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2014-11-06杨昌权
杨昌权
素质教育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其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正在进行的一场深刻改革,是一项事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面的系统工程。在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如何通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应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探索,不可忽视的问题。根据目前教育发展的局势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我略谈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数学教学要贯穿品德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要求我们要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具体做法是:首先增强育人的意识性,即提高认识,明确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同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肩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任务。我从备课时就结合教学内容把德育教育这一要求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其次是坚持参透性,因为数学学科的教学任务又有别于思想品德等学科的教学,所以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机参透进思想品德教育,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讲“圆的面积”时,我就先告诉学生我国著名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把圆周率准确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字的第一人,以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端正教师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改变陈旧的教学思想,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首先要在情感上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的思维环境,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为此,教师应创造更多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例如,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去探究解决;让学生抄一些商品的价格,在课堂上探究小数加、减、乘、除法计算等。这些活动无不充满了学习知识的乐趣。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教师的作用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一是课堂中教师由演员变成了导演,课堂由少数优等生发言变成了更多学生发言。二是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发言,并从学生的语言里观察其思维逻辑是否完整。比如,学生说:“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这句话就说得不完整、不准确,所以教师应及时加以指导。指导时,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怎样说才确切,也可以出示一个较大的三角形和一个较小的长方形,让学生直观看到“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是不完整的语言描述,应该说成“三角形面积是相应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此外,教师还应设计一些“特别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联想、多层次猜想,鼓励运用不同的解题策略,让学生去探究。还可以提供一些“悬念”问题,让学生感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从而保持探索的愿望。
三、针对不同类的学生,实行因材施教
教师从备课到授课、学后辅导、批改作业,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寻求学生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使好中差生都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完成所需完成的内容。针对这一点,由于我从事了二十多年的教学,因而对于学生的不同差异基本了解,有的学生特别贪玩,上课精力不集中,即便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也开小差,这时如果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在课堂上对他们多进行辅导,及时纠正他们的不良现象、存在的问题、缺点等,表扬他们的优点,便会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把心收到课堂上。另外还要处处考虑他们能否理解所讲的内容,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便会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对学习也会产生新的认识,由贪玩变为爱学,在学习上也会有明显的进步。
课堂上要采取多种措施使全班都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课下,为解决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优等生“吃不饱”的矛盾,我们可采用“多层次习题训练”的教学方法,坚持“统一标准,不同要求;自由选做,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保底拔尖”的命题原则,把习题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题、中档题和高档题,使学生在完成自己的基础任务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再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以对他们起到拔高和提升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课堂既能兼顾到各层次的学生,也能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相应地提高。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素质教育是系统综合工程,我们不能等待现代模式的经验,必须因地制宜,从点滴做起,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进而使素质教育能够真正落实到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
(作者单位:甘肃舟曲县峰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