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博物馆的一些感想

2014-11-12陈亮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女书陈列藏品

陈亮

还记得第一次参观博物馆,并没有像雅文所说的那样做好四项准备(心理准备、行前准备、对象准备、建议准备),一切都是这么忙乱。但是,当自己身临其境,并且看到这些心仪已久的文物时,心情又是那么的激动,不由自主的把眼前的东西和书上的相联系,然后,心中一颤,似有所悟:原来历史真的是这样的。

然而,对于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文物的人来说,我想,他们更多的只是将文物和各类稀世珍宝联系在一起,所以,不难想象,当普通观众首次涌入这座“宝库”,就在他们的目光同这些馆藏“珍品”发生碰撞的那一刻,这种悲喜交加,甚至有的人可以说,是有点失落的,大概是想象和现实的对比过于明显吧。再加上他们看到各种奇怪的名字,又不知其所以然,心中更是疑惑。此时,观众和某件文物的邂遘就此出现断点。因此,作为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博物馆,有必要帮助观众跨过诸如此类的“瓶颈”。

一、怎样让普通观众看懂展览

博物馆怎么做才可以使观众赏心悦目?从这点讨论,陈列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哪种陈列,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观众必须看得明白。因为陈列的宗旨就是通过展览的方式与观众进行交流,使观众在看展览时可以从中了解到展品的信息。但从目前看国内的不少博物馆的陈列欠佳,陈列内容与方式也是千篇一律,往往是在藏品的附近置一块标牌,注明其名称、年代、用途、质地、出土地点。如“某某鼎”、“某某瓷器”。这样的藏品,给人的感觉是他们仅仅只是博物馆中一件件尚未被解读的“天书”。我们强调复原文物的原貌,殊不知在保留其原始信息的同时,更需要向观众表明文物本身的内涵;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岁月在文物身上烙下的印记,却无法看清藏品背后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而对于那些知之甚少的观众来说更是困惑不已,甚至会造成视觉疲惫,直接影响展览的效果。所以,博物馆陈列的重点就应该放在对文物历史信息的揭示和诠释方面,而不是让观众停留在欣赏藏品的长相,文物毕竟不是件简单的艺术品,而是一件凝固了重要信息的历史见证物。一件稀世珍品,如果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展览时又忽视其中的文物历史内涵,那么,它便会失去原有的价值,变成一件单纯甚至是让观众“看不懂”的艺术品。若是在陈列的背景版面上列有详细的通俗介绍,其展览效果会得到明显改善,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和普及教育的功能也会得到充分发挥。此外,还可以通过放映一些短片、泥塑复原,作为补充说明。如在杭州历史博物馆在元明清瓷器专栏,就有关于青花瓷的短片,这种做法,很适合自主学习的观众,也符合博物馆免费开放的需要。与之类似的还有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

另外,博物馆讲解在帮助观众深入了解文物的内涵,也是功不可没的。这一点在参观陕西乾陵博物馆后深有体会,站在宽阔而宏伟的乾陵神道上,望着道路两旁屹立着的高大威武的翁仲像,若是没有讲解员的解说,一般的观众也许永远都明白他是何许人也,有些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以及六十一位无头蕃臣之谜、永泰公主真正死因。历史就是这么曲折而扣人心弦,又是这么耐人寻味。当今,博物馆免费开放,更需要讲解员(笔者认为需要大量志愿讲解员),给观众更为直观的讲解,以此达到“教民于乐”的目的。

有的博物馆的陈列并不是把历史发展规律作为基本线索,而是以藏品的“精美程度作为陈列纲目。个人认为这种陈列方式不可取。实际上,在每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代表器物,如商周青铜器,唐三彩,元明清青花。如果按照这种方式做陈列展览,很有可能会造成陈列的都是同一类型的藏品,虽然看上去很养眼,但每件文物有可能都是件孤立品,缺乏联系,看上去和商品展销会差不多。所以博物馆陈列不仅仅只是精美物品的呈现,更多的应该是利用藏品本身显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呈现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二、博物馆存在的缺环

里普瑞,美国斯密桑宁研究院秘书长,一位十分关注低收入人群的国际上知名的鸟类学者,他在《神圣的丛林——博物馆随笔》中是这样说的:“这是一群最需要到博物馆看看、享受博物馆乐趣的人们”,他觉得解决的唯一途径就是“把博物馆送上门去”。他在“博物馆与教育”研讨会的讲演中,提出了在低收入社区构建一个博物馆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位于华盛顿东南的阿那斯考特社区的黑人居民的支持,该社区的负责人主动与研究院取得联系,于1967年,在该社区成立了阿那考斯特邻里博物馆。该博物馆除了对居民展出一些科普藏品外,还复原了该地居民过去生活的各类建筑,把观众带到历史的记忆之中。这个博物馆还举办各种居民需要的学习办,学习优秀的儿童可以得到斯密桑宁学院的奖学金。这些活动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

美特斯邦威博物馆的总裁曾讲过:“某种文化形态被保留或消灭,不是取决于文化形式的本身,而是取决于传递和处理这种文化形态的人。”的确是这样的,任何人在湖南省博物馆看到江永“女书”时都会有这样的感慨。自从1982年江永“女书”被发现后,全国都在呼吁,挽救这种濒临灭绝的古老文字。在湖南永州市江永县,“女书”的传人已经很少了,颇有名气的高银仙、义年华两位老人相继去世,唯一传承人阳焕宜老人也于2004年9月20日逝世,这位被学术界尊称为“女书活化石”的传人,她的谢世,意味着当地妇女之间用“女书”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分享感情、闲聊家常和交流生活经验的传统已经消失。而老人的后辈包括孙女们,对“女书”大多已经十分陌生了。值得庆幸的是,江永女书还是备受专家重视的。抢救女书“希望工程”于2002年6月4日正式启动,相关部门决定在“女书之乡”——江永县普美村建立“女书文化村”,重点建设江永女书文化生态保护区,这个保护区总体可分为原生态保护和次生态保护两大内容。原生态保护是在女书原生区域江永县上江圩镇进行女书生态总体保护,内容为筹建女书露天村寨博物馆,着眼于女书文化的深度开发与保护;次生态保护即通过充分掌握女书文化特质,依托永州市博物馆开展女书文化实地调查,编制女书文化分布图,征集收藏女书文化遗物,测绘女书核心村寨及传统民居,举办专题女书文化陈列,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举办国际性学术研讨等,着眼于女书文化的深度开发和保护。使濒临失传的女书文化在原生区域得到恢复与发展。可见,那些特俗、趋于消亡的文化遗产能否流传给后世,博物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重视一个特殊群体的需求

在参观博物馆的人群中有群特殊的人群,也就是那些文博专业大学生和研究生。他们参观博物馆的目的和一般的观众又有所不同。自主参观或是由讲解员引导参观都满足不了他们的求知需求。他们渴望了解博物馆最新的科研动态,对某些具体文物纹饰年代的断定,以及关于文物修复,藏品保管之类的专业知识。笔者认为,这方面的教学实践是完全可以在博物馆开展,或是学术讨论活动。

然而,现代的博物馆,尤其是中国的博物馆却很少重视。2008年中国的大部分博物馆均面向全国免费开放了,开放的仅仅只是那两扇厚重的大门,以及那些尘封了无数历史往事宽阔而明亮的展厅中的藏品,而博物馆的智慧之门却紧闭。这种做法十分不利于博物馆发展。

首先,从博物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来讲,它们有义务为观众“答疑解惑”,并提供一些满足他们需求的文化“产品”,如定时开展一些讨论会,或者聘请专业人士作学术报告;其次,从这个特殊群体自身的特点考虑,他们在学校接受了文博方面的教育熏陶,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各大高校都是人才荟萃之地,再加之又有还有一批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做指导,因此,他们又是一个站在学术最前沿的群体,调研能力、创新思维都处在十分活跃的阶段,他们对科研有一定的需求,需要博物馆为他们提供相关资料;最后,从当前博物馆的发展的趋势考虑,目前中国的博物馆各方面的体制还处在完善中,在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社会各类群体为其“出谋划策”,以便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当今不少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馆,因此传统的博物馆更应该进驻高校,互相借鉴,共同进步。

以上是我对博物馆的一些想法,从中国最早的纪念类博物馆到当今社会各类博物馆林立,它们还处在不断改革中。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机构,博物馆要面向大众,深入到需要它的群众中去;作为一座珍藏文物的“宝库”,博物馆收藏的对象已经不仅仅只局限于实物资料,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被纳入其管辖的范围之内;作为一个科研机构,博物馆更不能隐藏于“深巷”、“自我封闭”。那么,未来的博物馆将应该如何发展,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参考文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桂雅文.爱上博物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文儒.全球化下的中国博物馆[M].文物出版社,2002.

[4]周成建.我的博物馆情节[D].企业家天地,2008.

[5]杨溯.试论博物馆陈列[D].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8.

猜你喜欢

女书陈列藏品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出售中
组合与构建
贪官“自我量刑”,满足了
女书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女书传承和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江永女书的生存现状以及未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