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昭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思考

2014-11-10常履碧

南方农业·下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失地农民

常履碧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基于此,以云南昭通为例,探讨其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提出了缓解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宏观策略,这些策略对维护农民利益,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失地农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云南省昭通市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7--02

1 昭通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情况

昭通是云南省著名的农业大市和人口大市,全市辖11县区,其中有10个国家重点扶持县。2005年底,全市总人口529.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483.86万人,占总人口的91.3%,农村劳动力259.7万人,富余劳动力达161.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2.2%。近年来,昭通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合理开发利用农村人力资源作为人力资本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坚持培育新型农民的任务不放松,坚持推进百万劳务输出工程的工作力度不减弱;采取把打造第一资源型经济与发展农村生产力相结合,把开发劳务市场与规模有序转移农村劳动力相结合,把做好各种维权服务与稳定就业增加收入相结合,把回引创业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2009年昭通全市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12.09万人,实现务工工资收入80.3亿元,务工纯收入43.21亿元,农民人均务工纯收入857.4元,48万返乡农民工全部实现了再就业。昭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城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昭通农村劳动力转业就业的多元结构。但是一切发展和变革都伴随着机遇和挑战,昭通农村劳动力转移在逐步进入体制化的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总量规模压力大、新增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是昭通面临的就业形势。在这样的形势下,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势在必行。

2 影响昭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原因

2.1 农村劳动力增长与就业率的增长不同步

一方面,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降低了就业率的增长。随着昭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从过去的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使得不仅不吸收新增劳动力,还导致原有劳动力失业和下岗。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就业率的增长。另一方面,昭通农村劳动力资源增长较快。昭通是人口大市,人口基数大,使得每年达到劳动力的绝对人口数不断增加。虽然每年的经济发展和增长都吸收了一部分劳动力,但仍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积累。一是不断增加的劳动力人口数量,二是相对增长缓慢的劳动力就业岗位。二者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增长中科技含量的不断增加而日趋紧张。

2.2 失地农民增加较快带来新的就业压力

昭通不仅是人口大市还是农业大市,在业人口以农业为主,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在全市就业人口中,农林牧渔业占84.78%。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需求越来越大,大量的农业用地必然转变为城市用地。昭通在向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不断增加,虽然对失地农民的安置采取了异地迁移和经济补偿,但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料大多农民都有就业意愿和要求,而政府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又太有限,这必然产生大量新的农村劳动力。

2.3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争能力较弱。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由就业结构的变化引起了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出现较大差异,缺乏技能的劳动力供大于求;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失业人口数量的增加,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愈加激烈,过高的城市失业率会加大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机会的难度。

2.4 农民工权益受损,社会保障普遍缺乏

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依然严峻,表现突出的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条件恶劣,环境卫生差,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即使签了合同,不按合同约定为农民工参保的情况依然存在。使得农民工的权益维护陷入瓶颈很难得到应有的保障。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民工实现稳定就业需求的满足。再加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薄弱,不少企业不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企业只知道使用劳动力。有些农民工法律意识不高,“五险一金”对他们而言只是虚词,不知道这与自身有何关系。

3 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职能缓解昭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3.1 坚持经济增长带动就业有效增长

昭通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阶段。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单纯依靠经济增长是不行的。政府应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或行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把增加就业情况纳入考核指标,并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来改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

3.2 加大劳务输出力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近年来,昭通经济发展较快,农民生活有所改善,农村情况有所改观。但要依靠自身经济发展缓解非常严峻的就业问题还是不太现实,所以政府要加大劳务输出力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此外,政府还要加强和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辅助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基本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引导性培训和宣传。

3.3 开展培训阳光工程

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须经公开招标确定或经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评审确认;收费标准须经公开招标确定或经当地财政、物价部门核定,并报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备案。加强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endprint

3.4 加快区域中心城镇建设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制定有益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系列政策和涉及农民工的户籍、购房、教育、医疗等管理制度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小城镇是实现城市化的重要路径,小城镇具有与农村联系紧密的区位优势,为此要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引导乡镇企业合理聚集,,在保护耕地和农民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加快城镇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逐步扩大产业规模,形成具有相应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并且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城市;拓宽小城镇投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企业、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发展小城镇的各项公益事业;利用小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完善的特点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创造就业机会和岗位。

3.5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就业的增长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还取决于产业结构。各产业各部门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存在很大差异。第三产业范围广、门类多、知识层次高低不等,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容纳能量大。具有投资少,吸纳劳动能力多的优势。目前,昭通的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个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

3.6 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回自己的技术回乡创业

通过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和引进外出务工人员已掌握技术的企业家和技能人员返乡就地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逐步形成“外出务工——资本积累——回乡创业”的互动机制。

3.7 政府加强社会保障的力度,维护务工人员的权益

以全面社会保障为后盾,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依法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稳定就业。政府要切实为务工人员提供维权救助、跟踪监测,使务工人员安心就业,包括加大劳动力执法监察力度,清理拖欠民工工资、积极开展法律援助、确保农民工子女入学等。

4 总结

昭通作为云南农业人口大市,需要分阶段地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转移模式的选择和设计上,既要注重非农产业的发展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拉动作用,也要注重农业内部的组织创新与技术进步的推力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让转移出来的农民真正成为现代城市的市民,并创造良好的就业岗位,使务工人员能更快富裕起来;同时,也要使留在农村的劳动力成为现代农业的专业化经营者,成为富裕的新农民。为此,还需要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对区域内制度、教育、政策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在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组织化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慧博.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问题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08,(5).

(责任编辑:刘昀)endprint

猜你喜欢

失地农民
基于推拉理论的失地农民“走出去”再就业问题研究
当前经济形势下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方向研究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大英县人社局多举措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论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对策
关于创新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模式的思考
失地农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济失范及司法回应——以司法权的适度介入为视角
失地农民创业引导:基于生计可持续目标的研究框架
东阳市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研究
就业是破解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
——评杨盛海《城市化推进中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