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
2014-11-10詹军军
詹军军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处于一种核心地位。它不仅是实际教学的需要,也是新课改的需要。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值得我们认真的去研究,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把握住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收集信息,抓住条件,分析数量关系等方面,帮助学生学会解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
关键词:生活;解决;培养;信息;发展
一、研究的背景
1.实际教学的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也处于一种核心地位。数学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数学家和教材编者头脑里特有的,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对自己素质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2.新课改的需要。新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中的解决问题”不仅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目的,又是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二、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索发现过程。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课标中指出,“解决问题”是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值得我们认真的去研究,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把握信息。无论何时,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都是数学教师最基本的教学素养,是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所在。《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把握住学生对生活信息的理解,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熟悉来自生活中的各种信息。
(1)情境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课程的意识,能灵活的处理数学教材,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充分感受数学,主动探究数学,主动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中可以借助现代媒体展现生活、显示事物形象,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和会忆想象等方式加深对生活信息的理解。
(3)信息理解。对来自生活各种信息的熟悉和理解程度直接关系着学生解决问题的进度以及是否能顺利解决实际问题。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这样的信息,学生只有弄懂了它们的含义,解决起问题就很顺利了。
2.抓住条件,分析数量关系。应用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具体说来要做到:
(1)“读”,读,就是认真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断句,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
(2)“敲”,敲,就是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语言文字是应用题各种关系的纽带,也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审题教学要像语文教学一样,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
首先,对应用题表述中的数学术语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如“倍数”应用题“倍”的含义、行程问题“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的行走情景,学生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法理解题意,进而防碍数量关系的确立。
其次,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如在分数应用题的解决过程中,就要学会抓住关键句“实际比原计划节约了20﹪”,找到单位“1”的量,从而理清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已知条件,确立数量关系式。
(3)“画,画,就是对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用图或线段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往往是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更有效的手段。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图形很容易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顺利的解决这个问题。
3.解题后的检验和评价。对应用题的解答的检验与评价实质上是对信息的检验与评价。这一步教学不仅对提高应用题解答的正确率有帮助,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对信息的正确评价的能力。有经验的教师对这方面的教学比较重视,收到较好的效果。
当然解题的一般策略除上述几方面外,还有预测、解释等。这里从略。总之,今后应用题教学要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是在加深应用题的难度上下功夫,而是要通过有代表性的又为学生容易接受的题目,这样即使遇到一些未解过的题目,学生经过自己的分析、推理也能找出解答的方法。
4.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信奉这一教学理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才能实现解决问题的目标。
(1)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点就是明确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应尽力运用导入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入课堂向学生讲解新课内容,应运用启发、领引、指导的方式进行拓展式、启发式的教学。做到“目中有人”,以便因材施教;在讲授中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励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是为了教的目的在于学生学,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面对实际问题,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积极引导学生丰富生活积累,加强体验,充分“熟悉”生活和理解各种信息;注重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积极、主动地探索思路和方法,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