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灰色情绪”分析生
2014-11-13林萍
林萍
摘 要: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学生的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精神状况不佳,为“灰色情绪”所笼罩。如果不清除这些“灰色情绪”,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培养有专长的合格劳动者的任务将难以完成。
关键词: 择业观 灰色情绪 大学生就业
当前,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学生的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精神状况不佳,为“灰色情绪”所笼罩。具体表现为:对前途悲观失望,认为“十年寒窗没前途,不如回去早就业”;思想上不求进取,学习得过且过;职业理想模糊,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认为“现在学的将来未必用得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劲头不足,生活懒散,贪图安逸,混文凭,等等。
凡此种种,如果不清除这些“灰色情绪”,则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将难以实现,培养有专长的合格劳动者的任务将难以完成。因此,分析当前大学生“灰色情绪”的成因,探讨消除对策,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一、形成“灰色情绪”的原因
1.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就业率低是产生“灰色情绪”的社会因素。大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近年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机关事业单位普遍面临机构精简和人员分流,企业单位经营不景气,一部分企业职工下岗自谋出路,致使大学生就业无门。另外,由于部分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师资不足,教学质量不高,加上较大一部分学生基础差,导致学生知识水平提高缓慢,专业技术一知半解,学无所长,毕业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学生的“灰色情绪”就很难扭转。
2.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成长的特殊时期,情绪的不稳定性是形成“灰色情绪”的主观因素。大学生正处于生理“断乳期”,对新学习、生活环境适应慢,易引起心理焦虑;人际关系不良,与他人难以沟通导致心里苦闷;消费攀比导致心理失衡。另外,自主与依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加上社会转型与变革,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使一部分学生对自身能力缺乏正确认识,盲目悲观失望,对前途缺乏自信心。此外,胆怯、自私、嫉妒、任性等不良个性特征在许多大学生身上都有所体现。
3.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模式甚至教材建设相对陈旧,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差是形成“灰色情绪”的客观原因。许多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基础设施配置等方面没有与时俱进,办学上缺少特色,加上教学模式以教师、书本、课堂三中心为主,形成只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的局限,导致中专毕业生实践能力弱,缺乏市场竞争力。即使走上工作岗位,也会感到工作压力大,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达不到社会需求,感到悲观失意,反馈给在校生,使其更缺乏自信心,感到前途渺茫、无所适从。
二、正确处理“灰色情绪”的措施
1.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找到合适的人生坐标。择业的过程实际上是社会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信息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学生对择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还停留在找到工资高、待遇好的工作,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这样的高度,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学校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就观,树立现代就业观,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学历的高低和从事何种社会职业,而在于不断开拓进取和为社会作出貢献。不管干何种工作,只要勤于探索、不断努力,就能有所作为。另外,学校应积极为学生顺利实现就业进行有关教育、引导、咨询、训练和服务等工作,并充分利用假期让学生直接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达到一专多能的目的,增强择业自信心。
2.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思想素质教育。首先,教师应树立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观念,树立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就是教师天职的教育观。广大教师应爱岗敬业,深入探讨教育教学新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以适应新时期下教书育人的需要。辅导员更应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对学生中的一些倾向性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其次,在学生中加强思想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灵魂教育、做人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服务于人民、忠诚于人民的精神,以及不怕吃苦、正直无私的优良品质。
3.适时对学生加强心理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而且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适时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自身发展规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兴趣,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个性。针对当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的情况,学校要适当开展挫折教育,使学生克服自身的缺点,正确理解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
4.加强专业素质教育,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首先,高等院校应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以突出实践训练为立足点,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市场型、技术型人才为目标,重新构建起新的课程体系。即对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各学科教学顺序、各课程教学时间和讲授重点等,要根据专业需求和培养时间进行重新修订和调整,使之更趋向科学合理,以适应社会需要。其次,必须加强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与整合,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培养学生专业应用和专业开发的素质,不断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变迁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又有操作、调试、维修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设备的能力,成为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复合技术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