初步树立以下的教育精神:
打破学科限制。现在社会形成一个共同的规律——越是口头上喊得最响亮的,也是最缺乏的。尤其当代教育而言,音体美不考,所以当代教育根本就没有了古代琴棋书画的教育,体育教育在很多地方也形同虚设,每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也是编造居多。当前教育所理解的“为了每个孩子的成长”意思是: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考语数外等考试学科的高手。所以,就目的性而言,这样的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适合于考试的人;而不是顺应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培养多样性的人才。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古人提出的教育原则。要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选材标准上,就需要打破统一的分数招考。为了保持公平起见,高校可以联合成立各科的考试委员会,负责研究如何选拔文学底蕴深厚、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写作人才,对于自然科学理论研究透彻、博览群书而又善于研究的发明创新人才;善于作曲、演奏、舞蹈的演艺人才……
因此,不能用一个统一的考试标准把全国的孩子都禁锢起来,改革开放以后失败的招生政策误导了基层教育人才观的认识,从而导致了基层教育疯狂而近乎歇斯底里的痴迷于考试科目,忽视了很多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表面上是公平的;然而,本质上却严重践踏了各大学科的学科精神,也让更多不适合考试体系、而拥有其他能力的孩子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备受摧残。
在这个时代,需要打破传统统一标准招生、统一分数选材对人们教育认识的扭曲和误导。必须树立一种这样的精神——通过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学到适合于自己的本领,即使那些实在素质太差劲的孩子,至少也该有选择性的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使之能够在社会上更好地立足、成长。执迷于一些死板的考试内容,强制性而没有技巧的灌输给每一个孩子,这种方式的教育已经践踏了孩子们的选择权,更剥夺了他们的发展空间。
(博客链接:http://talangchengfeng.
blogchina.com/2244834.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