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终结论产生的社会原因分析

2014-11-10刘明强

艺术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社会关系

刘明强

摘 要: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人们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及掌握世界方式是不同的。艺术终结论是社会关系剧烈变化过程中,已有认识不能很好地阐述艺术与人之间的新关系而被提出的。

关键词:艺术终结论;艺术的客观性;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社会关系

艺术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审美的意义,文艺复兴之后艺术才从对宗教、政治的依赖中解放出来,形成一种有独立审美意义存在的载体。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能从遥远时代的青铜器的饕餮纹、古希腊神像上获得美的意味。在文艺复兴之前,这些审美元素都潜伏于艺术的无意识状态之中。艺术发展的过程中,自觉意识经历了从无到有。时至今日,艺术理论又遇到了新问题,1917年杜尚将小便器贴上标签放到展柜中作为艺术品供人“欣赏”,将艺术的定义放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供人们审问。让人们在讨论艺术终结论时无法回避艺术本体问题。

1 本体问题——理解何为“客观化了的快感”

关于艺术本体问题存在诸多不同观点,美国艺术史家桑塔耶那曾认为“艺术是客观化了的快感”,[1]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表现美,而美本身则是一种感情因素,是我们意志力和欣赏力的一种感动。这个论述,较好地表现了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连接人与物质世界的实在模式。美可以作为一种感情,一种对外界事物进行认识过程中主体所体验到的特殊的、不随机的感情——一种客观化的情感。

所谓客观化的情感即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情感反映,正如颜色的物理学区分仅仅是波长的不同,但经人眼睛处理后,反馈到人脑归纳出的一种观念。这种现象的产生,实则是眼睛根据眼睛的方式来重新定义世界,它将某个波段的光定义为蓝色,将某个波段的光定义为红色,人脑根据这些特殊的“命名”来间接地感知世界。这种方式并不表明大脑认识的世界就是虚幻的,眼睛只不过选择物质的某些属性来将其转化为符号,人们通过符号感知环境与世界。因此,人类的认识是带有特殊的客观性的,这种特殊的客观性不是表现在他所认识的事物是绝对的,而是表现为人类认识和定义事物具有特殊性与同一的。

人的认识是通过感官与客观世界相对应的,人的一些基本的感情因素同样也是具有客观性的。感情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环境与人互动是通过诸多的认识而进行的。人通过不断进化的经验而形成观念,当一系列的认识向人传达环境的状况时,观念自发地将主体与环境进行利害比较,从而得出判断,这判断的结果即是情感的基本因素。因此,情感是建立在客观世界、认识方式、生存经验之上的反映。这种情感上客观性的反映正如红色的果子给人带来的情感具有特殊性一样。自然界中果实成熟了一般都显现出红色,红色是人眼在自然环境中最能分辨的颜色,红色的果实一般都是熟透了的,是营养丰富的,如此一来,物质世界将信息传入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将这些信息进行转换成大脑能理解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自身的欲望、习惯联系在一起,完成自然与人属性的互动过程。

费孝通在《从欲望到需要》中指出一种高度适合生物需要的欲望存在的合理性,人们所从事的活动是以人性为基础在习惯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最优方式。因此,关于人的意识及行为的定义探索应该从人性、生存等基本点开始讨论,而不能放弃对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互动过程而片面理解。人对艺术的理解形式亦是通过客观化了的感官开始的,艺术与人的关系如同艺术作为环境的一部分形成的互动是相一致的,故讨论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的存在形式,是艺术本体所应该具有的内容。

艺术是一种人们在进行自我体验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为了达到更好的自我体验效果的行为方式。艺术不是随机的,不是随心所欲的,它有其客观意义,也有其对人类心理形成的深刻影响,它是在自我体验过程中产生的必要成分。

2 艺术终结的方式

艺术终结不是其艺术的消亡,而是艺术在人类传统的文化习惯中,担当的功能被其他文化形式所取代的结果。按黑格尔的观点,艺术可能终结于现实生活、观念。[2]即当艺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作为艺术的艺术便已经消亡,作为生活的艺术开始形成。

随着历史的进步,人们生活的社会所依存在的秩序将更加完备,处理问题的方法更加精细准确,这将导致个体的自由与感情难以同社会主体意志抗衡,从而导致人们对制度的反抗,并以推崇个性来稀释社会主体意志的形式进行。杜尚的便池展览即是以个体来抑制主体意志的表现,他以一种顺从的方式接续社会主体意志,而推导出一个反主体意志的答案。正如人们对《泉》的关注最初是从工业产品是否可以被当成艺术来欣赏而展开讨论的。《泉》反馈出来的信息是现代与传统,个体与集体之间的矛盾。

艺术终结,首先应该考虑艺术的功能作用。艺术不是随机的,不是随兴的观点。艺术是有其目的或作用的,是具有现实功能的。但是,当艺术与社会的其他文化形式同时出现时,可能存在功能重叠。艺术是人与环境互动的产物,其目的是人如何在环境中更好地体验自己,是自我体验的情感需要。所以可以说艺术是功利的,是实用的。从这个层面来说,作为感情的符号方式,艺术将一直存在。

同时艺术作为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存在,①以其特殊的角度对世界进行观察、理解、认识,从而思维世界的相关问题。这种特殊的角度是否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呢?相对理论、实践、宗教,艺术掌握世界的特殊性在哪呢?当下艺术终结论之后的“艺术”的定义是否包含着经典的艺术定义所界定的,关于掌握世界的思维功能呢?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将是回答艺术是否终结的答案。艺术终结与否的关键问题是:人和艺术之间形成的价值关系是否还保持一贯性,而不是从一种逻辑到另一个逻辑的推断。

3 艺术终结论的社会关系由来

艺术终结论的产生是人们对艺术与人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准确所致。今天的人们总想以存在主义的眼光来解释事物,以唯科学主义来机械地评估价值,从而导致人们自我价值评估模糊,自我价值定位艰难。在工业化的社会,人们过分依赖于科学、秩序,忙碌的生活让人们难以体验自己,人与环境的传统关系同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

对艺术进行批评时是有一个主体在场的过程的,把当下的艺术理论、思维方式当然地置于标尺位置的做法是错误的,一个理论能推导出另一个理论的前提是存在一种被阉割了的思维模式,结论与论点并不存在普遍的关联性,用单纯的艺术理论来批评艺术亦是如此。故对艺术理论的新建构实则是非艺术的社会结构对艺术理论的强制扭曲。也就是说,艺術理论实则是社会理论的衍生物。社会理论是会变的,甚至短时间内发生剧变,而人的本能是相对稳定的,剧烈的社会结构变化加诸相对稳定的人性之上,形成了艺术理论在社会理论与人性之间的不贴合,才发生人们体验艺术时的不确定性,在某一时刻这种不确定性由于社会关系的剧烈变化而加强,人们便无法以片断的理论理解理论之外的原因,导致人们对艺术的模糊,而宣布艺术终结。艺术终结论是社会剧变中人们对社会关系变动不同步的反映。

反观艺术终结论形成的时代,从黑格尔至今也正是社会结构大变革的时期。随着时代进一步向前发展,社会变动将逐步平稳,当新的社会关系结构将相对平衡稳定时,艺术与人性的关系将再度被思考而得以解释,艺术也将以新的关系与人相联系。与此同时,模糊的艺术批评理论与艺术理论将重新建构,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也将有足够的时间被艺术本身所理解;反过来艺术的功能、艺术的意义将在人脑中更清楚地显示出来,艺术也便获得回归。

注释:①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导言。

参考文献:

[1] 乔治·桑塔耶纳.美感[M].杨向荣,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猜你喜欢

社会关系
基于用户社会关系推送理财产品的研究
社会转型期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浅谈刑事危害结果修复论
浅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
关于信仰、道德、法律关系的探讨
传统商业银行如何拥抱互联网金融
马克思“人的现实性”的两个根本性规定
农村非正规借贷金融发展原因研究
权力范式分析
犯罪客体之存在合理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