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一起校园隐翅虫皮炎暴发的调查与控制
2014-11-10何昌华吴赐达王善青胡锡敏林明和朱德诚黄少玲
何昌华 吴赐达 王善青 胡锡敏 林明和朱德诚 黄少玲 赵 伟
(1.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海口 570203; 2 海南省万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海南万宁 571500)
隐翅虫属鞘翅目(Coleoptera)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昆虫,是一类小中型的甲虫。主要分布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南方多见(李朝品,2007)。隐翅虫皮炎,是一种由人体接触毒隐翅虫体液引起的皮肤呈急性红斑疱疹样变态反应的皮肤病(赵辨,1996;马艳霞,2009)。国内外关于隐翅虫所致的皮炎时有报道(廖云星等,2008;Toppoetal.,2013)。
2013年9月25日,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万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在21日以来,该市郊区一所重点中学每天傍晚在学生教室和寝室出现未知病媒生物侵扰的现象,相继有上百名师生出现急性皮炎暴发事件,引起了学生及家长的恐慌。接到报告后,迅速组织相关人员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指导预防控制,及时摸清了发病起因,找到了致病因素,及时采取了相应措施,控制了进一步暴发流行,平定了学校师生及家长的恐慌心理,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海南省万宁市一所重点中学所有在校生、教师及后勤工作人员。
1.2 病例确定
对全校师生进行逐一排查,近两周内凡身体皮肤出现如下症状:条索状、丘疹、灼痛或瘙痒、片状水肿性红斑、水疱、溃烂,有或无伴低烧,同时排除其他类似皮肤疾病者确诊为虫媒接触皮炎。
1.3 流行病学调查
当地疾控中心人员和校医对所有确诊为虫媒接触皮炎的师生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1.4 病媒调查
对校园教学、宿舍区及周边区域进行病媒生物昆虫采集和环境调查,同时也动员师生对发现可疑昆虫进行报告和收集;另查询记录近期气候因素。
1.5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和SPSS17.0统计软件时数据整理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学校位于海南省万宁市万城镇城北新区,距市区约11 km,是一所全日制重点中学,座北朝南,占地300余亩,东邻海南东山岭,校区周围农田和沟渠,农田稻谷处于收割期,沟渠及田埂杂草茂盛。该校为2012年新办学校,分初中部和高中部各两个年级,其中初中部23个班,宿舍185间;高中部28个班,宿舍149间;共计在校学生2 738人,全部为住校生。教职工194人。全校共有5层内行走廊综合教学楼6栋,其中1~2层主要为初中部、3~5层主要为高中部,其北面为老师及学生宿舍楼单体建筑9栋,南、北面为连体教学楼,东面及中区为食堂、学生文化活动楼区及体育馆场,所有建筑照明采用白炽日光灯,所有门窗均无纱窗及门帘设施。学生晚自习时间为19:00~21:00,病发前一周天气潮湿、闷热,气温21~32℃,相对湿度85%~90%。
2.2 临床症状
患者出现皮肤急性过敏反应炎症主要在身体的颈部、胸背部和上肢等部位,患处皮肤首先以局部出现红肿始发,继而出现点状或条索状形红斑、红疹或水泡,自觉有发痒难忍、紧绷和灼痛感,部分患者有出现水泡破损和渗出,无发热和全身中毒症状,见图1。
图1 隐翅虫侵扰后师生体表皮肤出现的红斑、红疹(a)或水泡(b)Fig.1 The allergic reactions in the victims after Paederus infested. (a) erythema rash (b) vesicle
2.3 流行病学调查
2.3.1时间分布:首例急性过敏反应性皮炎发生在9月21日傍晚 18:10,当晚陆续出现相似病例增多,在9月23日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末例病例在9月27日,见图2。
图2 校园中出现毒隐翅虫皮炎病例的时间分布Fig.2 The time distribution of Paederus fuscipes dermatitis cases in campus
2.3.2人群分布:此次暴发师生共计发病267人,罹患率9.75%(267/2 738);其初中部发病48人,罹患率3.95(48/1 216),高中部发病219人,罹患率14.39(219/1 52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74,P<0.01);其中学生发病262人,罹患率9.75%(262/2 544),教师发病5人,罹患率9.75%(5/19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1,P<0.01);男性发病171人,罹患率9.75%(171/1 354)女生发病96人,罹患率9.75%(96/1 38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0,P<0.01),另其中185人有接触和捻压虫体史。
2.3.3空间分布:受毒隐翅虫侵袭后,在校园东部和北部的教学楼共发病206例,罹患率13.69%(206/1 505);西、南、中部教学楼共发病61例,罹患率4.95%(61/1233);不同方位楼区间发病数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83,P<0.01);267例师生毒隐虫皮炎在校区不同方位教学楼分布情况见表1;267例皮炎发病身体部位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70.04,P<0.01)见表2。
表1 校区不同方位教学楼师生毒隐虫皮炎发病情况比较Tab. 1 Comparison of paederus dermatitis attack rate in different position of campus
表2 毒隐翅虫侵袭身体皮炎发病部位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paederus dermatitis invade the body parts
2.4 病媒昆虫采集与鉴定
在校园教室角落、过道及周边环境的病媒生物调查中采集到一种隐翅虫,经鉴定为褐足毒隐翅虫(李朝品,2007),鉴定依据:体长6.5~7.5 mm,头、中胸、后胸,腹末2节和尾突均黑色。鞘翅蓝黑色,有光泽,前胸、后胸连同腹部的前4节及足均黄色,颚须、唇须也为黄色。头、前胸及鞘翅均布刻点。触角丝状11节,色暗,前3节褐黄色,第3节最长。头正面近圆形,光滑具光泽鞘翅短,长方形,后端平截,长和宽比前胸稍大,背面隆起,被有黄白色毛。足3对,除黄色外,后足腿节末端及各足第5跗节均黑色。腹部呈长圆形,表面光滑,被棕黑色长毛,腹两侧近于平行,末端尖形。见图3。
图3 现场采集到的褐足毒隐翅虫特征(8×)Fig.3 Paederus fuscipes collected from the campus(8×)a.头部观;b.腹面观;c.背面观;d.侧面观。 a.Head view; b.Ventral view; c.Dorsal view; d.Lateral view.
3 讨论
隐翅虫在我国约有19个种,褐足毒隐翅虫属于鞘翅目,隐翅虫科,毒隐翅虫亚科,毒隐翅虫属,身长0.6~0.8 cm,停下时尾部上下扭动,把翅膀收回,且有趋光性,白天栖息在杂草石下,夜间出来活动,在每年4~10月出没,我国南方夏秋两季最常见,喜欢围绕日光灯等飞行(赵辨,1996; 李朝品,2007)。褐足毒隐翅虫在虫体爬到人体表面时,其并不会蜇人,没有毒腺,但在被拍击或压碎后体内有毒液(强酸性毒汁,pH 1~2)和隐翅虫素就会溢出,当接触皮肤或由拍捏毒虫的手带至别处而引发接触性皮炎,会立即腐蚀皮肤,表现为皮肤红肿和皮炎、皮疹,以眼睑等皮肤较嫩部位易受刺激,引起急性皮肤炎症(赵辨等,1988; Satheekaetal.,1997;马艳霞等,2009),根据以上特点,本次事件现场处置中对皮炎患者应用苏打(4% NaHCO3),肥皂水等弱碱液对炎症皮肤进行清洗,炉甘石洗剂对症治疗,经现场调查确认侵扰病媒昆虫种别后,对病情严重者口服小剂量波尼松和皮肤抗感染治疗(赵辨,1996;Omidetal.,2003);
海南地处我国热带地区,是隐翅虫皮炎事件的多发地区,国外同类地区隐翅虫皮炎的发病也较为常见(Omidetal.,2003),且国外的报道类似以校园等人群聚处暴发居多(杨来辉,2009;李勇等,2013; Chauhanetal.,2013),本次发生隐翅虫皮炎疫情的校园地处海南万宁市东山岭脚下,周围田地处于稻谷收割期,沟渠及田埂杂草茂盛为隐翅虫的孳生创造了环境,适合隐翅虫的孳生和栖息。教学楼和宿舍内均有较强采光照明设施,加之近期天气潮湿、闷热,处于开放状态的门窗没有纱门、纱窗等防护设施,9~10月恰处于交配期的隐翅虫对教室照明白炽灯有较强的趋集行为,造成师生在未有防制措施下无意识接触或拍打隐翅虫,从而造成本次校园隐翅虫皮炎暴发。
本次隐翅虫皮炎暴发事件提醒人们对隐翅虫的认识和自我防范的意识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类似校园这种人群较为集中的地方。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对象开展病因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从消除孳生地和增加预防设施着手防控隐翅虫;再者是气候与自然环境因素对隐翅虫活动规律影响较大,要加大对学校等人群聚集地对隐翅虫的生活习性、毒液危害等健康教育,提升人群对隐翅虫的自防和处置能力(潘琼,2011; Toppoetal.,2013),将对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