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长送幼儿参加兴趣班的心理分析与建议

2014-11-10刘玥彤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建议幼儿

刘玥彤

摘要:2012年9月,国家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提出,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基于此,了解分析家长送幼儿参加兴趣班的心理状态,并深入分析其背后原因,进而为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提出教育建议。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兴趣班;家长心理;原因;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10-0080-03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家长们似乎更加重视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教育,因此各种兴趣班应运而生,迎合了广大家长的需求。兴趣班的有利因素毋庸置疑,但其不利因素也确实存在。2012年,国家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指南》中明确指出:“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1]2在兴趣班的大潮流之下,家长们保持良好、正确的心理状态和选择倾向尤为重要。为了解广大兴趣班的消费群体——家长的心理状态,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主要原因,以期防止其中不利因素对幼儿的伤害,进而为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提出教育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选择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黑龙江省某市随机选择了不同类型(包括:跆拳道班、钢琴班、口才班、舞蹈班、绘画班、书法班、围棋班、读经班、珠心算班和英语班等)、不同规模(依据办班历史、师资力量、占地规模和收费标准等)兴趣班10个。在确定年龄段为3—6岁的基础上,随机选择了40名幼儿的家长参与此次调查,结果显示选中的被研究者中,5%是幼儿的奶奶,15%是幼儿的爸爸,80%是幼儿的妈妈。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访谈的目的是了解事件的完整性,更全面地收集到第一手资料。访谈进行的时间是2013年1月11日至2013年2月21日,访谈地点是在每个兴趣班的家长等候区内。访谈内容如下:幼儿年龄(周岁)、幼儿参加兴趣班数、兴趣班是谁来选择的、报兴趣班的原因,以及对幼儿参加兴趣班之后的表现是否满意等等。在取得每所兴趣班主办方的同意后,在确定了研究对象并征得其同意后,与每位家长商榷具体时间与地点。记录方式采取现场录音与笔录两种,以最大程度地保证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资料整理

第一步是为防止整理时遗忘,整理资料都在访谈当天结束,一天一总结,将录音标记(20××年×月×日××兴趣班)后重新听录音,记下当时与研究对象的所有问答和与当时访谈的笔记作对照,整体写出全部访谈内容。第二步制表格。当访谈完所有研究对象后,将相同的问题放在一个表格下进行横向比较。第三步分析研究结果。将表格内容进行分析整理、统计形成一定的体系。第四步查阅文献。将已阅文献与调查内容建立联系,积极寻找契合点和创新点。访谈之前没有预设答案,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感受和暗示,进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三、结果与讨论

(一)家长给幼儿报名参加兴趣班的数量及分析

表1家长给幼儿报名参加兴趣班数量的比较(%)

参加兴趣班数量12—3个3个以上参加兴趣班数量百分比35%45%20%表1显示,35%的幼儿参加一个兴趣班,45%的幼儿参加2—3个兴趣班,20%的幼儿参加3个以上的兴趣班。

(二)家长为幼儿选择兴趣班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1.受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影响

在访谈中发现,38%的家长认为报兴趣班是一种趋势,家长A说:“看着别人家的小孩报,咱就不能不报,要不咱孩子该落下了。”家长B说:“这种形式根深蒂固,所有的家长都这样想:只要我有条件,我有时间,而且孩子基本乐意,都会送孩子来学几样。”家长C说:“现在看小学竞争多激烈啊,大家都报班,只能让孩子去适应,我没有办法不迎合。”在研究中发现,家长在给幼儿选择兴趣班时,确实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随大流的状况。但是又不能全盘否定家长的这种心态,如果每个兴趣班都能够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和先进正确的教育理念,能够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那么家长的从众心理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积极助推器。

另外,在结果中还发现有13.9%的幼儿也存在从众心理,他们看熟悉的小朋友报了兴趣班后也想参加。但家长为其报名后,三分钟热度,去了几次后就再也不去了。家长D说:“我家孩子看邻居家孩子学画画也张罗来学,结果学了不到一个月,咋劝都不来了,真整不明白他。”建议家长平时对幼儿的好奇心进行保护和尊重,要多观察孩子,帮助幼儿在生活中捕捉兴趣点,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更加要求家长经常联系幼儿所在幼儿园的主班老师,多观察、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在充分尊重理解幼儿的基础上,给予正确科学的引导。

2.受家长的多种期望影响

在调查中发现,不同类型兴趣班下,家长的期望也不一样。比如在外语班里,72%的家长认为学外语是为将来做准备:家长B说:“以后上学还得用,学这个是个慢功夫,孩子太淘气了,希望他能在这稳当稳当个性。”家长E表示:“现在正是学外语的好时候,有精力,有条件,对未来有好处。让他在这坐住板凳,我听说多动会学习不好的,所以就把他送来了。”在钢琴班里,33%的家长是想通过参加这项兴趣班来培养幼儿某种良好的个性品质:家长F说:“学这个是为了让孩子学会坚持,我们每周同一时间都会来,无论什么样的天气,就是想教育孩子,做什么都不能放弃。”在舞蹈班里,65%的家长受孩子性别的影响,期望自己家的小女孩能够提升气质。还有的家长期望孩子通过参加兴趣班可以多参加表演,家长H说:“他们班的小姑娘都参加了,孩子们在一起还能排个节目什么的,要不在家里,咱也排不了这样的节目啊,孩子在这里还能经常演出,挺好的。”通过比较发现,报外语班、珠心算班、书法班的家长更加重视为孩子未来上学打基础;报跆拳道班、舞蹈班的家长以锻炼身体为基本心理导向。调查表明,部分家长为幼儿选择不同类型的兴趣班,也能够体现出他们对幼儿的不同期望,建议家长确立合理的期望值。蒙台梭利说:“人类获得救赎的希望全赖于人类的正常发展。所幸正常的发展并非系于我们意图教给孩子的,而是依照孩子本身的发展。”[2]

3.受补偿因素影响

在调查中发现,家长对幼儿的补偿心理也影响着对兴趣班的选择,在外语班接受访谈的一位家长说:“我们两口子都是学俄语的,也不能给孩子学习英语的环境,趁着现在孩子小,得抓紧送英语班学点。”这体现出报班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中学不到的知识,但是在家庭教育中,不仅仅只是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更多的是家长应该给予幼儿更多的陪伴与关爱,注重幼儿完整人格的培养。在绘画班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一位家长说:“给孩子报这个班是因为我小的时候就喜欢却没学过,希望孩子能学会。”为弥补自己童年缺失而为幼儿报班的家长人数仅占总人数的5%,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仍建议这部分家长们在选择兴趣班时,应该多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切莫将自己的喜好变为为幼儿选择的尺子,这样可能会产生诸多隐患,例如幼儿自身参与不感兴趣的活动,参与积极性就降低了,这样可能会白白浪费掉许多童年的美好时光。在不断的访谈过程中发现,有的家长为幼儿报兴趣班是由于幼儿是独生子女,平日的生活里缺少小伙伴,家长希望能够通过参加兴趣班弥补这一缺失。家长们除了可以在兴趣班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外,还可以利用串门(走亲戚),让其他小朋友到家里做客等群体性方式,来满足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需要等。

4.受其他因素影响

除了以上三种因素外,还存在许多因素共同影响家长为幼儿选择兴趣班,比如:有的家长对幼儿园的教学质量不满意;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园教的少;有的家长担心孩子独自在家里不安全;还有的家长是为了避免孩子在家不定时地没有节制地玩电脑、看电视、玩电子游戏;还有一位父亲认为“珠心算价格便宜,而他(指孩子)倒是喜欢画画,但美术班太贵了,所以就报了这个班”。在此建议家长要理性地对待教育投资,不要以家长的意愿作为培养子女的主要动力,要权衡“兴趣班的内容是否真正符合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兴趣班的学习是否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3]。

(三)家长对幼儿参与兴趣班之后的表现满意程度

据统计,在被访问的40名家长中,表示十分满意的占52.5%,表示较满意的占40%,表示不太满意的占5%,表示很不满意的占2.5%。结果表明,幼儿参加兴趣班后的表现是令大部分家长满意的。在与家长进行访谈中发现,还有少数家长对幼儿参加兴趣班后的表现不太满意,家长A说:“感觉现在所有的孩子都会许多的技能,而我家孩子只学了跆拳道、书法和珠心算,跟别的孩子相比都太普通了。”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都是不同的,要尊重幼儿的发展速度,给他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等待他慢慢地成长。家长D认为,“兴趣班是一种趋势,孩子应该去适应这个趋势,我们没办法不迎合,这个趋势致使大人之间时时刻刻都在比较,大家都不想比别人差。”虽然家长们把报兴趣班的原因归因到社会风气上,但不得不承认家长之间存在比较的心理,为兴趣班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幼儿和幼儿之间是存在着个体差异的,所以家长要注意不能盲目地将孩子进行比较。《指南》中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1]2

四、思考与建议

(一)家长应该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以指导兴趣班的选择

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所以在选择兴趣班时,难易程度要适中。《指南》中强调:“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1]2“从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来说,学前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4]要充分尊重并保护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把握幼儿在某领域学习的敏感期和最佳期进行科学的培养。家长和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发现幼儿的兴趣需要,捕捉每一个幼儿的学习最佳期,进行科学的引导。要尊重幼儿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和各自的发展速度,不能盲目比较和跟风。应在理解个体差异的基础之上,促进幼儿从原有的水平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二)除了兴趣班的教育外,要更重视家庭教育,注重生活中的教育

家庭教育为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有意无意地对家长的行为进行模仿和吸收。要“顺应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特点来进行教育,反对成人按自己的意志强迫儿童接受教育”[5],多鼓励、支持幼儿自主做出选择,在家里多与幼儿进行沟通,了解幼儿的兴趣,鼓励幼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三)在兴趣班的选择上尊重幼儿的选择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仅有6.5%的幼儿是自主选择的兴趣班。在对家长们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帮幼儿选择兴趣班的原因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觉得孩子还小,没有分辨好坏的能力。其实,应该多给予儿童一些选择的机会,这样能促进幼儿的自主性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在调查中,大部分家长都表示在未来选择兴趣班时,基本可以根据幼儿的喜好来进行选择。立足于儿童的需要,让幼儿的兴趣贯穿于学习的各个方面,这样就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好奇心、探索欲,是人类学习的最早动力。源于内部需要的学习动机具有更多坚持性和抗干扰性,能引起学习者更高水平的知识学习,能预期学习者更好的学业表现和心理健康水平。”[6]所以应该帮助幼儿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由被动到主动,将外在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兴趣需要,从而主动地探索,自主自愿地学习。

(四)家园合作,在细节中观察发掘幼儿的兴趣需要

幼儿园要积极宣传科学的育儿观,应积极与家庭建立持久的联系,正确指导和引导家长科学育儿。在调查中发现,有2.78%的家长认为报兴趣班的原因是因为幼儿园教的不好导致的,建议家长也应长久地、及时地与幼儿园进行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要注重幼儿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与情感体验,给幼儿提供发展的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在体验中充分地感受童年的乐趣和愉悦。

(五)家长要在选择兴趣班之前进行全面的考察

社会上的兴趣班良莠不齐,有的兴趣班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以营利为目的大肆宣传。这样的兴趣班无论是从师资力量、课程安排,还是外在设施上都存在隐患,建议广大家长擦亮眼睛,理性选择兴趣班。相关政府部门要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科学地制定相应的规范政策,要加强管理,严格规范,将兴趣班引上科学、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

[2]Maria Montessori.教育与和平[M].庄建宜,译.台北:及幼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

[3]虞永平.兴趣班究竟为了谁的“兴趣”[EB/OL].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北京:中国教育报,2013-01-28.

[4]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00.

[5]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80.

[6]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建议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