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汉王朝对闽越外交政策的演变
2014-11-10廖松添
廖松添
[摘 要]分析西汉王朝对闽越的外交政策演变,由汉初的册封、安抚等怀柔政策到汉武帝时期的武力削平,并指出演变的核心原因在于西汉国力的日渐增强,中央王朝的势力范围逐步辐射到更外围的地区。
[关键词]西汉王朝;闽越;外交政策;演变
秦统一中国,闽越王无诸被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秦末农民起义时无诸积极参与反秦斗争,后又辅助刘邦灭项羽。高祖五年,因功被封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至汉武帝元封元年,余善反,天子遣四路大军前来征伐,结果是余善被杀,闽越被灭国迁众,历经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和武帝,共九十二年。
闽越王虽是汉庭的封王,然而却屡有不臣之心,史称“数举兵侵凌百越,并兼邻国,以为暴强,阴计奇策,入燔寻阳楼船,欲招会稽之地,以践勾践之迹。”(1)汉武帝以前的掌权者,实际并不想让闽越政权继续存在,但又不得不从全局出发,被迫承认其政权的存在。而闽越碍于自身的实力不敢公然与汉庭对抗,只是不断地侵凌邻国,不断的挑衅汉庭的忍耐力。西汉王朝的掌权者根据实际情况,从全国的角度出发,对闽越的外交政策由汉初的册封、安抚到武帝时期武力削平的演变。
一、汉初对闽越采取册封、安抚政策的原因
(一)内忧:(1)《食货志》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2)如此残破的经济背景下,汉初面临着艰巨的复兴任务。
(2)诸侯王拥兵据地,威胁着汉初政权。史称:天子自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巴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京师内史凡十五郡,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3)诸侯王行政独立,拥有重兵且领地很大,对中央构成巨大的威胁。故而汉初需解决诸侯王尾大不掉的问题。
(二)外患:匈奴在冒顿单于的率领下,“大破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冄阝(“冄阝”为一个字,左右结构)、肤施,遂侵燕、代。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於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馀万。”(4)高祖自平城之围后,碍于自身实力及国内环境,采取和亲的政策,后孝惠至孝景,也都延续这一政策。
故而汉初当务之急是解决以上三个关乎存亡的问题,对闽越采取怀柔安抚的政策,仅维持一个大原则,即东越地为汉朝国土,其诸王为汉朝的封君。如“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5)
二汉武帝时期实行武力削平政策的原因
(一)国内环境:(1)经过几代人的修养生息,“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者摈而不得会聚。(6)国内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恢复与发展,有足够的财力支撑武帝实行大一统的大业。
经过文帝、景帝、武帝的努力,汉初强势的诸侯王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武帝推行推恩令政策,使得“大国不过十余城”,另外更设左官律,附益法,令“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诸侯王问题的解决,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汉武帝能够腾出手来对帝国更外围的民族如朝鲜、西南夷、南越和闽越施加影响,甚至军事征服,《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正是记载这些历史事件。
(二)外部环境:自元朔二年至元狩四年,经卫青霍去病的三次重大打击,基本解除了匈奴在北边的军事威胁。
汉武帝时期,承文景之治,综合国力得到极大的恢复和提升。至武帝时延续并发展文景时期的政策,基本解决了诸侯王、匈奴等问题,使得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并通过一系列经济改革,将财政大权也收于中央,军事实力也空前的强势。所以较诸侯王更外围的闽越,被汉庭军事征服,则在所难免了。
注释:
(1)点校本《汉书》[O].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第2417页.
(2)同上书《食货志上》第1034页.
(3)同上书《诸侯王表第二》第335至336页.
(4)点校本《史记》[O].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匈奴列传》第2514页.
(5)同上书《东越列传》第2589页.
(6)点校本《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食货志上》第1040页至10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