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握好数学生活化的“度”
2014-11-13王全夫
王全夫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目前,大部分教师非常注重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寓数学内容于学生的生活现实之中。但在实践中,大家常常把握不好数学生活化的度,或牵强附会,生拉硬拽;或照搬生活场景,将数学课上成生活课……那么,如何把握好数学生活化的“度”呢?笔者以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把握好数学生活化的密度。
数学生活化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但数学与生活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数学教学适度而恰当地联系生活,对于数学教学是大有裨益的。然而,如果满堂都是生活问题,就会使数学课堂显得生活味十足,数学味不够,最终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本来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得不偿失。笔者曾听过一堂课,整堂课教师一共创设了14个生活化的情境,课尾小结“你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时,学生的回答却是“贴动物”“贴水果”“贴的本领”“排一排”“分一分”“数一数”……根本没有涉及该节课的数学知识点,随后的课堂作业也不尽如人意。
2.把握好数学生活化的深度。
解决生活问题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解决课堂上出示的生活问题(这是浅层次的解决),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厘清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这是深层次的解决),即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数学模型”,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解决同类的数学问题指明方向、提供基本方法和解题策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效率。例如,教学“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百、整十数的简便运算”时,教师可出示如下4个生活问题:(1)妈妈带了136元钱去新华书店买了一套99元的少儿读物。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2)妈妈带了136元钱去新华书店买了一套102元的科普读物。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3)妈妈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78元的《现代汉语词典》和一套99元的少儿读物,售货员阿姨可以怎样收钱?应收多少钱?(4)妈妈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78元的《现代汉语词典》和一套102元的科普读物,售货员阿姨可以怎样收钱?应收多少钱?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凑整简算”的数学思想,然后总结出“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的数学知识。
3.把握好数学生活化的信度。
数学课堂选取的生活问题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身边的问题。只有选取真实的、可信的生活问题,才能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才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结构。例如,教学“6的乘法口诀”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班级课程表,然后问:我们每天上几节课?(6节)一个星期总共上几个6节课?一共是多少节课呢?可以用什么算式计算?
4.把握好数学生活化的进度。
教学中所选的生活内容应该与季节、时代相一致,上半年最好选春、夏季的题材,下半年最好选秋、冬季的题材,做到与时俱进。例如:“两位数减两位数”这一内容,人教版教材2013年以前都在沿用2001年申奥“北京赢了”时四个申办城市所得的票数这一题材,如今十多年过去了,这一题材已经相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了。因此,2013年人教版新教材将这一题材更换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榜前5名——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的金牌数。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把握好数学生活化的“度”,精选现实而有意义的生活素材,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素材出发,走进数学,感悟数学,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原理。■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孙端镇皇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