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病媒生物的监测能力
2021-01-08任家宝
任家宝
(灌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 灌云)
0 引言
当前,病媒生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出现扩张趋势。这种趋势增加了各类传染病爆发的风险[1]。为保障群众健康必须做好病媒生物防控工作。在新时期需要从实际出发,针对病媒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建立完善的病媒生物防治体系。为病媒生物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可靠的保证。
1 当前我国病媒生物防控现实情况
1.1 任务与职责不明确,重点与内容不同
到目前为止,卫生部尚未明确病媒生物控制工作的主管部门,也没有明确病媒生物控制机构的任务和职责。我国的病媒生物控制工作不能得到系统、有效的指导和规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病媒生物控制工作的发展[2]。另外,各个地区开展病媒生物防治情况因为地区、经济等不同而不同。疾控部门病媒生物防治是主要的预防内容,同时进行创卫检查与指导培训等。跟病媒生物相关的地区,由于国家对病媒生物防控的重视以及经费支持,使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成为重点项目。
1.2 病媒生物防控的重视度不够
目前,我国病媒生物控制机构的建立还不完善,尚未形成有效的工作网络。除了省疾控中心外,地、县疾控中心大多没有设置专门的科室。人员配置不足,业务素质无法保证。导致我国的病媒生物的控制工作不能适应病媒生物疾病预防的需要。要提高病媒生物防控的有效性,必须重视病媒生物防控。疾控部门采取预防为主的模式进行病媒控制。随着化学防治技术的发展和卫生杀虫剂应用的普及,公共卫生技术的应用率降低。病媒生物控制在疾病控制部门的发展中已被边缘化。
1.3 不同地区间病媒生物防控技术水平存在差异
如前文提到的现象,由于地区差异和经济发展,病媒生物控制的基础不同。这就导致了病媒生物控制工作水平存在巨大差异。从长远来看,它将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不够重视,经济发达地区更加重视的病媒生物防治的失衡局面[3]。
1.4 科研工作薄弱,技术后备力量不足
我国病媒生物控制的研究水平较低,科研力量薄弱。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只承担50多个科研项目,大多数是省市级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只有5个。我国的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和水平已不能满足病媒生物疾病防治的需要。同时,缺乏一些必要的技术储备。新的病媒传播疾病的发生和病媒传播疾病的有效控制不能得到有效应对[4]。
1.5 相关标准缺乏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病媒生物控制和管理措施,也没有明确卫生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社会对病媒生物控制的法律责任。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没有走上法治化管理的轨道。我国的病媒生物控制标准和规范尚处于空白状态,没有一套科学合理、完整的标准体系。因此,我国的病媒生物控制工作不能按照规范的方式进行,严重影响了我国病媒生物控制的有效性。
1.6 社会和群众对病媒生物控制的需求日益增长
病媒生物除了传播疾病外,也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病媒生物的活动给人们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大大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质量。一个城市是否美丽、安全、健康往往通过病媒生物的密度和危害这一指标进行衡量。尤其是在重要的政治、经济、体育等卫生保障工作中,有效的病媒生物控制措施已成为影响活动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2 目前的病媒生物控制对策
目前,要做好病媒生物控制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强病媒生物控制技术的分析研究。并针对病媒生物控制工作实际开展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作者根据实践经验和理解,总结出以下对策。
2.1 加强病媒生物监测
要做好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对病媒生物密度采取科学有效的监测,对原始病媒生物密度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科学分析,通过分析掌握病媒生物的季节性增长趋势和种群分布情况。根据增长趋势,给突发事件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在日常工作中制定病媒控制策略。同时,为以后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传播感染提供技术支持。加强传播媒介的监测,病媒生物监测能够监测宿主与传染源,但是病媒生物传染病不仅有宿主的原因,其传播渠道也有很多,所以我们要监视传播媒介;环境滋生的监测,要积极做好滋生地的调查分析工作,了解病媒生物的主要生存环境,这样可以在病媒生物事件发生后及时明确范围,为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保障;从传染病方面做好病原体监测分析工作,监测结果显示有12种传染病跟病媒生物相关。很多情况下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疾病的发生跟病人状态、生物体以及宿主之间关系密切。在评估疾病风险时,需要进行病原学监测。在病媒生物控制中,化学防治是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将采取化学防治措施进行控制。近年来,有不当甚至滥用卫生杀虫剂的情况,造成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病媒生物耐药性的提高。因此,应高度重视病媒生物的耐药性,积极做好耐药性监测和评价工作。
2.2 做好病媒生物的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
监测方法的研究和分析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各个地区进行密度监测时,应该根据基本的监测标准自行选择有效的方法进行。另外,由于监测设备缺乏统一的标准,所以监测的质量和有效性受到制约。因此,在新时期有必要不断探索和分析,从根本上保证监测工作的代表性。做好病媒生物的风险评价工作,对监测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提高评价报告的整体质量,更好的指导病媒生物控制工作的开展,必须保证评估报告的完善性。
3 制定控制病媒生物的策略
现场控制和技术指导是病媒生物控制工作的两个方面。由于病媒生物控制工作需要结合病媒生物入侵实际情况进行。所以现场处理能力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不同环境下的病媒生物控制模型,积极研究新技术、新方法。为基层单位建立有效的病媒生物控制系统提供技术示范和指导。病媒生物控制系统的建设需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基本原则。病媒生物控制效果需要落实过程评价、中期评价制度。在评价过程中,需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控效果评价是提升防治工作有效性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新的防治理念与技术不断出现。为了满足环境的变化,病媒生物防控需要与时俱进,积极引入新的理念与方法。借鉴国外病媒生物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弥补了现有控制系统的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传播的速度日新月异。在防治工作中,要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建立健全信息数据库处理系统,建立专家技术支持系统,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保障。
4 病媒生物相关疾病预防处置
积极做好规范化的疾病防治工作,可以降低疾病传播的发病率,避免流行和爆发。卫生部门应当按照相应的标准,对疾病的规范化治疗作出详细规定。同时制定完善的处置措施,应对疾病发生后的反应。从性质上分析病媒生物控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在日常工作中采取多种形式,制定风险预防控制措施。加强群众宣传,提高群众防治意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为了做好相关疾病的预测工作,保护人民的健康,应积极开展病媒生物防治工作[5]。在控制过程中,要从疾病预防的角度出发加强相关疾病的预测,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并没有出现病媒生物传染病的流行或爆发情况。这种局面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的防控意识。导致防控系统出现人员流动性大,技术水平不平衡现象。因此,有必要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加强防控知识和技术培训,通过提高防控队伍人员的技术水平来提高病媒生物控制的有效性。
5 做好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在当前的病媒生物控制工作中,积极开展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了解本地区有偿病媒预防和控制服务机构的实际情况,并依法进行管理。必要时设立卫生监督执法部门,对媒介生物防治机构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商场、宾馆、酒店等公共场所是卫生检查和执法的主要对象[6]。这些场所卫生监督检查内容包括卫生制度,灭蚊、灭蝇设备和灭蟑、灭鼠设备等方面。病媒生物控制机构监督检查内容包括机构营业执照和证书是否齐全、是否有完整的病媒控制程序、是否有培训、是否按照国家有关条例使用药品、设备以及设备配置是否充分。在全面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卫生监督意见,同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以保证我国病媒生物防治工作的总体水平和效果。
6 结语
病媒生物防治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减少大规模疫情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的病媒生物控制中,我们需要遵循基本原则,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研究。加强防控措施的完善,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制定有效的法规和管理制度,做好各方面的监督工作。实现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形成协作机制,为病媒生物控制提供良好的环境,实现病媒控制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