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教材,预约数学课堂的精彩
2014-11-13蒋敏杰
蒋敏杰
教师有效、精准地解读教材是沟通学生与教材的桥梁,是打通教与学的纽带。树立系统的教材观,立足知识的整体结构解读教材,在互动节点上设计学习活动,才能更有效地把握内涵,沟通联系,渐进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因此,读懂教材是分析学情、设计预案的核心前奏。
读懂教材,涉及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及其对教学观的认识和把握。可以说,教师对教材的解构程度,决定着教学组织的定位与走向,左右着课堂中学生思维路径的形成。如果能切合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理清知识的内在线索,整体表征数学知识的层次、意义和内涵,就能更为有效地从意义层面来动态设计活动过程。
1.双向通达式梳理教材。
双向通达式地梳理教材,即从整体结构上实现知识点的有机架构。其一,在读的过程中明确本知识点的上位概念与基础,找寻其发生的根源及其与学生经验的联系,读懂教材例题编写的意图;其二,在读的过程中明确本知识点的下位概念,找寻其变化的线索及可能的变式,读懂教材补充环节的拓展过程,明确可供丰富感知的内容。简而言之,即瞻前顾后地剖析素材,了解本单元内容、本课时内容的横向、纵向结构。
比如:教学苏教版五下《等式的性质(2)》,除了明确例题中两幅天平图的指导意图外,还需纵向分析“等式的性质(2)”在方程教学中的线索。通过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方程的初步认识、等式的性质在加减法中的应用,解仅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一步方程是教学的基础,而应用规律、理解等量关系、运用一步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其发展的线索。“等式的性质(2)”的教学作为承上启下的环节,应体现操作、合情推理的迁移。作为整体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学中除了要掌握规律、方法外,还需要在过程中设计让学生自主操作验证、主动发现归纳的活动,从而完善学生对等式性质的认识。
2.挖掘例题背后的思维方式。
刘绍学教授谈到联想思维策略时说:“看到一事物而能联想到那儿,有时是很奇怪的没有规律可循的。大概好的联想总是反复久思的结果。”教师在读教材时,要先蹲下来体验教材,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学生会从哪些角度来思考,作为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帮助学生体验与发现。
比如:苏教版四下《乘法分配律》一课,教材表面上只有一个例题,通过比较两种购买方法得出乘法分配律。显然,由于过程是静态的,学生仅分析一个例子并不能真正完整地认识乘法分配律。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例题所承载的,除了运算律这一知识外,在思维方式上与之前其他运算律的研究路径基本一致,因而易于学生进行类比。教师要抓住核心,放手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进一步在应用的过程中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过程。教学中就需将发现规律的动态过程拉长,帮助学生理解同类问题的研究路径。
读懂教材,读出品质,读出韵味,读出精彩,在有效把握内涵、沟通联系的过程中推进师生共同的数学活动,渐进完善认知结构,数学课堂定会展现预约的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