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农业用水效率分析
2014-11-10王梦然马振兴
王梦然+马振兴
摘 要 根据华北五省2012年农业各类用水量及相应产值、产量数据为基础,选取反映农业用水效率的5项指标,分析了农业用水效率现状。运用农业用水效率评估的方法,对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水分生产率农业用水比例、万元农业产值用水量进行计算、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华北地区的水分生产率为2.56,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为
185 m3,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8;总体表现为用水效率较低,且地区间差异较大,基于此,并考虑综合因素,提出了华北五个省级行政区农业用水效率提高的相应改革措施。
关键词 农业用水;用水效率;改革方向;华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S27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7-0-03
华北地区指位于中国北部的区域,在政治、经济层面上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共计5个省级行政单位。农业用水在华北地区的用水中一直占着68%以上的份额,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1]。但是,华北区域内仍旧存在用水效率不高、农业用水所占比例过高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供需水矛盾,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 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
1.1 资料数据来源
通过整理,获取华北地区及省、市总用水量、农业用水量、有效灌溉面积、粮食灌溉用水量等相关数据,及地级行政区的农业产值和产量等社会经济指标见表1。
2000年以来,全国相继实施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建设、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等,灌溉条件明显改善,节灌意识不断增强,水的利用效率逐年提高。在保障粮食稳产增产的同时,农业用水增加态势得到控制并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农业节水取得了一定成效。
表1 2011年华北地区地级行政区农业用水效率评估指标计算结果
城市 有效灌溉面积 粮食作物用水量 粮食总产量 用水总量 农业用水量 粮食产值
万 hm2 亿 m3 万 t 亿 m3 亿 m3 亿 元
北京 20.93 7.49 121.8 35.2 10.8 163.4
天津 33.84 7.28 161.8 22.5 11.0 179.9
河北 459.66 103.01 3 172.6 193.7 143.8 2 775.3
山西 131.99 32.88 1 193.0 63.8 38.0 767.1
内蒙古 307.24 105.23 2 387.5 181.9 134.5 1057.8
合计 953.62 255.89 7 036.7 497.1 338.1 4 943.5
注:以上数据来自:《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2012年华北地区耕地1 565.56万 hm2,其中有效灌溉面积953.62万 hm2。农田灌溉用水量338.1亿m3,为全区域各行业用水大户,占到华北地区总用水量的74.1%;粮食产量稳中有升,达到了7 036.7万t。
1.2 指标体系
农业用水的评估指标较多,遵循合理性、动态性、可比性、定量化和可获得性等原则,从中选取5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形成此次农业用水效率评估指标的基本集。
667 m2平均灌溉用水量:粮食作物用水量/有效灌溉面积,m3/667 m2;水分生产率: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用水量,kg/m3;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农业用水比例:农业用水量/总用水总量,%;万元农业产值用水量: 粮食作物用水量/粮食产值,m3/万元。
其中水分生产率有多种含义,广义的水分生产率指单位水资源量在一定的作物品种和耕作栽培条件下所获得的产量或产值,是衡量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用水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综合指标[2],是区域自然条件利用状况充分与否的重要指标。农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对应粮食产值,是反映农业用水在产出方面经济与否的重要参考,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指在一次灌水期间被农作物利用的净水量与水源渠首处总引进水量的比值。它是衡量灌区从水源引水到田间,吸收利用水的过程中利用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评价农业水资源利用,指导节水灌溉以及节水改造健康发展的重要参考。
1.3 研究方法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农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与农业总产值、农业用水量区域变化、亩均灌溉用水量区域差异分析,为确定各地区整改措施提供技术依据。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方法:鉴于各省市灌区数量较多,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点灌区进行测算对比,以样点灌区的平均值代表不同区域的平均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并以其测算成果为基础,由点到面分析估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工程状况与管理水平灌区的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用来推算全区域的有效利用系数。目前,华北地区内,大多数灌区仅仅有渠系水利用系数资料,因此,文中所提及分析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仅指技术灌溉利用系数。
将根据部分省市灌区对比其他省份灌区试验测算的结果,结合各灌区所在地的作物种植结构、气候地理条件、土壤组成以及工程设施、灌溉方式和技术等具体条件,分析选用田间水利用系数。在已知区域的田间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的前提下,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参照下述中公式计算。
其中,指全省市区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值;指全省市年净灌溉用水总量,万m3;指全省市区年毛灌溉用水总量,万m3。
2 分析与结果
2.1 农业用水效率现状分析
以2011年华北5省及地级行政区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粮食产量、灌溉用水量、降水量基础数据为依据,参照农业用水有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农业用水效率评估指标计算结果列于表2。endprint
2.1.1 农业及用水量基本情况
2011年全区域平均农业用水比例为57.45%,为各行业用水大户。从各地区来看河北、内蒙古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当地的总用水量的比例超过70%,而其中河北省最高,达到了74.23%,比华北区域平均水平高出17个百分点,用水量巨大,是地地道道的农业用水大省;天津、山西两个地区都在40%~60%之间;北京地区的农业用水所占比例最少,仅为30.77%。由此可以看出,测算区域内的大部分地区农业用水比例偏高。
2.1.2 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
2011年华北区域平均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185.22 m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8 m3。从各个区域来看,因地形地势、气候条件、种植结构、水资源条件和作物组成等影响,各区域间差异较大。总体上来说,均亩灌溉水量的普遍偏高是农业用水效率不高的突出表现。华北地区是我国的重点缺水区域,区域粮食种植结构以小麦、玉米为主,根据农作物需水量,亩均灌水量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2.1.3 水分生产率
水分生产率有多种含义,广义上来说降水利用率越高,水分生产率越高;同时,区域内水的重复利用率越高,水分生产率越高[3]。基于以上概念,计算得出华北地区各地级行政区农业总水分生产率。
计算结果表明,2011年华北各地区水分生产率为1.62~3.63 kg/m3,华北地区各省市均值为
2.56 kg/m3,用水效率总体水平较高,但地区间存在的差异较大。全国平均粮食产量大约为3 kg/m3,而世界上先进水平的国家(如以色列)平均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达到3.5~5.0 kg/m3,由此可见,全区域内的平均水分生产率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也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华北地区的农业用水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各省市按水分生产率的大小可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型水分生产率低于2.00 kg/m3,以北京最为典型;第二类型介于2.00~3.00 kg/m3,主要以天津、内蒙古为代表;第三种类型高于3.00 kg/m3,河北、山西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1.4 万元农业产值用水量
2011年华北地区万元农业产值用水量2 901.91 m3,从表2中可见各地区间相差悬殊其区域分布与亩均用水量的分布空间上基本一致,总体表现出从东南到西北增大的地域分布特征。反映出万元农业产值用水量与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条件密切相关,灌溉用水量较多而降水较少的地区万元农业产值用水量较大,进一步说明了想要降低万元农业产值的用水量,必须加大区域内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
2.1.5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整个华北地区2011年,根据资料《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从中获取了华北五省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从测算结果来看,华北区域内2011年的平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8,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从各地区来看,津京冀灌区工程设施相对完好,渠系水量损失小,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均高于0.60;山西省地区,经过近些年的灌区配套续建和节水改造,灌溉效率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也达到0.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地区由于受灌溉条件及技术、水资源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灌溉水利用效率相对较低,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3[4],是全区域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最低的地区。
2.2 农业用水效率改革分析
近年来,从各地区667 m2平均灌溉用水量变化来看,呈现出地区间差异较大,总体的趋势。节水试点的制定、农业用水效率红线控制指标、现状结合预测、灌区农田节水技能的推广,使得667 m2平均用水量下降明显,基本接近甚至低于全国平均的水平[5]。
考虑到地区间的差异,针对各地具体情况,对相应指标做出修正,如内蒙古、山西等地对于灌溉水利用系数不高的现状可以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力度的加大,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来解决。针对以上数据分析,提出对策如下。
第一,要建立与各省市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节水型农业结构,倡导规模化农业生产。分析万元产值用水量这一指标可以看出,在地域较广,农地规模较大较为规整的地区,由于生产条件高,资源规模利用率高,农业用水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明显。
随着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的不断推行与改进,小农经济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倡导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是未来我国区域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的规模化将有利于农业水资源的整合和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此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便于对农户进行集中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根本上保障粮食的高产稳产。
第二,推广某些地区相对落后的农业节水技术,改变传统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尤其是在华北这样水资源紧缺的地区,推行滴管、喷灌等新型节水技术。分析发现,各地区虽然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均处在较高效水平。但调查显示区域内万亩以上灌溉区域固定渠道防渗长度的所占比例为24.7%,这其中还包括干支渠防渗长度,所占比例为35.2%。由此可见,我国的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主要还是以渠道防渗为主,其次才是低压管道,对于喷、微灌的节水工程作为高效的节水技术,在我国各农区的灌溉面积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的。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由此可见,我国的灌溉水利用效率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6]。
第三,要严格落实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障节水理念的贯彻实施。
从分析中看出,除河北、山西水分生产率较高外,北京、天津、内蒙古单方农地水分生产率过低,然而这些区域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集中,承载着较大的区域功能,水分生产率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甚至影响粮食蔬菜供应保障。而华北农区农业生产灌溉方式以引水灌溉为主,水分利用率较低,很大程度是由农户用水观念,用水方式造成的。
从组织形式、运行模式、绩效评估等多方面来完善相关的制度变革,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农民真正参与到灌溉管理中来,让农户能够对水价的制定、水利设施的管护、剩余水权的转让拥有真实有效的话语权和决定权,让农民在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生产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实惠,从实处,从根本上提升用水效率,提高区域灌溉用水效率。
3 结语
基于水资源管理现状并参照全国平均发展水平提对华北地区各省、市农业用水状况进行对比分析,认识到必须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全省农业节水工作,降低农业灌溉用水所占比重,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粮食安全,推动区域各产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新宜,刘海军,王红瑞等.去区域气候变异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J].中国水利,2010,663(21):12-15.
[2]许新宜,王红瑞,刘海军等.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李远华,赵金河,张思菊等.水分生产率计算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水利,2001,(8):65-66.
[4]吴建民,高焕文.甘肃河西走廊水资源供需分析及耕作节水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3):36-39.
[5]冯保清.我国不同制度灌溉用水效率评价与管理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
2.1.1 农业及用水量基本情况
2011年全区域平均农业用水比例为57.45%,为各行业用水大户。从各地区来看河北、内蒙古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当地的总用水量的比例超过70%,而其中河北省最高,达到了74.23%,比华北区域平均水平高出17个百分点,用水量巨大,是地地道道的农业用水大省;天津、山西两个地区都在40%~60%之间;北京地区的农业用水所占比例最少,仅为30.77%。由此可以看出,测算区域内的大部分地区农业用水比例偏高。
2.1.2 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
2011年华北区域平均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185.22 m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8 m3。从各个区域来看,因地形地势、气候条件、种植结构、水资源条件和作物组成等影响,各区域间差异较大。总体上来说,均亩灌溉水量的普遍偏高是农业用水效率不高的突出表现。华北地区是我国的重点缺水区域,区域粮食种植结构以小麦、玉米为主,根据农作物需水量,亩均灌水量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2.1.3 水分生产率
水分生产率有多种含义,广义上来说降水利用率越高,水分生产率越高;同时,区域内水的重复利用率越高,水分生产率越高[3]。基于以上概念,计算得出华北地区各地级行政区农业总水分生产率。
计算结果表明,2011年华北各地区水分生产率为1.62~3.63 kg/m3,华北地区各省市均值为
2.56 kg/m3,用水效率总体水平较高,但地区间存在的差异较大。全国平均粮食产量大约为3 kg/m3,而世界上先进水平的国家(如以色列)平均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达到3.5~5.0 kg/m3,由此可见,全区域内的平均水分生产率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也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华北地区的农业用水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各省市按水分生产率的大小可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型水分生产率低于2.00 kg/m3,以北京最为典型;第二类型介于2.00~3.00 kg/m3,主要以天津、内蒙古为代表;第三种类型高于3.00 kg/m3,河北、山西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1.4 万元农业产值用水量
2011年华北地区万元农业产值用水量2 901.91 m3,从表2中可见各地区间相差悬殊其区域分布与亩均用水量的分布空间上基本一致,总体表现出从东南到西北增大的地域分布特征。反映出万元农业产值用水量与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条件密切相关,灌溉用水量较多而降水较少的地区万元农业产值用水量较大,进一步说明了想要降低万元农业产值的用水量,必须加大区域内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
2.1.5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整个华北地区2011年,根据资料《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从中获取了华北五省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从测算结果来看,华北区域内2011年的平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8,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从各地区来看,津京冀灌区工程设施相对完好,渠系水量损失小,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均高于0.60;山西省地区,经过近些年的灌区配套续建和节水改造,灌溉效率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也达到0.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地区由于受灌溉条件及技术、水资源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灌溉水利用效率相对较低,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3[4],是全区域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最低的地区。
2.2 农业用水效率改革分析
近年来,从各地区667 m2平均灌溉用水量变化来看,呈现出地区间差异较大,总体的趋势。节水试点的制定、农业用水效率红线控制指标、现状结合预测、灌区农田节水技能的推广,使得667 m2平均用水量下降明显,基本接近甚至低于全国平均的水平[5]。
考虑到地区间的差异,针对各地具体情况,对相应指标做出修正,如内蒙古、山西等地对于灌溉水利用系数不高的现状可以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力度的加大,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来解决。针对以上数据分析,提出对策如下。
第一,要建立与各省市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节水型农业结构,倡导规模化农业生产。分析万元产值用水量这一指标可以看出,在地域较广,农地规模较大较为规整的地区,由于生产条件高,资源规模利用率高,农业用水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明显。
随着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的不断推行与改进,小农经济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倡导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是未来我国区域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的规模化将有利于农业水资源的整合和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此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便于对农户进行集中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根本上保障粮食的高产稳产。
第二,推广某些地区相对落后的农业节水技术,改变传统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尤其是在华北这样水资源紧缺的地区,推行滴管、喷灌等新型节水技术。分析发现,各地区虽然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均处在较高效水平。但调查显示区域内万亩以上灌溉区域固定渠道防渗长度的所占比例为24.7%,这其中还包括干支渠防渗长度,所占比例为35.2%。由此可见,我国的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主要还是以渠道防渗为主,其次才是低压管道,对于喷、微灌的节水工程作为高效的节水技术,在我国各农区的灌溉面积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的。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由此可见,我国的灌溉水利用效率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6]。
第三,要严格落实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障节水理念的贯彻实施。
从分析中看出,除河北、山西水分生产率较高外,北京、天津、内蒙古单方农地水分生产率过低,然而这些区域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集中,承载着较大的区域功能,水分生产率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甚至影响粮食蔬菜供应保障。而华北农区农业生产灌溉方式以引水灌溉为主,水分利用率较低,很大程度是由农户用水观念,用水方式造成的。
从组织形式、运行模式、绩效评估等多方面来完善相关的制度变革,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农民真正参与到灌溉管理中来,让农户能够对水价的制定、水利设施的管护、剩余水权的转让拥有真实有效的话语权和决定权,让农民在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生产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实惠,从实处,从根本上提升用水效率,提高区域灌溉用水效率。
3 结语
基于水资源管理现状并参照全国平均发展水平提对华北地区各省、市农业用水状况进行对比分析,认识到必须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全省农业节水工作,降低农业灌溉用水所占比重,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粮食安全,推动区域各产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新宜,刘海军,王红瑞等.去区域气候变异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J].中国水利,2010,663(21):12-15.
[2]许新宜,王红瑞,刘海军等.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李远华,赵金河,张思菊等.水分生产率计算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水利,2001,(8):65-66.
[4]吴建民,高焕文.甘肃河西走廊水资源供需分析及耕作节水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3):36-39.
[5]冯保清.我国不同制度灌溉用水效率评价与管理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
2.1.1 农业及用水量基本情况
2011年全区域平均农业用水比例为57.45%,为各行业用水大户。从各地区来看河北、内蒙古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当地的总用水量的比例超过70%,而其中河北省最高,达到了74.23%,比华北区域平均水平高出17个百分点,用水量巨大,是地地道道的农业用水大省;天津、山西两个地区都在40%~60%之间;北京地区的农业用水所占比例最少,仅为30.77%。由此可以看出,测算区域内的大部分地区农业用水比例偏高。
2.1.2 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
2011年华北区域平均农田亩均灌溉用水量185.22 m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8 m3。从各个区域来看,因地形地势、气候条件、种植结构、水资源条件和作物组成等影响,各区域间差异较大。总体上来说,均亩灌溉水量的普遍偏高是农业用水效率不高的突出表现。华北地区是我国的重点缺水区域,区域粮食种植结构以小麦、玉米为主,根据农作物需水量,亩均灌水量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2.1.3 水分生产率
水分生产率有多种含义,广义上来说降水利用率越高,水分生产率越高;同时,区域内水的重复利用率越高,水分生产率越高[3]。基于以上概念,计算得出华北地区各地级行政区农业总水分生产率。
计算结果表明,2011年华北各地区水分生产率为1.62~3.63 kg/m3,华北地区各省市均值为
2.56 kg/m3,用水效率总体水平较高,但地区间存在的差异较大。全国平均粮食产量大约为3 kg/m3,而世界上先进水平的国家(如以色列)平均单方灌溉水粮食产量达到3.5~5.0 kg/m3,由此可见,全区域内的平均水分生产率达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也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华北地区的农业用水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各省市按水分生产率的大小可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型水分生产率低于2.00 kg/m3,以北京最为典型;第二类型介于2.00~3.00 kg/m3,主要以天津、内蒙古为代表;第三种类型高于3.00 kg/m3,河北、山西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1.4 万元农业产值用水量
2011年华北地区万元农业产值用水量2 901.91 m3,从表2中可见各地区间相差悬殊其区域分布与亩均用水量的分布空间上基本一致,总体表现出从东南到西北增大的地域分布特征。反映出万元农业产值用水量与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条件密切相关,灌溉用水量较多而降水较少的地区万元农业产值用水量较大,进一步说明了想要降低万元农业产值的用水量,必须加大区域内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
2.1.5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整个华北地区2011年,根据资料《全国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测算分析》,从中获取了华北五省的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从测算结果来看,华北区域内2011年的平均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8,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从各地区来看,津京冀灌区工程设施相对完好,渠系水量损失小,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均高于0.60;山西省地区,经过近些年的灌区配套续建和节水改造,灌溉效率提高,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也达到0.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内蒙古地区由于受灌溉条件及技术、水资源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灌溉水利用效率相对较低,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43[4],是全区域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最低的地区。
2.2 农业用水效率改革分析
近年来,从各地区667 m2平均灌溉用水量变化来看,呈现出地区间差异较大,总体的趋势。节水试点的制定、农业用水效率红线控制指标、现状结合预测、灌区农田节水技能的推广,使得667 m2平均用水量下降明显,基本接近甚至低于全国平均的水平[5]。
考虑到地区间的差异,针对各地具体情况,对相应指标做出修正,如内蒙古、山西等地对于灌溉水利用系数不高的现状可以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造力度的加大,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来解决。针对以上数据分析,提出对策如下。
第一,要建立与各省市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节水型农业结构,倡导规模化农业生产。分析万元产值用水量这一指标可以看出,在地域较广,农地规模较大较为规整的地区,由于生产条件高,资源规模利用率高,农业用水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明显。
随着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的不断推行与改进,小农经济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倡导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是未来我国区域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的规模化将有利于农业水资源的整合和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此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便于对农户进行集中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根本上保障粮食的高产稳产。
第二,推广某些地区相对落后的农业节水技术,改变传统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尤其是在华北这样水资源紧缺的地区,推行滴管、喷灌等新型节水技术。分析发现,各地区虽然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均处在较高效水平。但调查显示区域内万亩以上灌溉区域固定渠道防渗长度的所占比例为24.7%,这其中还包括干支渠防渗长度,所占比例为35.2%。由此可见,我国的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主要还是以渠道防渗为主,其次才是低压管道,对于喷、微灌的节水工程作为高效的节水技术,在我国各农区的灌溉面积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的。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由此可见,我国的灌溉水利用效率还比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6]。
第三,要严格落实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障节水理念的贯彻实施。
从分析中看出,除河北、山西水分生产率较高外,北京、天津、内蒙古单方农地水分生产率过低,然而这些区域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集中,承载着较大的区域功能,水分生产率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甚至影响粮食蔬菜供应保障。而华北农区农业生产灌溉方式以引水灌溉为主,水分利用率较低,很大程度是由农户用水观念,用水方式造成的。
从组织形式、运行模式、绩效评估等多方面来完善相关的制度变革,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农民真正参与到灌溉管理中来,让农户能够对水价的制定、水利设施的管护、剩余水权的转让拥有真实有效的话语权和决定权,让农民在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生产过程中得到真正的实惠,从实处,从根本上提升用水效率,提高区域灌溉用水效率。
3 结语
基于水资源管理现状并参照全国平均发展水平提对华北地区各省、市农业用水状况进行对比分析,认识到必须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全省农业节水工作,降低农业灌溉用水所占比重,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证粮食安全,推动区域各产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新宜,刘海军,王红瑞等.去区域气候变异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J].中国水利,2010,663(21):12-15.
[2]许新宜,王红瑞,刘海军等.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李远华,赵金河,张思菊等.水分生产率计算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水利,2001,(8):65-66.
[4]吴建民,高焕文.甘肃河西走廊水资源供需分析及耕作节水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3):36-39.
[5]冯保清.我国不同制度灌溉用水效率评价与管理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