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探究式研究

2014-11-06袁媛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年10期
关键词:绘画美术幼儿园

袁媛

进入21世纪后,儿童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而儿童美术教育在儿童教育中则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它作为一种儿童早期智力及潜能开发,培养儿童想象力及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当前儿童美术教育有两种模式:一是重技巧训练,二是重创造性。前者一般以教师示范、幼儿模仿为主,即出示范画、讲解示范、幼儿临摹、教师评价,以幼儿的作品像不像为评价标准。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难以因材施教,无法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因而画出来的作品往往是成人思想翻版,缺乏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幼儿的创造能力。而重创造性则舍去教师指导的环节,完全让幼儿自由创作。不像前种模式那样给予示范讲解、评价。因而这种教学模式让孩子无所适从,画得好的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不会画的对绘画惧而怕之,久而久之,势必阻碍孩子的创造热情。

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中,知识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甚至有的幼儿园教学开始模仿小学教学模式,实施传递——接受式的集体教学。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幼儿的好奇心被摧残,创造力被扼杀,幼儿成了被动接受的“小鸭子”。因而,当前的幼儿教育改革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寻找真正适合幼儿天性、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由于探究式教学符合幼儿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的思维特点,因而是最适宜于幼儿的教学方式,也是最适合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趋势上来说,实施探究式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因此,笔者主要研究幼儿园在探究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开展的美术活动,以充分调动儿童绘画的积极性,发挥儿童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并鼓励幼儿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美术能力,改变以往临摹的美术学习。基于分析研究,针对在探究式教学理念下开展的美术活动,笔者提出了三条指导策略:

策略一:选择适当材料——使幼儿乐探究

材料是活动的载体,多样化的工具和材料能刺激他们的操作欲望。儿童认识的发展尚处于无意识阶段,参加美术活动往往受兴趣支配,只有儿童感兴趣的刺激,才能激起儿童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让儿童尝试多样化的绘画材料和方法可引发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操作欲望和创作灵感。新奇、特别的材料可以提高儿童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反之,如果绘画活动中总是一支铅笔、一张白纸单调重复,就难以激发儿童进行绘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使儿童在绘画活动中更好地表现和创造,教师应为儿童不断寻求并提供丰富多样的绘画材料和工具,开展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把许许多多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堆砌在一次绘画活动中,使儿童眼花缭乱,无法选择,而是要求教师要为儿童提供有助于主题表达的工具和材料,以提高儿童绘画的成功率,增加他们对绘画技能的探究欲望。

策略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幼儿想探究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景”。在教学中把问题带进课堂,能鼓励幼儿解决现存知识与问题要求之间的矛盾,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某个问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能性可供选择时,即形成情景,如果情景与幼儿过去已经获得的知识不一致而发生冲突,就会产生问题情景。在教学中,应与幼儿有意识地关注各类型的疑点,由“问题情景”来展开教学,引导幼儿探究。

策略三:重视体验实践——使幼儿会探究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见到幼儿的感受力不高,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生活中的乐趣等现象,他们对事物缺乏兴趣,因此,在创作画时,脑子一片空白,无从画起。说到这儿,我们不得不反思一下,是否该重新重视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幼儿的亲身经历,让幼儿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周边事物,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我国学者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就是将“做”定位为教学的基本原则,即儿童的“做”就是儿童亲自利用各种感官对事物进行直接体验,获得真知,自己去探讨求知。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做”就是实践,教和学以“做”为基础,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既能使幼儿明白所学知识的真实意义,更能使幼儿在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获得一定的知识经验,为今后的探究奠定理论与技能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开发区幼儿园)

猜你喜欢

绘画美术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爱“上”幼儿园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