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家书屋可持续建设与发展的内外因素分析

2014-11-11姚秀敏贾秀军胡晓杰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书屋农家农民

姚秀敏++贾秀军++胡晓杰

“书香飘农家,共建新农村”,已成我国农家书屋的真实写照。“农家书屋”是为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看书难、借书难”的问题,建立在行政村的、由农民自己管理、免费提供图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及阅读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是造福农村居民的公益性事业。农家书屋最早于2005年在甘肃、贵州等省开始试点,两年后就成为了国家文化重点工程。2007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8部委共同发起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并被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五项工程之一。从2005年225家发展到至今已建成600449万家[1],从2007年到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拨付专项资金120.24亿元,完成了原定的“十一五”建设任务。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公益服务,为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轰轰烈烈搞起来的有的书屋,却因为各种原因在悄无声息地消失。因此,必须分析农家书屋可持续建设与发展的内外因素,明确其自身的优势和弱势以及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合理地选择发展战略,才能使这项惠民工程持续性发展,长期施惠于民。

1.“农家书屋”可持续建设与发展的内部因素分析

1.1弱势分析

1.1.1书刊资源的来源及内容配置不完全合理

目前,农家书屋的书刊、光盘等文献信息资料的来源有三种形式,一是配给制配送的,即由各省新闻出版局统一配送。二是社会力量自愿捐赠的。三是在配送或捐赠的基础上,有些乡村自己投入资金补充购买的。配给制方便了全局统筹,统一调配,但是忽略了地方特色和当地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由于各地各村可能有不同的生产、经营模式,比如以种植大棚蔬菜为主的农村与发展家畜家禽养殖经济的乡村的知识信息需求不一样,按同一个图书目录配送给他们相同的书刊,显然不完全合理,既发挥不了图书原有的效用,也不利于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社会捐赠的图书也存在着这种情况。此外,有些书屋所藏的图书质量不高、数量不足,自建成之日起从未补充更新过,深受农民欢迎的种植、养殖等书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至于影视、网络等电子资源大多没有配置。内容配置不当的书刊,势必会影响村民们的阅读兴趣,影响书屋的使用和发展。

1.1.2缺乏科学管理理念和长效管理机制

农家书屋基本上都沿袭当地市县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对书刊采取闭架或半开架借阅的方式,读者要交一定的押金(一般为10元)办理借书证件。相对繁琐的借阅手续对文化程度不高且从未接触过农家书屋的农民来说有一定阻碍,使农民读者懒得走进书屋。也有一些书屋建成后成了一种“样子”和摆设,上级来检查时热闹,过后就冷清,闭门现象严重,没有很好地加以管理和利用。另外,大部分地区农家书屋重建设轻管理;重一次性投入,轻持续性投入;没有形成适合本地书屋的长效管理机制,忽视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1.1.3书屋管理员缺少必要的专业培训

书屋管理员除了有少数热心的村民兼职或专职以外,大多是由村支书、大学生村官等村干部兼任,他们虽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热情,但未接受过图书馆专业方面的培训,而现行的书屋管理制度和方法均来自于图书馆管理。缺乏相关的图书馆专业知识,导致书屋管理员的服务形式单一,服务多停留在书刊借还的浅层阶段,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没有起到引导读者阅读、扩大书屋影响等作用。

1.1.4农家书屋没有财政权

农家书屋是一项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时的资金主要由政府投入,保障了开办初期的一次性图书供给和相关设备购置;建成后由农民自我管理,书屋书籍更新和正常运转所需资金也是笔不小投入。农家书屋本身不具有财政权,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书屋无法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进行书刊更新补充或开展一些阅读活动,书屋的运行与维持出现诸多问题。

1.1.5能激起村民阅读兴趣的读书活动较少

许多农家书屋的书刊借阅服务还在探索起步阶段,书屋所开展的读书用书活动比较少。笔者在走访北京、河北等地农家书屋时发现,各地读者参与的热情存在明显差异,有的书屋几乎成了摆设很少有村民光顾,而有些则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究其原因,一是书屋的宣传力度,二是书屋开展的读书活动形式存在差异。宣传力度大、读书活动开展多的地区,读者对书屋的认可度、利用效率和读书兴趣普遍较高;但是,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书屋,宣传力度不够,开展的活动较少,即使有活动也是比较单调,尚不能激起广大村民的阅读兴趣。

1.2优势分析

1.2.1书屋的选址优势

农家书屋是建在农民家门口的、距离最近的、使用最方便的、可以随时并终身学习的地方。目前,农家书屋在充分利用好农村现有的各类公共设施的基础上,一般都建在交通便利、农户相对密集的集中区域和中小学附近,像村委会、文化活动中心、学校、商店等这些地方人气较旺,有利于书屋的宣传推广和使用。如,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镇宏大园社区的益民书屋就建在了临街门脸,书屋面积达300平方米,藏书有5000多册,它为本地居民带来知识与享受,成了居民们经常光顾的场所[2]。

1.2.2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文化知识和信息支撑优势

“建设新农村,文化要先行”,已成为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共识。正因如此,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大力度抓农家书屋建设,并投入了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农家书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农家书屋作为最基层的文献信息收藏中心,收集了有关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料,尤其是农民迫切需要的种植、养殖技术和致富信息等更是广泛搜集和收藏;书屋还担负着服务农民和传播这些文献信息的任务,这些健康的、向上的书刊信息开阔了农民的视野,刺激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求。农家书屋利用自己所收藏的科技文化知识和信息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在传承中华文化、传播文明新风尚、转变农民观念、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2.3管理员的热情投入优势

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大多是由村支书、大学生村官、支委、村长、妇女主任、会计等村干部兼任,在书屋工程建设的思想认识上有一定高度,有较高的个人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在管理工作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

1.2.4书屋作为农村新生事物的新鲜感吸引优势

人们普遍存在着对新生事物感到新鲜、好奇,想要探究和求知的欲望,对农家书屋也不例外。农家书屋属于农村的新生事物,其免费和公益性无疑吸引着广大农民前往了解和观看,这在客观上扩大着书屋的读者群体和潜在读者群体。

2.“农家书屋”可持续建设与发展的外部因素分析

2.1挑战分析

2.1.1领导的重视程度是直接影响书屋可持续建设与发展的最大挑战

农家书屋工程是一项自上而下层层推进的惠民工程,各级领导、尤其是基层领导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书屋的建设与发展。经走访发现,部分地区的基层领导仍对农家书屋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认识,主动参与、支持配合意识不强;有些领导担心此工程是一阵风、不长久,存在消极应付思想;有些乡镇村干部以经济基础差为借口,不支持为农家书屋添置配备设施、购买更新书籍。

2.1.2后续资金的缺乏成为书屋可持续建设与发展的威胁

当前,农家书屋发展所需后续资金主要中央财政拨款,“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央财政安排了每个书屋每年可获得2000元的补充更新资金。但是,全国60多万个书屋每年至少需要12多亿元,再加上书屋运行费、管理员薪酬等费用,如果全由政府出资将会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如果后续资金不到位,农家发展就将无力为继。

2.1.3农民保守的学习理念导致读书兴趣不高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农民还固守着学习是年少时的事情,并且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阅读氛围,大部分农民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没有广泛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愿学习,不愿读书,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靠天吃饭、靠运气生活的农民大有人在。农村阅读人群的主体青壮年多数外出打工,长期住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和小孩,村民的阅读兴趣不高,导致大部分农民群众不利用农家书屋学习和阅读,致使书屋少了很多读者群体。

2.1.4广泛的学习空间、学习途径的竞争压力

现代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城乡通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电脑、广播、手机、互联网等通讯设施和手段已深入农村,农民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取知识信息。近年来,各级市、县公共图书馆的开架借阅、新华书店的打折销售、超市售书场所的自由翻阅等学习空间不断扩大,给农家书屋带来了不小压力。

2.2机会分析

2.2.1政府推动和资金投入,是最强有力的外部支撑推动力量

农家书屋是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一项惠及全国9亿农民的重大工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作为农家书屋工程的发起和牵头单位,更是将书屋工程当作头号工程来抓。2007年3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对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总体思路、组织领导、实施方式、建设要求等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和说明,成为指导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的纲领性文件[3]。2009年党中央领导指示,农家书屋工程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争取党的十八大前实现全覆盖[4]。在政府大力推动的同时,各地、各部门齐抓共管,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和协调机构,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因此,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政策环境,把建设农家书屋提升到城市反哺农村,智力扶持、文化扶持的认识高度,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这项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把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

2.2.2社会各界的自愿帮扶和专业援助,是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农家书屋建设在最初的时候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情支持,如:河北省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情暖故土、书香农家”的帮扶联系活动,帮扶活动的主题定位于“亲情·乡情·书香·和谐”,采取自愿、就近、量力而行的原则,完全尊重参与帮扶单位的意愿;帮扶联系的形式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几、几对一,可以是紧密的、也可以是松散的,可以是定期的、也可以是不定期的。随着工程的不断深入开展,农家书屋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社会捐赠的规模、数量和志愿帮扶服务有所增长,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各级各类图书馆利用自己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志愿参与的专业化援助,更为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2.3农民的内在学习动机和现实文化需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强大动力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崇尚学习崇尚阅读的优良传统,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孟母三迁等读书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我国自古也有农民崇尚读书的传统,正如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所提到的:“古人追求务农与读书相结合的生活方式[5]”,认为“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读可荣身,耕可致富”,用躬耕创造丰衣足食,用读书谋求知识礼仪,曾是漫长农耕时代中国农民的田园理想。于是牛角挂书、柳枝为笔、沙地练字、田头秀才代不乏人,屡见不鲜,形成了我国独特的耕读文化。这种耕读文化养成了我国农村崇尚读书、耕读传家的文化风尚和生活环境。今天,我们已步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大的资本。现代农业的发展,使广大的农民群众业已认识到,要想脱贫致富,更需要读书学习,只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才能用知识创造财富,“书中自有致富路,书中自有智慧泉”逐渐成为新农村广大有志农民的共识,农民的内在学习动机很迫切。农家书屋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农民家门口的图书馆”,对于农民群众读书学习来说,既实用又方便,农家书屋正在成为百姓的“精神粮仓”、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好帮手。近年来,随着农民收入的连续增长,广大农民群众开始渴望看到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产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致富信息,“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的呼声很强烈。这种现实的文化需求将有力地推动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建好、管好、用好“农家书屋”,使其具有活力和生命力,在新农村经济和文化建设中发挥功能,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必须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结合农家书屋的内外因素,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注重制度建设,明确指导思想,狠抓具体落实,注意工作中的前瞻性和创新性,既有宏观上的统筹把握,又有微观上的细节操作,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提高,使这项惠民工程步入良性循环,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翰墨书香定然能飘满神州大地。

参考文献:

[1][4]柳斌杰.开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新局面[EB/OL].http://www.zgnjsw.gov.cn/cms/767411.html/2013-07-18.

[2]北京市大兴区一社区居民有了读书“便利店”[EB/OL].http://www.

ccn.com.cn/news/yaowen/2011/1104/380566.html/2013-07-18.

[3]黄雁湘.“农家书屋”管理机制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194-196.

[5]柳斌杰.在全民阅读中关注新农村文化建设[J].中国出版,2008(5):6-9.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专业化援助机制研究》(12YJA870025)成果。

猜你喜欢

书屋农家农民
耕牛和农民
建设职工书屋 打造书香企业
大树里的小书屋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农家杏树
农民
农家书屋推荐书目
博览书屋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1200万(等10则)
做农民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