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的调查及分析
2014-11-09雷娜杨坤
雷娜,杨坤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河北 石家庄050035)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我国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和壮大.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及在校生规模都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1].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就业期望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对工作的工资、福利、职业声望、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工作特征预先设定的最低标准[2].就业期望直接影响着就业行为.科学合理的就业期望,有利于毕业生掌握就业竞争的主动权,顺利实现就业目标.课题组对河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期望进行调查,分别从就业观念、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就业薪金、基层就业意愿等方面调查分析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为高职毕业生合理调整就业期望,端正就业态度,提高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提供有益启示.
1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调查研究的样本数据来自“河北省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的调研数据.2013年7月,课题组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河北省多个地区10所高职院校的2013届高职毕业生进行了就业状况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508份.在508份样本中,男生212人,占总人数的41.73%,女生296人,占总人数的58.27%.涉及财务会计、市场营销、投资与理财、食品工程、电脑艺术设计、工程监理、工程造价、数控技术等20多个专业.家庭所在地为河北省内学生489人,外省学生19人.毕业生中来自农村的有380人,占74.80%,来自城市的有128人,占25.20%.在问卷调查的同时,课题组对多位毕业生进行了深入访谈,获取了第一手资料.调查样本分布于河北省高职院校较为集中的石家庄、保定、唐山、廊坊、邯郸等5个地市,涉及到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河北省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针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调查中,67.52%的毕业生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这表明,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已经得到大多数毕业生的认可,毕业生就业观念正趋向成熟.但是,仍有20.47%的毕业生抱有“一步到位找到理想的工作”的就业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就业形势在不断发生变化,人才流动和再就业成为普遍现象.“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就业观,已不能适应社会现实需要,更不利于个人发展,是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有6.69%的毕业生选择了专接本或继续深造,说明一些毕业生已经意识到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找到理想的工作必须有深厚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专业素质.此外,还有5.31%的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这说明在目前严峻的就业环境下,自主创业也成为部分毕业生的一种选择,如图1所示.
图1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统计结果Fig.1 Statistical result of graduates'employment concept
2.2 毕业生期望的就业地区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地区依次为省会城市石家庄(30.91%)、京津地区(22.83%)及自己家乡(21.26%).希望留在河北省内就业的毕业生比重较大,这与河北省高职院校省内生源较多有直接关系.其中,愿意到省会石家庄及京津地区就业的毕业生较多,这是因为大中城市经济较为发达,能给毕业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对毕业生有较大吸引力.但是,发达地区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在家乡就业则较为安稳.因此,愿意在家乡就业的毕业生比重也较高.同时,也说明了当前高职毕业生抗压能力和独立意识较差,缺乏吃苦和奋斗精神.目前,很多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或者兄弟姐妹不多,家长大都希望子女留在自己身边,这对毕业生择业也产生一定影响.
2.3 毕业生期望的工作单位性质
在对高职毕业生期望工作单位性质的调查中,所占比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国有企业(34.06%)、事业单位(29.53%)、外资或合资企业(12.99%),如图2所示.首选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高职毕业生超过了六成,这与中国一直以来的“铁饭碗”思想是分不开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福利待遇较好,工作岗位较为稳定,受到大多数毕业生的青睐.但是,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就业岗位已日益饱和,就业竞争异常激烈[3].外资或合资企业灵活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更为丰厚的劳动报酬,对高职毕业生有较大吸引力.而人才相对缺乏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仍然不为绝大多数毕业生看好.这主要是因为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在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方面与国企及事业单位差距较大,一些私企不为毕业生提供相应社会保障,甚至不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超时加班,克扣“四金”等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不少私企实行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制度混乱,缺乏人才培训规划,外聘人员难有用武之地.可见,在劳动力市场存在收入差距、福利保障差异、职业发展差异的现实状况下,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是理性的[4].选择党政机关的高职毕业生比例不高,只占7.68%,这可能是因为近年来公务员考试对学历要求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适合高职毕业生报考的职位越来越少,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使很多高职毕业生望而却步.
图2 毕业生期望的工作单位性质统计结果Fig.2 Statistical result of expected unit character of graduates
2.4 毕业生期望的工作薪酬
经济收入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也是众多影响因素中惟一可以量化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期望月薪在2 000元以下的毕业生只占4.13%,在2 000~3 000元的毕业生占34.25%,在3 000~4 000元的占31.31%,在4 000元以上的占30.31%.九成以上的高职毕业生期望月薪在2 000元以上.毕业生能接受的平均最低月工资为1 828.74元.目前,就河北省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而言,大多数用人单位对于应届毕业生能够提供的月薪普遍在1 000~1 500元之间.在353名已就业的高职毕业生中,月薪在1 000~2 000元的占43.63%,在2 000~3 000元的占40.23%,在3 000元以上的只占13.04%.这与毕业生期望月薪落差近千元.毕业生期望月薪与实际月薪的比较如图3所示.随着全国物价水平的不断抬升,居民生活成本也在不断提高,高职毕业生预期薪酬水平与实际薪酬水平之间的差距有逐渐增大趋势.如果高职毕业生就业薪资期望值过高,会导致毕业生工作满意度下降,增加其工作搜寻成本,进一步加剧就业难度.
图3 毕业生期望月薪与实际月薪的比较Fig.3 Comparison of expected salary and actual salary of graduates
从性别来看,在样本中,期望月薪在3 000元以上的男生占74.53%,女生占52.36%.男生能接受的最低平均月工资为2 056.61元,女生能接受的最低平均月工资为1 665.54元,两者之间相差391.07元,这表明女生对薪酬的预期低于男生.可能的解释是:一方面,女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面临性别歧视,她们对薪酬的期望值降低;另一方面,女生比男生更乐于担任薪酬档次较低的职位,比如销售、服务等岗位.或者选择的就业岗位工作时间少于男生,工作强度低于男生.而男生则更倾向于选择报酬较高、工作强度较大的工程技术类岗位.
2.5 毕业生去基层就业的意愿
我国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人才匮乏.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如“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这些举措不仅减轻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锻炼机会,也促进了西部和农村经济及教育事业发展.调查结果显示,55.71%的高职毕业生表示愿意去西部地区和农村基层就业.但实际到西部地区和农村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却相当有限.调查数据表明,工资偏低、福利待遇较差(52.17%)、工作离家太远(49.8%)、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较差(47.24%)、国家优惠政策扶持力度不足(46.46%)等成为影响毕业生去西部地区和农村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这反映出目前基层就业岗位还难以满足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主要原因在于,基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收入水平较低,人文环境较差,文化生活单调,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与城市相比差别较大.绝大部分毕业生在服务期满后,面临着重新择业等问题,这使很多毕业生对于基层工作的发展前景表示担忧.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能吃苦,基层环境适应性差,不具备基层工作的素质与能力.从家庭因素来看,家长都希望子女能到条件和待遇优厚的地方工作,享受更好的生活.即使子女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基层或边远地区工作,很多父母往往也会极力反对,这也对高职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形成障碍.
从生源地差别来看,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愿意到西部和农村就业.在愿意到西部和农村就业的毕业生中,来自城市的毕业生占49.22%,来自农村的毕业生占57.89% ,来自农村毕业生比例高于城市的8个百分点.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上述选择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一般来自农村的毕业生家庭条件相对较差,对农业生产和生活也相对熟悉.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的调查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已被大多数毕业生认可,毕业生就业观念日趋理性和务实.在期望就业地区的选择上,毕业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倾向,偏重于选择省会城市石家庄、京津地区等经济发达地区.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是毕业生最理想的就业单位.毕业生期望月薪与实际月薪差距较大,就业薪资期望值过高.半数高职毕业生有去西部和农村就业的意愿,但受工资福利、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等因素的影响,基层岗位还难以满足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这反映出河北省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过分关注个人利益,求高薪、求稳定、求舒适的心态较为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偏高的现象.基于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加快西部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逐渐缩小城乡、地区、行业间的收益差距,统筹城乡和区域政策.解决高职毕业生区域性就业难的问题,促使人才合理配置,缓解就业压力.
第二,健全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增加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补贴数额和优惠措施,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改善中小企业就业环境.同时,要加大对就业市场的监督管理,确保企业用工手续完备,社会保障健全,依法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解除高职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的后顾之忧.各民营企业要改革和完善人事制度,重视人才培训,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
第三,进一步完善高职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消除高职毕业生到偏远地区工作的各种顾虑.安排足额专项经费,补贴志愿到西部和农村工作的毕业生,并在生活补贴、学习深造、职称评定、提拔任用等方面采取有力的激励措施[5].同时,要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鼓励和帮助有决心选择自主创业和从事自由职业的毕业生实现期望.
第四,高职院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大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合理确定就业期望.多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机会,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提高就业能力.
第五,高职毕业生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和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在校期间注重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社会需求、个人兴趣和实际能力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处理好个人理想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不盲目追求稳定职业和高薪职位.要形成多元化、流动性的就业观念.勇于到人才需求强烈的中小企业和基层一线就业,把第一份工作作为积累经验、认识社会、继续学习、锻炼能力的新起点.在工作岗位中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工作能力,为以后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1]张海波,朱艳,李冬青.论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J].理论界,2009(3):188-189.
[2]袁志刚.失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00.
[3]罗静.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心理影响下的学习及就业状况[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2):28-31.
[4]中国网.让中小企业成为大学生稳定就业主渠道[EB/OL].(2013-08-19)[2014-02-21].http://finance.china.com.cn/r oll/20130819/1735876.sht ml.
[5]李倩,宝艳红.高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9):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