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渗透性

2014-11-14王建军王泽恩

教育界·上旬 2014年10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校园文化

王建军+王泽恩

【摘 要】学校德育工作的渗透性表现在学校工作过程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各科教学、课内外活动、班主任工作、管理工作、家校工作、校园文化建设、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强化德育工作,重在优化德育环境,建立有效德育机制,全面渗透德育,实现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 家庭育人和社会育人。

【关键词】德育的渗透性 校园文化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德育的渗透性,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是一种广泛渗透、潜移默化的表现状态。学校德育工作与学校各种工作有机结合、广泛渗透,形成“水乳交融”的德育运行机制,将使德育工作产生整体的、立体的社会效果。学校德育工作,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广泛渗透到学校教育工作中[1],而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又通过重新组织安排,纳入合理的、常规的、日常的运行机制中,实现德育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学校德育工作渗透性表现之一:学校管理中的德育工作。学校管理工作是依据国家法令、教育政策、道德教育规律、对学校工作进行规划、组织、控制和评价,以实现学校整体教育目标的工作过程。

学校党组织,要积极宣传和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组织和领导全体教职工的政治工作,做好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工作。教育工会、妇委会、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班主任,需要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校长的首要职责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学生处是负责学校管理的执行机构,担负着对教职工和学生的德育工作。总之,学校管理中,无论是对教职工的管理,还是对学生的管理,首要的是德育工作。管理是育人过程,管理部门就是教育部门,其首要功能是育人。每个管理部门和管理者个人,应自觉地、经常地对学生进行德育,不能只管不育,要真正体现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

学校德育工作渗透性表现之二: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学校教育中心的、主要的、基本的工作是教学活动和教学工作[2]。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人数最多,时间最多,劳动量最多,所占比例最大,因而对学生的发展影响也最大,也最深。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首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各科教学具有德育功能,“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各科教师的教学,除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外,首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担负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功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品德的和科学世界观。

由于教学工作的特点和所处的地位,对学生进行德育最有力,也最有效。不仅能保证德育工作的经常化,而且能使德育工作具体化和科学化。所以,各科教学中渗透着德育,并且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基本形式。如果忽视这一点或放弃这个渠道,德育工作将无法畅顺进行,德育工作也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工作也有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政治课、品德课、法律课、劳动课是主渠道,有这些课和任课老师可以了,我们是“跑龙套”的,而且,我们有我们自己的任务。也有的认为:文科教学中似乎是这样,但理科教学就不是这样了。

那么,怎样才是对的,符合实际的?我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广泛的渗透性,能够渗透到各科教学。不仅能渗透到文科教学中,就是理科教学也能渗透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是统一的。因为,任何科学是“知识与形式的统一体”。“教书育人”是统一的。各科教学的教师,既要教书,也要育人,不能只教不育。各科教学渗透着德育工作。例如:化学教学中,结合化学史教学,介绍我国古代有关化学学科方面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介绍化学家的卓越成就,激励学生刻苦学,养成科学态度和献身精神。数学教学中也渗透着德育。例如:通过讲授我国古代数学在世界数学史上的伟大成就,向学生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才干的伟大民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事实调查、统计、编写计算题,公布数字,写在报刊上,黑板上、演讲稿上,用生动的事实、数字,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想、爱国、奉献,端正学习目的,刻苦学习科学的教育。通过用计算方式,解决现实中问题的广泛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细致的工作习惯,国外教育实践也表明了这一点,即德育工作渗透在各科教学中。例如:日本的语言课程中安排了关于“环境、生态、污染、人类生存”等方面的问题。目的不是一个,重要的是进行“环境与发展”“生态与平衡”“人类与生存”“环境与污染”等方面的意识和行为教育。为了加强其效果,在课程进行时,请有关问题的专家、学者、教师来讲课或讲座,或报告,或讨论,或参与或宣传等形式进行。美国在学校普遍开设《公民道德课》。香港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列入学校课程。

从上述叙述和分析看出,德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德育渠道的拓宽、畅通、到位,效果显著,而且有利于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之间在一种相互渗透、相互提高的关系和特性。所以,各科教学应遵循这一特性,努力做到“教书育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德育工作,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学校德育工作的渗透性表现之三:课外校外活动中的德育。课外校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3]。由于学生在课外、校外有很多时间自己支配,这是进行德育的很好机会和时间。而有计划的、有组织的课外校外活动,不仅可以多方面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而且能使学生的品德得到健康的培养和发展。

学校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活动,要求“寓教于乐”“参与性与教育性统一”,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参与性、社会性融为一体。思想教育占主导地位。科学地利用各种各样的课外校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和科学世界观,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必要的社会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义务感。

学生德育工作渗透性表现之四: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德育。

现代教育体系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系统构成,“在我们这个时代,毕业证书已不足为奇。因为,没有上过学的人已成为少数,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的道德性,就成为特别重要的问题。”这个特点不仅在学校教育已有显明表现,就是在现代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也已显示出来。这就构成了德育工作新的模式:德育工作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统一影响的系统工程。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三者的协调同步,形成校内合力,发挥整体效益的结果。德育,已成为现代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首要课题和根本目标。

家庭中,家长是人成长道路上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者。家长的态度、言行、品德、人格等通过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思想、政治、品德、习惯等行为。作为父母的以身作则和时间观体系及其行为,对年轻一代有巨大的长久深远影响力。德育是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前提条件,是家庭教育的中心问题。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庭教育互助组等机构,与父母共同承担了子女的德育工作,使子女在家庭中身心得到健康培育。

社会文化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参与教育,参与德育工作。社会生活中的新闻、影视、广播、娱乐、书籍与大众传播工具已被视为“平行学校”,关注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给学生提供健康的品行修养内容。引导、指导学生端正行为健康向上,“关共委”“辅导员”实践基地(“军民共建单位”)等,都担负学生的德育工作,关心、帮助、支持学校的德育工作。社会教育参与德育工作,不仅有利于德育任务的完成,而且又对社会进步起推动作用。

德育工作的渗透还表现在班主任工作、勤工俭学、实验实习、综合治理等工作中。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浅谈社会教育中的古筝教育优化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