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柳州城市文化品牌的思考
2014-11-12张静
张静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和生命力。城市文化品牌的构成是一个综合体,它包括城市的建筑、环境、出产等物质文化层面的反映,包括城市的管理、道德法制的规范和建设、历史文化等制度文化层面对人的引导和保障,包括人的艺术修养、精神风貌等人文文化层面所营造的氛围。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标志,也是城市个性化的表现。
柳州,是一座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文化底蕴深厚、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居住有四十多个少数民族,民族风情独具神韵。柳州是刘三姐的故乡,是歌的海洋。柳州人人爱唱山歌,一年四季,鱼峰山下歌声不断,以歌代言、以歌传情古风依然。
一、巩固城市品牌,变被动为主动
十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艺术生产硕果累累,精品战略成效显著。
1996年推出的桂剧《商海搭错船》荣获国家文化部第八届“文华奖”,实现了我市国家级舞台艺术“零”的突破;1999年创作的《白莲》是中国第一部民族音乐剧,成为“本世纪末我国舞台艺术最高水准的剧目之一”,荣获第九届“文华奖”;2003年创作的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先后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和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角逐,以其独特的艺术样式,一举摘得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华大奖”和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还获得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剧目奖”,成为同一年内获得两项国家级大奖的“双冠王”,并应邀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重大文艺演出活动”、第十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新疆国际舞蹈节、第五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的开幕式、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经验交流会等重大演出,至今在全国巡演(包括港澳地区)600多场,展现出常演不衰的市场活力和艺术魅力。另外,《柳宗元》、《刘三姐故乡的歌》、《红瑶梦》等精品剧目均获得区级艺术大奖。《风从苗山来》到北京市演出引起轰动效应。同时,围绕中心工作先后创排广西第七届农民运动会开闭幕式文艺演出、广西第二届财政系统运动会开幕式、“五城同创”宣传、庆祝柳州市工业总产值超3000亿晚会等各类重大文艺演出活动400余台,并于2012年2月和4月组织艺术团代表中国、代表广西分别赴中亚四国和韩国进行友好演出,将广西和柳州的民族特色文化艺术带出国门,引起了热烈反响。为柳州、为广西文化赢得了巨大荣誉,实现了“夺大奖,占市场,走出去,打得响”的目标。大型民族歌舞荟萃《刘三姐故乡的歌》、音乐报道剧《村官正和》,小戏小品《窗外》、《三巴掌》、《说好说差》,舞蹈《鼓·伊人》、《秧歌情》、《毕业了》,歌曲《收获梦想的地方》、《百里柳江游画廊》等,作品质量较高,在全区各项比赛中均获得良好的成绩。这些作品不仅成为宣传当地的文化名片,它所承载的柳州精神也成了我们文化事业发展的动力和地方的文化品牌。
随着柳州市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于2012年6月进行转企改制,并成为中国国际演出剧院联盟首批成员单位,新华社高级别内参刊发了《柳州文艺院团改革使艺术生产文化惠民双丰收》,并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批示表扬,充分肯定我市国有院团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柳州市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获文化部授予在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改革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十大文化工程”为文化艺术提供了拔高的平台,市里又专门对艺术中心大剧场、音乐厅进行了改造装修,给集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和夯实了基础,使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业绩,特别是为一座城市文化品牌的创建尽了自己的一份努力。
之所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准确定位,清晰观念及思维,创造性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展现柳州特色文化魅力,不断地注入时代文化元素,变被动为主动,使之不断创新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强大的活力。
二、增强造血机制,变救助为自助
目前制约专业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是经费问题,因此我们必需转变发展思路,变“救助”为“自助”,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有人说,中国的文化产业市场不是很成熟,如果太多的文艺院团体挤入这个市场,一是市场必乱,二是市场必烂。一些人为了生存,不得不从俗,甚至媚俗,庸俗乃至低俗,那时就谈不上什么艺术了。但笔者认为,媚俗庸俗的只能是一个阶段,永远不能长久,经典高雅的作品,蕴涵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包含有不会磨灭的美、伟大的情感和信仰的宝藏,它们代表着一种文化价值、一种精神趋向,能对已逝的岁月、当下的社会和未来的时代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不同时期的文化和文学得到深层沟通,引起广泛的共鸣,使之深入人心,永久传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对专业文化内涵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广泛,面对群众的需求和对文化品牌欣赏力的提高,要做到“雅”而不“俗”,首先,创牌很关键,造血也不能缺少。
(一)围绕“转变方式,转换思路,加快升级”的工作目标,连续打造了《红瑶梦》、《八桂大歌》旅游版等一批高质量作品。实施“走出去”,将“被动”变为“主动”,柳州市创新打造的蜻蜓女子弦乐团,经过在加拿大的强化培训后在柳州合成排练,至今,蜻蜓在德国、荷兰、美国、比利时等国演出预定达到了105场,将于今年9月进行首次全国巡演。
(二)成功承办“世纪辉煌·腾飞梦想”-利嘉实业(福建)有限公司成立二十周年庆典和昆明马街摩尔城开盘庆典活动,创收非常可观,实现了我市专业艺术团体“走出去、打得响”的一个重要跨跃。
三、执着务实,居安思危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何从更深层次上开发柳州题材,讲述柳州故事,展望柳州未来,从更高水平上提高城市品牌自身的审美价值,为柳州新的文化创造提供更广阔的艺术空间,开发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品牌,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强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我们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
这些年,文化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打好文化发展升级战役,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打造高雅的艺术精品,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推动柳州文化继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要实现柳州从广西文化大市向广西文化强市的转变,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柳州文化品牌,开创我市文化产品、艺术精品创作的又一轮辉煌,创作更多具有现代水平的群众“叫好”又“叫座”的城市文化精品佳作,是我们需要承载的重要历史责任。
(一)以培育特色文化为重点,提高文化建设品位。柳州是民间传说中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刘三姐唱歌的鱼峰山至今仍是中外游人领略民间山歌情趣的地方。相传刘三姐就是骑小龙潭中的鲤鱼升天成仙的。每当晴朗的日子,常有许多街巷和乡间的歌手来到山下对唱山歌。以刘三姐这个著名的故事为载体,以发展城市歌圩为切入点,以鱼峰山公园实景实貌为平台,形成以对歌(歌圩)、茶艺、饮食、书画等为主的文化旅游休闲园区,打造具有柳州城市文化特色的山歌“百老汇”。
(二)增加城市文化品牌的含金量。在领先广西、全国影响的精品创作优势的基础上,再度打造一部极富时代精神、宣传柳州、享誉国内外的舞台艺术精品为契机,打造新一轮的“柳州文化现象”,与《白莲》、《八桂大歌》一样,成为柳州、广西最为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同时,通过精品剧目的打造和精品效应的产生,带动柳州文化艺术事业队伍发展、人才培养和品牌升级,为将来形成产业链打好基础。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地方特色文化,依托自然生态,打造城乡民族特色品牌文化。居住在柳州的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独特的风情习俗使柳州更加迷人,每逢八月十五中秋节,万百上千的各族歌手从四面八方云集柳州市区对歌,组成颇为壮观的山歌盛会。而苗族的“斗马”、“芦笙踩堂舞”、侗族的“抢花炮”;瑶族的“盘王舞”、“黄泥鼓舞”等节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围绕三江侗族、融水苗族、鹿寨、柳城、柳江、融安壮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做文章,确定把三江侗文化、融水苗文化打造成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文化特色民族文化品牌来定位,以三江的“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融水县的“芦笙采堂”和柳城“蜜桔节”为主打造品牌,挖掘整理一批有民族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和民间传承的动人故事,精心组织、精心设计、做足文章,形成各县的个性化品牌产品。
(四)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是先进的文化,城市文化品牌的魅力,在于它的内涵、品位和空间创造。我们可以将文化强市的目标定位在推出一批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文艺精品;造就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各类文化专业人才;通过不断推出精品力作之外,培养一批德艺双馨、成绩突出的艺术家,一批懂艺术又懂经营的艺术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解决柳州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
(五)用创意张扬艺术魅力,让科技助力文化腾飞。演艺文化的辉煌展现,除了具有创作者的非凡想象力外,科技支撑同样是不可缺乏的有效手段,精品的打造离不开先进科技手段的有效参与。“文化建设十大工程”为柳州的文化人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展示的平台,在项目实施手段、器材硬件方面同样离不开对事业的再投入,方能继续保持柳州在广西的领跑地位。
(六)创造文化空间,打造柳州文化新景象。作为文化产品落地运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的重要环节,场所的运作尤为重要,必须把项目的运营作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重要环节来抓。首先,打造“柳江明珠”水上大舞台国际文化品牌和艺术中心“文化平台、艺术殿堂”城市文化功能品牌。引进中外优秀剧目月月在艺术中心展演,打造“东门戏台周未邀您看大戏”、“刘三姐大舞台”群众文化大家演的公益文化品牌。用文化艺术的繁荣,在柳州形成全国特有的“精品剧目月月看,群众文化周周演”的柳州文化新景象。
随着现代都市的快速发展,专业文艺工作者“内练素质、外塑形象”显得非常重要,而“形象”又是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所以需要我们更深层次的挖掘它的能量,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创作出更多有影响力的经典文化产品,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