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颗枸杞豆》中的三叔形象

2014-11-11唐余富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10期
关键词:虚度仁者小树林

《三颗枸杞豆》是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的一篇小说,主要内容是:年幼的“我”不爱学习,醉心于小树林和小树林里的动植物,爸爸拳脚相加也不管用。一天,“我”在小树林里遇到了三叔,身患绝症的三叔的人生经历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特别是三叔临死前给“我”留下的启示生命意义的三颗枸杞豆,使“我”彻底醒悟,终于成长为一个有作为的植物学家。

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中认为三叔是一个拥有很大的理想但是没有经过努力就已经失败了的人,他“像寻找太阳而不幸失败的夸父”,人生是失败的、虚度的、遗憾的。但他和夸父还有着区别,夸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虽然他失败了,但他是在奋斗中失败的;而三叔不是英雄,他没有经过奋斗就放弃了。三叔经过一番曲折,直到临终前才明白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才表现出自己对虚度一生的自责、悔恨,对一草一木的留恋,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即将结束的悲哀,只能寄希望于孩子。

个人认为,以上对“三叔”的分析有违生活的常理,故意肢解文本,曲解了“三叔”的形象。

首先,三叔不甘平庸,自强不息

在“我”故乡的小山村,三叔是一个从小山沟里奋斗出来的成功者。“村东头的三叔”早已是父辈们树立在“我”心中的榜样,因为“听说他在外地工作,当过教师,后来又在农科所工作,还干过别的事情”。在“三叔”生活的年代,“跳农门”成为小山沟里那些莘莘学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三叔靠自己的努力当过教师,搞过科研,还干过别的事情。三叔的这些经历,在当时的小山村可以说是很风光的。或者说,三叔应该是当时当地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也可以说是本地小有成就的知名人士。从这个角度来审视三叔的人生,就不能说是“失败”“虚度”“遗憾”,三叔的人生最起码也算是小山村中的一位不甘平庸、自强不息的成功者。

从常理上来分析,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高考的录取率很低,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出了这样一位从事过“教师”、在“农科所”工作过的人,确实不容易。三叔通过自身的努力,显示了自身的价值,为全村人争了光,同时也赢得了同村人的尊敬。

三叔临死时,“好多亲友都去探望他,我的父亲和母亲也去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三叔的人生是成功的。三叔成功的背后,一定付出过艰辛的劳动,一定经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从这个角度看,又怎么能说三叔的人生是虚度的呢?

有人也许会说,课文中“我”第二次与三叔相遇时的一段对话又怎么理解呢?

下面,请阅读这段对话:

“我小时想做一个建筑师,但又讨厌建筑学上那些个复杂的公式,就放弃了。这一摞书,是我第二个理想,想当一名作家,写了几篇稿子,寄出去被退回来了,我又灰心丧气,不干这伤脑筋的事儿了。这一棵树,是我第三个理想,想当一名生物学家,后来又觉得生命的起源、遗传和变异、蛋白质的人工合成等问题竟是那么复杂和渺茫,我又颓唐了。第四个理想还没有建立,命运忽然对我说:‘算了吧,你该回老家了!”

“那些铁环是什么意思?”我悲伤地问。

“这是我一生的成绩:三个○。”

按照生活的常理,每个人在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时,都不可能狂妄地认为自己的人生已经做到最好。那样的表述,既不切合中国人的话语习惯,也不利于别人接受你的观点。我觉得以上“我”与三叔之间的对话,更能表现三叔谦虚的品质,表明了三叔这个人是永不满足的。在他的心目中,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成名成家是每个人的梦想,但生活中到底又有多少?生活中的芸芸众生不是都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以保证社会大机器的正常运转吗?所以,我们在分析三叔这段自谦的表白时,不能很直白地理解为三叔的人生是失败、虚度、遗憾的。三叔的人生不论是在教师、农科所的岗位上,还是干别的工作,应该是做出了贡献的。

再说,“我”这样一个“淘气鬼”,在没见三叔之前,“我”在这个小山村里肯定早已听说了三叔的“先进”事迹,三叔是小山沟里飞出去的“金凤凰”,因而,“我”早已从心底里尊敬他,从思想上认可他。他成了我崇拜的对象,只是他对我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如果不是他“回家养病”,我们就不可能在一起谈天说地,更不用说受到他的启发教育了。因而,可以这样认为:是三叔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后来成长为一名植物学家。这样的改变,从一个侧面突出了三叔人格的魅力,形象的高大,又怎么能说三叔是一位失败者呢?

其次,三叔忠恕待人,助人以成

要征服一个人并非易事,尖眼睛女老师“一顿狠狠的批评”、爸爸的“一顿拳头”都不能真正纠正我逃学的“旧病”。三叔是搀扶着“我”“站立”起来的启智者。那么,三叔又是怎样逐渐走进我的心灵并征服我的呢?

“我”小时候是一个出名的“淘气鬼”,“桌子底下捣鬼”“逃学”成了最具吸引力的活动,即使遭到尖眼睛女老师“狠狠地批评一顿”和“挨了父亲一顿拳头”依然陋习难改,甚至抵挡不住那些小松鼠、小蚱蜢……的诱惑,在“散发出诱人的魅力”的小山沟里“游荡”。就是这样一位贪玩的“淘气鬼”,在与三叔的第一次接触中就败下阵来。

第一次见到三叔,他的外貌让我吃惊,他的话语让我纳闷,他的问题让我无言以对。三叔考问“我”野豆角花有几个花瓣?几个花蕊?我竟一无所知。而三叔不但向“我”介绍了野豆角花的花瓣、花蕊,还介绍了它的叶脉以及香蒿、拉拉草、荠儿菜、蒲公英……它们的叶子和花“鲜为人知的秘密”。这些见识,无一不使“我”钦佩、赞叹而又无地自容,只好“呆立了一会儿”“慌忙向家里走去”。三叔的外貌,还有他那些令我不解的话语和行动,已经在“我”心里产生了震撼,同时也唤醒了“我”体内隐藏已久的求知欲望,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水,引起了“我”思想上的阵阵涟漪,并且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原来我还有这么多问题不知道,“我”对这个世界感到有点陌生,感到“乏味”,而逃离了树林,逃离了三叔,怕他再问出更多的“我”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这一次初遇使“我”认识到,逃学原来是这么一件令人无聊的事啊。在这里,三叔并没有对我进行打骂,但却使“我”的思想和心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为此后,我再次光顾小树林是在星期日,而不是上学期间,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转变!还有,我内心产生的“多么想念我的可敬的三叔啊!”,三叔在我内心的形象也变得“可敬”起来,可见三叔对我的影响之大。

贪玩、爱听故事、猜谜语是儿童的天性,三叔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再次相遇,三叔让“我”看了他画的三幅奇怪的画,每幅画下还有一个“○”,“我”当然猜不透。谜底揭晓后,“我”感到了三叔对自己平凡一生的悔恨,看到了三叔后悔的眼泪。这是三叔为教育、引导一个顽童而进行的又一次有质量的教育活动。一个人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与进步,应该在普通与平凡的基础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来,从“○”开始“去追寻一,二,三……”。这是三叔临终前对“我”的又一次有智慧的引导,这让我彻底告别了“逃学”,走上了追寻“以至更复杂、更艰深的学问”的道路。所以三叔的人生不是虚度、平庸的,而是充满智慧的,特别是他充满智慧的教育,胜过了“批评”和“拳头”,让我终于成为一个“站立”起来的人。

第三,三叔言传身教,春风化雨

理想的人生往往离不开别人的鼓励和鞭策,三叔为了消除“我”因贪玩荒废了学业而产生的忧虑,把“我”比作“太阳”,这是对“我”寄予厚望,希望“我”的朝气蓬勃,像太阳一样放出光和热,把握住时光,朝着一个理想坚定不移地奋进。因为“我”还是个孩子,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希望。因而,三叔是引领“我”到达理想巅峰的启蒙者。

特别是三叔临死前给我留下的启示生命意义的“三颗枸杞豆”,使我彻底地醒悟,最后终于成了一个有作为的植物学家。可以这样说,我的成功,是三颗枸杞豆的启示,是三叔的鞭策,是他用智慧征服了我的心灵。也使“我”明白:真正的征服,不是武力的征服,而是心灵的启迪。

《论语·雍也》篇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我想要成功,有所建树,同时也帮助别人成功,有所建树;我自己希望通达,同时也帮助别人通达。这里,三叔的肩上,承载了自身服务社会的使命、改变顽童性格的使命、引领下一代奋发进取的使命。这样的使命任重而道远,直到三叔生命的终结才停止。那“三颗启示生命意义的枸杞豆”,正是三叔仁者的标志、智慧的化身。所以,我觉得“三叔”是一位“仁者”,一位充满智慧的“仁者”,他的人生应该是充实而有意义的。

唐余富,语文老师,现居江苏姜堰。责任编校:高述新

猜你喜欢

虚度仁者小树林
仁者甘死如饴
生命中的每一天,都不应虚度
推己及人
To Judge or Not to Judge: A Discussion on the idea of Judging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the Bible
书签
快乐的小树林
虚度时光
山大小树林
点点读《论语》
春天的发言(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