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设计
2014-11-10顾金毅
顾金毅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文本特点和学生的知识背景,选择、设计合适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选择与设计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变动性与稳定性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选择与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模式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反映了特定的教学理论逻辑轮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文本特点和学生的知识背景,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这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对教学模式的探讨、选择与设计,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需要引起教师关注的课题。
一、更新理念,摒弃落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设计受到教学观念、教学目标的影响和制约。课改实施以来,教学模式的创新和设计问题,引起了语文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重视。但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据笔者观察调查,对于课堂教学模式选择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僵化的教学模式导致阅读教学的程式化,使课堂教学失去了灵性与活力。长期以来,“讲读式”“导读式”一直主导着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讲读式”的基本套路是: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正音释词—概括内容——划分段落并逐段分析——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这是一种陈旧、僵化的教学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已受到语文界有识之士的非议而逐渐被淘汰,而另一种固定不变的套路又随之而来:整体感知——局部探究——拓展联系。其中,“局部探究”是就文章语言、作者情感等作蜻蜓点水式的分析;“拓展联系”就是走马观花式地读另一篇文章或者联系生活谈些体会,补充一些习题。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板块一度成了现在课堂阅读教学的固定模式。虽然在局部有所更新,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仍不能激发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因此,教师要更新理念,摒弃落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二、转变思想,拒绝“跟风”现象的出现
语文课改实施以来,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许多教师对“新”的模式盲目跟风、“趋之若骛”,既不认真思考这些新模式所包含的教学理念,也不用心领会这些模式的操作要领、适用对象,盲目“引进”自己的课堂,使自己的教学成为“四不像”。例如,小组讨论成为当前最为“时尚”,在一些老师的心中动辄就“小组讨论”,在教者看来小组讨论就是“合作学习”,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地,实质上学生并没有沉潜于语言文字之中,在文本中“走个来回”。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见“讨论”的形式,而没有“合作”的实效。课堂教学中,跟风现象必须引起教师的重视。例如,“表演式”教学,就是让学生表演课文中的角色,语文教学成了“戏剧小品表演”;“问题”教学,就是让学生提出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不管价值如何,逐一讨论解决;“辩论式”教学,不论课文特点及教学目标,随便想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分正方反方“辩论”解决。所以,教师要转变思想,拒绝“跟风”现象的出现。
三、处理好三个关系,正确选择与设计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处理好变动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阅读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序地开展,它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群体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学生需求,向他们提供学习语文所需要的方法和途径,引导他们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分析、理解、接受,沿着既定的教学目标一步一步前行。阅读教学模式的“变动性”,一是指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应当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二是指选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也应当有适当的变化,不能采用一成不变的套路。阅读过程的心理特点和步骤是有一定规律的,各种不同文体的阅读材料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有其本身的内在规律,因此,阅读教学过程就会呈现出一种有规律、相对稳定的活动程序——它必须依据既定的教学目标,遵循学生的阅读认知规律和文章的写作规律。阅读教学这种“稳定性”的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无论选择怎样不同的教学模式,无论在教学模式的操作中作怎样的变式处理,都必须遵循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引导学生按照阅读规律自己去阅读作品,有效地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二)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涌现出许多风格多样的教学模式。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模式有很多,如“导读式”教学模式、“自学式”教学模式、“研究式”教学模式、“读、议、讲、练”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教学模式充满着生命力,因为它们是在传统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对传统的创新。如“研究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借助核心问题的研讨,使学生真正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掌握作者所说明事物的特点,提高阅读分析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引领下,通过自己对作品语言的研读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是传统的元素;这种教学模式又要求教师把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研究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这是现代的元素。可见,使用教学模式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三)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
教学模式的科学、合理与有效,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能够落实和彰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但一些传统的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于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有些模式又过于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些现象都是要避免的。在课堂教学中无论采用、设计哪种模式,无论作怎样的变化,都要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这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教师在采用“问题教学”模式教学课文时,可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引导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必然会产生疑问,提出许多问题,但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有探讨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确立主问题,以保证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高效。
综上所述,主张教学模式的创新绝不是彻底抛弃传统的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模式去另辟蹊径,去追求“时尚”,而要用新课程理念审视它们,给它们注入新的活力,使它们更加适合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