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志馆建设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2014-11-11黄琦峰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期

黄琦峰

[摘 要]当前,全国性的方志馆建设热潮正在形成,这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体现,也是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体现。但是,就整体而言,我国的方志馆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发展性问题已经出现。分析方志馆建设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探讨其发展对策,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治、教化”的功能。

[关键词]方志馆;方志馆建设;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方志馆建设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地方志事业的全面发展给方志馆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部分具备条件的地区纷纷加快方志馆建设进程。方志馆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地方文化的需求,对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然而,从可持续发展这一基本角度上分析,当前方志馆建设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发展不均衡。一方面,与中部、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方志馆数量相对居多;另一方面,省市级方志馆建馆质量要优于县级方志馆。二是存在发展误区。有些地区单纯以建馆为目的推进方志馆建设,方志馆设置情况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盲目攀比先进地区,提出过高的设馆目标和布展理念,与地区实际明显脱节;有些地区则追求眼球效益,方志馆服务范围过于宽泛,不仅涵盖了传统意义上的编纂、收藏、研究、咨询、展示等功能,而且承担了部分应该由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承担的职能,这既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也在无形当中增加了工作负担。三是社会认知度不高。与各类文化机构相比,方志馆的社会认知度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公众对方志馆的含义和用途缺乏必要理解,甚至存在着将方志馆与一般意义上的展览馆等同的文化心理。方志馆仍然没有真正地融入社会,仍然需要时间得到社会的接受。

二、方志馆建设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一)积极完善运行机制

完善适合方志馆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是提升方志馆竞争力的有效保障,也是方志馆工作创新和发展的根本。首先,要完善建馆机制。目前,国内大多数方志馆都在政府出资的前提下,由地方志工作机构牵头设立,依托地方志工作机构的组织、资源等优势,最大限度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笔者认为,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地区实际,以单独或合作的形式吸引民间力量参与方志馆筹建工作,发挥民间力量的优势,进而发挥各种资源协同运营的优势,以促进方志馆的有效运作。其次,要完善约束机制。约束机制是行业发展的有效保障,就方志馆而言,从法制和行业管理制度方面加强约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各地在推进方志馆建设过程中,要自觉遵守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以及各省、市《实施办法》的明文规定,在实践中不断强化“依法建馆”的理念,把监督和自我监督寓于方志馆建设全过程。另一方面,要尽快完善行业管理制度,在人员管理、馆藏资源利用、数字方志馆建设等方面尽快形成科学而有效的行业规范,以提高方志馆的社会适应性。第三,要完善专业人员培养机制。方志馆是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的有效形式,是城市文化设施建设的一个创新载体。就其发展要素而言,馆藏资源重要,硬件设施重要,但优秀的从业人员更为重要,方志馆专业人员建设已提上日程。方志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员管理理念,营造尊重人才、尊重个性的人文氛围,为人才成长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形成以竞争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以激励促进良性竞争的和谐局面,推动方志馆工作的协调运转。此外,在可能的情况下,方志馆还应加强与高校、科院院所之间的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利用各自的优势,建立互利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充分发挥各类文化机构的正能量。

(二)努力实现个性化发展

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方志馆建设的客观基础也存在差异,方志馆建设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性,努力实现个性化发展。一要充分考虑财力差异。建馆资金相对紧张的地区,应当尊重地区实际,立足于做好建馆的基础性工作,而不应盲目攀比先进地区,提出过高的设馆目标和布展理念。建馆资金相对充裕的地区,不应单纯以扩大规模为目的推进方志馆建设,而应考虑方志馆的发展特色与与社会效益,避免形成“置非所用”和“用非所置”的问题。二要充分考虑物力差异。方志馆的物力因素主要指其馆藏资源和建筑场所。一般说来,馆藏资源比较丰富的方志馆,拥有建设高水平方志馆的必要条件,应当注意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整合,努力实现馆藏资源精品化、特色化。馆藏资源相对薄弱的方志馆应当在确保现有资源存量的前提下,加大对各类文化资源的搜集力度,进一步丰富方志馆的馆藏。当然,无论馆藏资源丰富与否,方志馆都应在充分了解公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用数字化手段整合馆藏资源,把最有价值的地方文化信息资料挖掘转化为数字资源,以适应社会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建筑场所是方志馆的物质载体,如果条件允许,应尽可能选择环境优雅、交通便利、能够反映出当地历史文化底蕴的场所作为方志馆馆址。如果条件不够完善,至少也应该按照标准资料室的要求来进行馆址定位。方志馆的馆藏资源和建筑场所能够折射出方志馆的文化品味,在方志馆建设规划阶段,不应回避其差异性,应当予以统筹考虑,为实现特色建馆奠定基础。

(三)不断提高社会认知度

在网络化和信息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公众的文化选择空间在不断扩大。方志馆要在激烈竞争的文化环境下生存与发展,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不断提高社会认知度,以此来定位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以适应变化发展的实际。一要创新服务理念。方志馆应改变“以藏为本、以资料为主”的服务理念,逐渐树立“以用为本、以公众为主”的服务理念。应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服务手段与公众保持密切的联系,以“服务公众、服务社会”为目的开展工作。二要提升服务能力。方志馆要主动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管理创新对文化服务提出的新要求,丰富业务范围,深化业务内涵,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保持与各类文化机构之间的联系,沟通文化服务经验,提高方志馆的文化适应性。三要加强社会宣传。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方志馆的社会影响力相对较小,需要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公众对方志馆的了解程度。具体而言,方志馆应当着眼于地区和本馆实际,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的业务联系,并以此为依托利用网络等手段开展富于特色的宣传活动。此外,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尤其是县一级工作机构要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和财政支持,扎实推进方志馆建设工作,以扩大全国范围内的方志馆覆盖面,切实增强方志馆的文化竞争力。

(四)推动数字方志馆建设

数字方志馆是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技术,在网络上建立的一种虚拟方志馆。目前,有些地区在地方志网站发布了电子版的地方志书和年鉴,笔者认为,这种文化成果只能称之为数字化信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方志馆。数字方志馆不同于地情网站和地方志网站,地情网站以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要素为基本内容,通常设有地情资料库,旨在向公众提供翔实可靠的地情资料信息。地方志网站以传播方志信息、指导修志编鉴、增进文化交流等为创建宗旨,是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对外宣传窗口。当然,就现状而言,许多地区已将地方志网站建设与地情网站建设合二为一,地方志网站地情化趋势正在加强。与地情网站和地方志网站相比,数字方志馆要建立在丰富的馆藏资源基础上,依托馆藏资源数据库和馆藏数字化系统,通过多样化的展示手段和表现手法并借助网络加以发布,最终达到传播方志知识,弘扬方志文化的目的。与实体方志馆相比,数字方志馆不受访问时间、空间的限制,为使用者提供了较大的自主选择余地。此外,数字方志馆广泛运用的模拟式、动画式的展示手法也可以充分调动使用者的兴趣,增强方志馆对公众的吸引力。当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数字方志馆建设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撑,其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才能逐步摸清其建设规律,理清其建设思路。

方志馆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地方志事业的长远发展。实现方志馆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体方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唯有如此,才能将方志馆的价值真正回馈社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希周、吴方《对目前建设县级方志馆的一种设想》[J].《黑龙江史志》,2003(2).

[2]朱佳木《什么是方志馆以及应当怎样建设方志馆——在杭州方志馆设计方案论证会上的讲话》[J].《中国地方志》,2012(2).

[3]朱佳木《不断增强依法修志的能力,推动地方志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在全国省级方志工作机构主任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地方志》,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