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运行,加快苏州全面发展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014-11-13高丰
高丰
摘 要: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是中国积极主动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介绍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的主要任务,通过重点分析相关政策对苏州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苏州应如何在现行体制与政策框架内接轨上海自贸区,加快苏州全面發展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 上海自贸区 总体方案 苏州对策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胡苏敏,2013),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贸区”)。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是我国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同时,其承担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的战略使命。
一、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主要内容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五项主要任务: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方案》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按照国际化、法治化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宋薇萍,2013)。
2.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方案》选择金融服务(银行业、健康医疗保险、融资租赁)、航运服务(远洋货物运输、国际船舶管理)、商贸服务(增值电信、游戏游艺机销售及服务、文物拍卖)、专业服务(律师服务、资信调查、旅行社、人才中介服务、投资管理、工程设计、建筑服务)、文化服务(演出经纪、娱乐场所)和社会服务(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医疗服务)等部分领域扩大开放,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银行业、信息通信服务业除外)。
3.推动贸易转型升级。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鼓励跨国公司建立亚太地区总部,建立整合贸易、物流、结算等功能的营运中心;深化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拓展专用账户的服务贸易跨境收付和融资功能;支持区内企业开展离岸业务;在区内实行有利于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宋薇萍,2013)。设立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和资源配置平台,开展能源产品、基本工业原料和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完善期货保税交割试点,拓展仓单质押融资等功能;建设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胡苏敏,2013)。发展服务外包;发展境内外融资租赁业务;鼓励设立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试点开展境内外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维修业务;加快培育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功能;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级。
4.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开展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试点;实现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在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先行先试(钱钢,杭华,2013)。改革外债管理方式,实行跨境融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深化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允许金融市场在区内建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支持股权托管交易机构建立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开展人民币跨境再保险业务。
5.完善行政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试行外资准入前的国民待遇,制定外商投资与国民待遇等不符的负面清单(钱钢,杭华,2013)。将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国务院规定对内资项目保留核准的除外);将外商投资企业和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外资工商登记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相衔接(裴长洪,2013)。优化登记流程;完善外资项目的国家安全审查。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外资管理制度。
二、苏州对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对策建议
苏州要取上海自贸区之长,重点学习上海自贸区在投资管理、贸易管理、金融创新和综合监管等方面好的思路和做法,结合苏州自身特点,主动承接上海自贸区的辐射和带动,争取在现行体制与政策框架内接轨上海自贸区。
1.在政府管理制度上对接。
上海自贸区以制度活力带动开放经济发展的经验,将为苏州新一轮改革开放提供方向和经验借鉴。上海自贸区建设不再强调辐射带动功能,而是突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自贸区五项任务之首便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开放外资投资领域”。新的阶段,政府的发展效用将比后发崛起发展阶段显著趋弱。苏州市应借鉴自贸区经验,不断争取和吸收自贸区的改革措施,探索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体系,以更好地适应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厘清政府边界,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苏州要及时跟踪自贸区相关政策的出台和推广情况,对区内试点成功、不需国家另行批准的政策,如商事登记制度等,可以立即利用;对区内行之有效、但需国家批准方可推广的政策,要积极向国家申请试点。构建与自贸区贯通的管理制度,推动苏州投资与贸易管理制度的自由化、便利化。在贸易管理方面,要利用综合保税区与自贸区相似性较高和通用接口的特点,谋划与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对接,为苏州参与区域分工提供融入平台。叠加苏州工业园区保税区、昆山海峡两岸试验区、苏州高新保税区、苏州高新物流园等的政策优势,建设开放服务贸易、放宽外汇管理、实行区港一体化、构筑进口贸易基地的便利化环境,形成与上海自贸区的通用接口,为自贸区区内企业来苏开展业务提供便利。
2.大力发展开放经济。
上海自贸区的“亚太运营商计划”为苏州企业的“国际化”提供了便利。自贸区具有开展“国际化”业务的贸易、投资和金融便利条件,从自贸区功能来看,企业在自贸区开展经营活动,一定程度等同于企业“走出去”和“国际化”,应享受相同的政策鼓励。苏州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去自贸区设立区域总部或职能中心,引领企业全球化发展,提高苏州企业的国际市场拓展能力。同时,金融自由化安排为苏州企业实施国际并购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苏州开展跨国并购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多,相关企业应尽早熟悉上海自贸区为并购提供的融资便利条件,提升并购绩效。部分企业收购境外公司后,还可以考虑把相关部门转移到自贸区,降低跨文化冲突,发挥并购后的协同效应。
3.抓好产业配套服务,发展优势产业。
上海自贸区建设将以总部经济、服务经济为中心,制造业部门不可避免地要放在江苏、浙江等地。苏州拥有以公路、铁路、内河航道、港口为轴的便利交通网络,经济长期以来一直面向欧美开放,具有良好的政策基础、合作基础、产业配套基础,是在全国范围内最有条件与上海建立明确区域分工的地区之一。苏州应该充分利用上海自贸区的示范效应,抓住国家新近提出的依托长江建设经济支撑带这一战略机遇,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尽快形成与上海自贸区相配套、与长江流域相协调的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在具体的产业政策上加强对接。苏州应出台一些配套政策,承接自贸区建设导致的上海制造业外溢,发挥上海自贸区腹地功能。结合现有的机械制造、新能源等特色产业优势,培养承接上海、苏南乃至全球产业转移的能力,利用自贸区的“窗口”优势,推进“制造业——服务业协同发展”,错位打造次区域金融中心与金融中心后援系统,为上海提供配套服务。利用临近上海的地域优势,一方面扩大出口,稳定外需,另一方面扩大进口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的先进装备及前沿技术,加快推动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上海,并借力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
货物贸易自由、服务贸易自由、投资自由和金融自由是上海自贸区的核心内容。其中,金融改革与创新是自贸区建设发展的亮点与难点,也是迄今为止,自贸区最有成效的改革领域。苏州应高度重视对金融领域“可复制、可对接经验”的研究,将其作为建设苏州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突破口。首先,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与创新,将对苏州金融业发展的理念、技术、人才和管理产生溢出效应。其次,苏州信托、东吴证券、苏州银行、国发创投、张家港商业银行等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可以考虑进入自贸区开展业务与谋求转型;亨通集团、创元集团、东方丝绸等具有一定金融市场实践能力的企业也可以通过中外合资的方式进入金融领域,或进入新金融业务领域。例如,元禾创投、国发创投可以尝试发起设立离岸美元基金、人民币基金;苏州信托可以尝试转型综合金融服务机构;恒力集团可以尝试参与原油期货业务。此外,自贸区发展也会对苏州传统和现代旅游业提供新的发展机会。
以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为试点开展的江苏自贸区方案也在筹建中。2013年,苏州实现工业总产值35685万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393万亿元,在全国仅次于上海;8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实现进出口超过1050亿美元,占全省87%、全国15.1%。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以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苏州还是海峡两岸合作的核心区域,集聚了1万余家台资企业,台商实际投资近250亿美元,常年在苏州工作生活的台籍人员5万多人。尤其是2013年初,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获批,更是开启了两岸合作的崭新一幕。港口是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枢纽,苏州拥有苏州港这个4亿吨以上港口。此外,上海自贸区是在原上海综保区基础上叠加了新的功能而成的,苏州工业园区综保区与原上海综保区在功能平台、业务发展模式、转型发展路径上极为相似,拥有其他地区不具有的良好基础和技术条件(封思贤,2013)。苏州应充分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改革成功经验,先行复制,率先推广,构筑更高的对外开放新平台,以制度创新赢得开放新优势,推动苏州经济提质增效、产业提档升级。
参考文献:
[1]胡苏敏.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公布,实施范围和试点政策将逐步拓展[N].东方早报,2013(09).
[2]宋薇萍.制度创新频现大手笔.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亮点纷呈[N].上海證券报,2013(09).
[3]钱钢,杭华.对接上海自贸区 增创开放新优势[J].群众,2013(10).
[4]裴长洪.全球治理视野的新一轮开放尺度:自上海自贸区观察[J].改革,2013(12).
[5]封思贤.江苏主动策应上海自贸区建设的若干建议[N].新华日报,2013(12).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4年度苏州市社会科学应用研究课题《接轨上海自贸区建设、加快苏州发展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4LX0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