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伦兴源寺建筑及其文化蕴含
2014-11-11陈永生武亚琴
陈永生++武亚琴
[摘 要]库伦兴源寺历史悠久,是藏传喇嘛教在东北地区的代表性庙宇,无论是寺院历史,寺院建筑,以及寺院的建筑文化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本文就此给以简单阐述,求教于同仁。
[关键词]库伦;兴源寺;玛尼殿;建筑特点;藏汉式;文化融合
一、库伦兴源寺
库伦兴源寺是锡勒图库伦主庙。因其修建年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法事活动最频、喇嘛人数最多,居库伦三大寺之首。
兴源寺始建于清代顺治六年(1649年),竣工于顺治七年(1650年),顺治皇帝赐额"兴源寺",是漠南蒙古东部地区最早建造的钦赐喇嘛寺庙。后从康熙朝起至光绪朝止又陆续进行了三次增建、改建和扩建。一次是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在其左右增建厢殿一座。二次是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扩建。在原正殿的前面,沿着中轴线修建面阔九间,进深九间,通称"九九八十一间"的正殿、天王殿和山门殿。两侧又对称地修建配殿和钟鼓楼、鼓楼等。这次扩建和增建,用六年时间才告竣工。其后历任札萨克达喇嘛屡有修葺,但只是局部和小规模的。三次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进行较大规模的改建和增建,这一次主要是重建正殿。在建筑结构上采取汉藏结合式,为二层建筑。并在兴源寺和与兴源寺相邻的象教寺(建于1670年)四周筑起高大的围墙,使兴源寺和象教寺连成一片,形成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工程历时三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竣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源寺一度成为库伦旗党政机关办公的地方。寺内的佛教、经册在土地改革中被毁掉。“文化大革命”中兴源寺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只存正殿完好无损。1986年,库伦旗人民政府对兴源寺进行维修,使这座古寺面目一新。后又经1988年、2001年两次局部维修,但是一直没有进行大规模维修和安装避雷设施、消防设施、技术设施以及周边环境整治等。为了有效地保护古建筑群,库伦旗人民政府于2011年对三大寺又一次进行修缮,这一次使三大寺文物修复总面积达8188.88平方米,同时还完成了三大寺周边的附属设施整治和维修。
二、兴源寺修复后建筑
兴源寺依北高南低、地势和缓的斜坡顺势而建,主要建筑均在一条中轴线上。由山门、天王殿、正殿、玛尼殿、母寺等组成的一连四进院落,层层递进,层层升高,中轴线各主殿两侧,辅以钟鼓二楼和配殿。整体布局上,显得匀称、均衡、对称。
在进入兴源寺之前,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兴源寺石牌坊,石牌坊在山门南150米处,由六根刻有九十九条盘龙的高大青石柱建成、共五门,正门额上书“锡勒图库伦”,顶部为祥麟法轮。
石牌坊向北,沿着九九八十一阶石台阶而上,便到达了山门。山门前有庙杆、石狮子、石雕佛像呈一字排列。山门为单檐歇山顶建筑,面阔三间,中间为拱形门。
走出山门殿向北,便进入兴源寺的第二进院落——天王殿。天王殿为两进三间四面带廊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天王殿院内东西两侧为钟、鼓二楼,重檐歇山顶,一层屋架为砖砌,二层为木结构。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去晨钟暮鼓之意。
从天王殿向北,便进入第三进院落正殿。正殿为两层藏汉结合式建筑,是兴源寺的主殿。它占地面积为879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是兴源寺最大建筑。正殿面阔九间,进深九间,通称“九九八十一间大殿”。殿前抱厦五间,平面呈丁字形。五间抱厦六根方形石柱支撑,柱内三间开门,两间开窗,两侧稍间各有一座随墙门。殿内为六十四根朱漆蟠龙明柱,位于中央的四根为方柱,直通二层的顶盖,通称擎天柱。中间通敞,无楼板相隔,仰首上望,可见高悬二楼藻井下梁枋上的蓝底金字,上书“兴源寺”,用满、蒙、汉、藏四种文体书写的匾额。一层八十一间大殿宽敞气派,支撑大殿的六十四根明柱的梁枋上均绘有彩画。大殿二层结构很特别,外面全部用回廊围合,正中是三间歇山顶四面出廊的殿堂。整个二层建筑就像一座四合院。回廊除前出抱厦部分外,东、西、北三面的外檐为砖檐、各开四个窗口。从外面看酷似西藏布达拉宫的窗口。回廊的抱厦装直棱窗。回廊向里的一面檐柱与檐柱之间,用槛墙和隔扇连接。走出回廊便是天井,走过天井,即为三间殿堂,木结构屋架,屋檐下的井口天花均绘有彩画,画的全是佛像。这三间殿堂是全寺的最高点,屋顶的正脊上立有五尺多高的镀金宝顶。正殿左右两侧各有三间硬山式配殿。
从正殿出来,沿着两侧的夹道转入正殿背后,便进入第四进院落玛尼殿。玛尼殿为三间歇山顶四面出廊式建筑。廊柱为花岗岩石柱,上刻蒙文楹联。庙门两侧,各置四个带翅的嘛呢轮。
玛尼殿后面为“额克苏莫”,汉译为母寺,为清初顺治年间所兴建的兴源寺正殿。母寺正殿为五间硬山式建筑,东西两侧各有三间配殿。
另外在兴源寺西侧有七间圆山顶厢房,内有三间膳房,四间住房。玛尼殿西侧有两间厢房,通称“吐伯特格日”,意为藏式房,供喇嘛居住。
三、兴源寺建筑文化蕴涵
兴源寺是一个由清政府特许藏传喇嘛教在蒙古地区库伦兴建的喇嘛寺庙,这一建筑无论从建筑理念、建筑本身、以及建筑装饰上都融入了藏、汉、蒙等文化,这些都反映了兴源寺建筑文化蕴涵。
1.选址文化理念
清代喇嘛寺庙的建筑选址,多选于背山傍水,依山面水,环境优美的地方。佛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远离尘世,超脱世俗。从喇嘛寺庙的建筑选址,可以看出喇嘛教追求清静无为,修养内丹,在环境清幽或地势险要之处建造庙宇,以方便修身养性,学经为道,这种选址办法一是节省良田,二是远离村落便于宗教活动。库伦兴源寺就是依据这种选址理念建成的,依据史料记载,库伦第一任喇嘛席日巴在1630年左右发现一处山势和缓、水流平稳、林木茂密、鸟兽遍野而人烟稀疏的僻静所在,便上奏皇太极要求要求由法库山迁居此地,此后顺治朝六年,皇帝钦赐建兴源寺,这也是漠南蒙古东部地区最早建造的钦赐喇嘛寺庙。
2.兴源寺布局文化
从兴源寺平面布局来看,明显受中原伽蓝七堂制(起源于唐宋,到明清时期演变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法堂、罗汉堂、观音殿七堂)的影响,同时在中轴线后都加入藏传佛教色彩,设置全寺的核心建筑——大经堂。从宗教意义上说,这种处理体现了格鲁派并修显(前面的传统布局形式)密(后部藏传佛教特有形式),以藏传佛教为重心的宗旨;从建筑处理上看,在突出柱体形象的同时,加强前面部分的引导作用,更衬托出主体建筑高大壮观。这种布局方式为内蒙古地区许多寺庙所采用。兴源寺是由山门、天王殿、正殿、吗呢庙、母寺等组成的一连串四进院落,层层递进,层层升高,中轴线各主殿两侧,又对称地修建配殿和钟鼓楼。这种随山势而造宇,错落有致,依北高南低、地势和缓的斜坡顺势而建,借助自然,在蓝天、白云、绿树、青山之间,节次鳞比、错落有致、格外壮观、极具藏式建筑特色。
作为兴源寺核心建筑正殿(大经堂)位于全寺中轴后部高地上,其面阔和进深尺寸相同,均为九间,形成一方形两层建筑。经堂中央有一进深和面阔均为一间的小天井,其上为进深三间、面阔五间的天窗。这是藏传佛教建筑中典型的“都刚法式”做法。只是该经堂如此小的天井很少见。大经堂内使用了三种形式的柱子,在天井处为方柱,门廊用八棱柱,其余用圆柱。柱采用上下通柱的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外观形式为藏汉结合式。
3.兴源寺建筑文化
藏汉混合式建筑特点在库伦兴源寺不仅反映在整体布局上,在兴源寺正大殿的建筑上也有充分表现,如正大殿的屋顶采用的是汉式梁架结构大屋顶设计,而在正立面则突出了五开间的门窗和二层的木构屋顶这一典型的藏传佛教建筑模式,而在墙体上则采用的是藏式的收分墙。
汉式建筑特点反映在大经堂的屋顶是在二层中心位置上形成的汉式歇山大屋顶,单檐、戗嵴分两段、翼角有显著蹊跷,并在正脊中心处做一比两边正吻体量稍大的藏式脊刹基座,作为正大殿的最高处,基座上立有五尺多高的藏传佛教鎏金宝顶,代表了正大殿以及整个寺院的宗教属性,大屋顶下部立面表现形式是汉式建筑常见的无斗拱梁架体系,属大木小式,外廊檐柱直接承平板枋,下接额枋,上托抱头梁,然后是垫板和檐檁。
其次,藏式建筑特点表现在兴源寺大经堂正立面则突出了五开间的门窗和二层的木构屋顶这一典型的藏传佛教建筑模式,而在墙体上则采用的是藏式的收分墙。大经堂墙体为下层墙是下肩墙做清水,上肩墙做收分,二层墙体在一层墙体的基础上内移,再做收分。墙面的收分处理上,它的墙体是在最外层包柱起收分墙,比例是1/10。二层外墙继续收分,上部再承接二坡顶。上重墙开简单的藏式窗,却没有窗框和窗楣处理,也没有梯形窗套装饰,只有简单的木质窗过梁起结构上的作用。每重墙体的上部还有转化的藏式平椽檐口起点缀作用,目的是使厚重的墙面不至于没有细部。总之,正大殿的墙体处理上无论在高度上还是体量上,变化比例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藏式建筑的厚重和稳定。
4.兴源寺建筑装饰文化
建筑彩绘重点是在正大殿凹进的门廊中,方形柱础上立有石雕的藏式楞八楞柱,柱身涂绿,刻有线形宝串珠。柱身和柱头明显分开,边角有各种各样图案装饰,并用五种不同的颜色勾画出来。柱头的弓形雀替上绘有佛头像,形象威猛十分逼真,其上的三层枋材也是藏式建筑惯用的装饰手法,平板枋以蓝色为底,书藏文金字,莲瓣枋和蜂窝枋,以雕刻为主,尤其蜂窝枋层次分明,做工精致。
门扇上刻有巨大的藏文金字,以蓝底和花草图案衬托,并以两层不同颜色的木线条限定,其中还夹杂着许多吉祥图案,门的边框有三层装饰,门框上雕有花卉、法器和八卦组合图案,再外层是蓝白色莲瓣图案边框,最外层是蜂窝状的堆经图案边框。窗子是镂空处理,并用颜色点缀,具有汉式窗的特点。它的边框装饰同门一样,只是尺寸稍小。除此兴源寺建筑还使用了砖石雕刻:(1)砖雕在清代喇嘛寺庙建筑中占有显著位置、砖雕制做工艺有两种。一是利用优质粘土烧成型的青砖、雕出所需的各异砖雕,用于砌筑。二是利用粘土模具做出各异的造型,经焙烧后直接用于砌筑。(2)石雕在喇嘛寺庙应用也十分突出。石雕和砖雕在兴源寺建筑中都得到了充分运用。首先在距兴源寺山门前150米处,有一座六柱五门有九十九条盘龙雕刻而成的高大青石牌坊。从石牌坊向北在山门前有石狮子、石雕佛像呈一字排列。除此兴源寺正大殿正门前廊柱为花岗岩石柱,上雕刻着蒙文楹联,这在喇嘛寺庙中是很少见的。另外兴源寺正殿墙基还有石雕作为装饰,北墙上还有砖雕花纹装饰等等。总之在兴源寺建筑中大量使用了石雕装饰和砖雕装饰,石雕、砖雕品种有文字、飞禽、走兽、龙云,各异花奔和装饰卷纹,砌筑在庙宇上,加之各寺门前摆放的石雕狮子或吉祥兽,使寺庙显得格外富丽堂皇。
参考资料:
(1)王明义齐克奇著《锡勒图库伦三大寺》华文出版社出版
(2)中国寺庙网《藏传佛教寺庙建筑艺术特点》
(3)潘瑞韩秀华《内蒙古库伦旗兴源寺大经堂建筑艺术特点赏析》山西建筑2007年第33卷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