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启示
2014-11-07官爽
官爽
摘 要: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兴产物,“慕课”的兴起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应发挥“慕课”的优势,将传统课堂与“慕课”进行有效的融合。因此,从学生、师资、授课形式三个层面,探讨“慕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慕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197-02
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是擴大优势资源的重要手段和阶段性目标,也是适应全球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趋势的必然要求[1]。教育部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的基础上,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这一重要指导文件。文件指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1]。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时代下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慕课”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一、“慕课”时代
“慕课”(MOOCs)即“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是近年来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课程模式。2008年,加拿大学者Dave Cormier与Bryan Alexander联合创造了MOOC一词。2011年秋,“慕课”在美国迅速崛起,并对当前高教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席卷全球数十个国家,拥有了600多万名参与学习者。为此,美国《纽约时报》发文称2012年为“慕课元年”,许多著名专家认为“慕课”是“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
“慕课”的迅猛发展也引起了我国高等院校的极大关注。2013年,中国知名大学纷纷加入国际“慕课”平台。5月,edX公司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线课程项目,其中就包括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6所亚洲名校。而7月,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先后宣布加盟Coursera,向Coursera免费提供中文或英文教学的在线课程。与此同时,中国高校也在打造自己的“慕课”平台。据光明日报报道,上海交通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共建中文“慕课”平台。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认为:“这场在美国发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运作模式已在根本上开始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将引起大学的重新洗牌,最终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3]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现状与“慕课”优势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2006年“05方案”新课程颁布以来,对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一直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这种探索主要围绕两种教学模式展开:一是以教师的“教”为主;二是以学生的“学”为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的过程中,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确保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思想性和科学性[4]。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研究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却涉猎较少,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作用,造成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不佳。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学习的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和多样,如何在传统课堂授课基础上,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创建具有针对性、高效率的课堂及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已成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兴产物,“慕课”的兴起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慕课”极大扩展了课程的活动范围,提高了参与学习的人数,并能使更多学生感受体验国内乃至国际知名大学的课程。因此,笔者认为,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应发挥“慕课”的优势,将传统课堂与“慕课”进行有效的融合。与传统“教”为主的课堂教学相比,“慕课”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慕课”之所以能够在多个国家及地区迅速吸引众多的学习者,主要原因在于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进行设计和运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地点、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量。
第二,突破了学习方式的时空界限。“慕课”借助社会化网络工具拓展了新的学习场域。使更多学生汲取到更多更前沿的知识与研究成果,并能使之在一定程度上感受体验到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在线共享。
第三,实现了多元的融合。“慕课”在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上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慕课”除了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和课程标准(包括讲授、讨论、作业、反馈、评价、考核与证书发放等)外,在教学中对于“微课程”的设计还更加灵活多样,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
“慕课”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并不是完全照搬“慕课”,而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性质和特点,积极引入和借鉴“慕课”的教学模式,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且形成一种既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又可以发挥教师引导作用的新教学模式。本文拟从学生、师资、授课形式三个方面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设想。
1.增强学生主体感,满足学生个体需求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思路非常突出,让教师教得更有效、让学生学得更快乐。为师生构建一个“教”与“学”相互融合、师生彼此互动的全新的教学生态环境[5]。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习惯“教师先教”,“学生后学”的教学流程。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传递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中,澄清疑惑,解决问题,正确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更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实现思想境界的提升。
“慕课”为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提供了一种改革的可能。利用“微课程”的短小精悍的特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先行完成“听课”,课堂内则深入探讨、交流、分享、解决问题。大多数高校都有开放网络,很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将小容量的“微课程”下载到笔记本电脑、手机等多媒体数码终端设备上,随时随地完成课下学习。即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又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这种“先学后教”的方式,是课堂教学流程的再造,其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同时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6]。
2.发掘优质资源,注重教育资源的交互性、开放性
目前,高校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但一些学科门类比较单一的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往往不受重视,因此严重影响到教师专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那么,我们可以发挥“慕课”的资源共享优势,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培训的一种方式。“慕课”的课程都是頂级院校的著名教师授课,而且还配有各种考核手段检测教师的培训效果,完全可以成为培训教师的一种手段。教师可以通过“慕课”学习教学的最新技术和教学方法,同时还可以和其他高校甚至是世界知名的教师、学者交流,起到与时俱进的效果。
3.优化教学过程,颠覆传统教学结构
第一,合理利用“微课程”。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逻辑和学生教育心理规律,发挥好“微课程”在教学中的实效性。通过“梳理知识点——整理教材知识结构——编制视频拍摄计划——按拍摄点设计——前期拍摄——后期制作”的流程,可以形成不同的专题课程,将整个“微课程”串联起来就形成了整本教材的知识链。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时间安排选择回看、暂停、反复播放,夯实关键知识点,最终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第二,课程嵌入“小测验”。“慕课”在进行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小问题,答对视频才能继续进行。我们可以利用“慕课”的嵌入式“小测验”发挥其优势,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的听课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注意力保持集中。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结合当前的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等问题,设立测验题目,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第三,实现“实时解答”。“实时解答”是传统教学所无法实现的,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按照教学计划授课,为保证正常教学进度,无法在课堂上间断性地、及时地解答学生的疑惑,而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实时解答”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利用“慕课”平台,完全可以实现学生有问题即时提问,教师及其他学习伙伴即时解答的模式,真正形成了师生的互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转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将这个过程单一化或简单化的倾向都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学习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及教学环境的变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6]。
“慕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将面临发展中的困惑、争议以及挑战。但是,它在我们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规律的认识、发掘优质资源、优化教学流程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地.Mooc在西方高校德育课程中的应用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2):21-23.
[2]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3):116-117
[3]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日报,2013-10-16.
[4]李梁,“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4(1):65-66.
[5]苏运生,卢远.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J].传播教育评论,2012(3):85-86.
[6]高再秋,王珍,李梁.慕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转型之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7):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