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引入校本教材的思考
2014-11-10曾小倩
曾小倩
【摘要】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依靠的是文字以及由文字构成的文化经典作品。文化经典对于学生的成长、认知、面对世界及人生的态度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当今的在校学生来说,如何走进唯美经典,继承并发扬文化经典,是教育部门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国家教材内容承载量多元却疏于深入的同时,将文化经典引入校本教材不失为学生学习经典的良策。
【关键词】语文;校本教材;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在国家教材内容承载量多元却疏于深入的同时,校本教材应列入一些被“浅尝辄止”过的、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所在的经典作品,以满足青年学生的“胃口”,以及更好地呈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观。
一、“经典”的内涵
“经典”一词,顾名思义是指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是经过历史淘洗、沉淀最终流传至今的最有价值的书。[1]
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熠熠生辉,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以方块字的形式将历史文明保存完整的文明古国。黄河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他们辛勤劳作、刻苦奋斗,留下了儒、法、道等智慧结晶,这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内核,也是我国民族性的重要特征。这些智慧结晶能够承载我国文化的有历史遗迹、书籍文摘、民间艺术以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典”作为其中之一,为后世了解祖辈文化,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其中包括以儒、法、道为主要思想观点在内的如《论语》《中庸》《孟子》《大学》《老子》《庄子》《墨子》等,也包括记载历史的如《春秋》《左传》《汉书》《史记》等,以及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书籍如《黄帝内经》《易经》《天工开物》《本草纲目》《西厢记》、四大名著、三言二拍等。当然,“经典”也不仅仅局限于我国,在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有许多不朽名作值得拜读。文化越是多元融合,越能体现出其世界意义。
二、文化经典引入校本教材的意义
将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引入课堂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当下掀起的“国学热”也不是空穴来风。在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科技不断发展和进步、物资不断丰富。人们努力奔跑、追赶之余却发现了前所未有的失落、空虚和无助,有的甚至停下脚步、迷失了方向。于是人们开始反思,才发现,原来这些空虚在祖宗那里都能够找到答案,最主要的就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匮乏、信仰的缺失。[2]由此,文化经典对于大众,尤其是学生的成长、认知、面对世界及人生的态度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生通过诵读经典作品,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文学素养、端正谈吐;学生通过品析经典内涵,可以修正身心、端正心智;学生通过比照大家思想,可以感悟为人之道、领略处事智慧。不仅如此,经典的价值在对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未来都有深入骨髓的影响,可谓格物致知、意诚心正、身修家齐而后天下平。
三、文化经典引入校本教材的具体策略
(一)甄选经典文学作品
中小学校本教材根据学生学龄和心理的不同,分层次由浅入深地收录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3]例如小学可收录一些字形简单的、读起来朗朗上口、利于背诵的作品,初高中则收录那些思想内涵较为深刻的、读过后能够有所启发的作品。与此同时,作为经典选读的校本教材,要跟国家教材形成良性的承接和补充。例如,高中学习了《孟子》中的一篇,那么相应的校本教材为学生们涉猎的就应当是《孟子》中的一些其他经典作品,包括对《孟子》的出处、写作背景、人物事迹等的介绍和分析。[4]在甄选过后按国家教材的进度以及校本教材的课时量,同时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对每一部经典有所取舍、分层级地进行扩展和延伸。
(二)剖析传统思想精髓
校本教材在经历了甄选作品的环节后,其最重要的环节随之到来,那就是要剖析传统思想的精髓。文不读则不通,文不思则不透。要做到对经典理解的通透,就要反复诵读、思考、品味。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经历的不断丰富,不同时期对于经典的领悟涵义和深度有所不同。
(三)中外经典对照欣赏
在领略了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之余,我们也将为学生们上几道异域风情的“菜肴”,吃惯了大饼油条,再尝尝汉堡火腿是什么味道。看看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能否从中找出一些相近的地方。从中国文学经典到外国文学经典,再从文学经典到人生百态,看看不同国度、不同民族在特定地理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脉络,我们之间的精神内涵、追求和信仰有哪些不同。校本教材增设外国经典文学作品选读本,可按照不同时期的作品,从古至今进行排序;也可按照不同作家风格进行归类,对照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进行排序。在我国传统文化经典校本教材的每个篇目后,添加同时期外国著名作家、作品,以及相关风格作品的索引,学生可以按照索引所示选读本和页码自行查找,并可在读本末页表达读后感触和观点。
(四)文学体裁专项研究
校本教材不一定必须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编写,用不同文学体裁来进行划分,一种文学体裁视为一个模块,不同模块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因为每一个模块会是下一个模块内容发生发展的起因,或者是上一个模块内容变化的结果。每个模块内部,融合了不同时期的同一种文学体裁,既能看出这种文学体裁的发展轨迹,又能看到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该文学体裁的追求的变化。校本教材以这种体裁专项研究的形式呈献给学生,既规整系统,又能够方便学生提取任意信息。为以后深入研究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也打开了便利之门。诸如诗歌这一文学体裁,从来不属于哪一个朝代,也从来不单纯属于古代,它既是古代的又是现代的,同时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共有的。
参考文献
[1] 樊华强.经典性抑或时代性:语文教材选文标准辨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3(8).
[2] 张辛.时代需要国学,民族需要国学[J]语文建设,2014(1).
[3] 王海霞.试论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国学经典[J].当代教育科学,2010(14).
[4]叶黎明.语文教科书中传统经典的文化重构[J].语文建设,2012(7).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