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产业的就业拉动效应
2014-11-05张陶钧班晓娜
张陶钧++++班晓娜
[摘 要]目前,海洋经济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研究滨海旅游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涉海休闲体育业、涉海艺术业四大海洋文化子产业,将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且有利于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详细研究了我国四大海洋文化子产业的就业拉动效果,并且针对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在实现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确定了政府引导、企业研发、科技投入、吸纳人才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海洋文化;海洋经济;就业促进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10-0051-05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决定了未来新兴产业才是国际竞争的焦点,作为新经济形态——海洋经济、文化产业都已成为各国的新经济增长点。而海洋文化产业在拉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方面,也已经彰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海洋文化产业是以海洋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取得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生产和提供海洋文化产品和服务,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第三产业。它是以高科技、高智能为特点的知识文化要素密集产业,同时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生态型产业,需要通过不断创新进行产品生产、营销、传播的新兴产业,更是与其他相关海洋产业相互交织的高关联性、高收益产业。学者们对海洋文化产业的界定不一,而本文认为海洋文化产业较为合理的分类包括海洋旅游产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涉海休闲体育产业和海洋艺术产业[1]。
张开城教授按同心圆分类法统计得出,我国2010年海洋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超过三千亿元。据预计“十二五”阶段产业增速会在12%左右,海洋文化产业总体产值有望超过1万亿元[2]。海洋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将提供数以千万计的就业岗位,并且在充分发挥其产业经济效益连带作用的同时就业优先增长的战略也能得到充分的贯彻和落实。海洋文化产业不但能够直接拉动经济的增长,为区域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核心竞争优势,更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缓解我国就业压力,促进就业实现和社会稳定。
一、海洋文化产业就业拉动效应分析
海洋产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交织而成的海洋文化产业隶属于第三产业。据统计,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以多提供453.3万人就业[3]。拥有广泛的文化资源,并且极具生态效应的海洋文化产业,凭借其产品创新、经济发展、社会教育等功能,在我国实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优化的背景下,必然能成为创造就业机会及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所以,认真审视滨海旅游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涉海休闲体育业和涉海艺术业的就业拉动效应,有利于我国长期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战略的实现。
(一)滨海旅游业的就业拉动效应
滨海旅游业是利用海岸带、海岛及海洋景观资源为依托、以滨海文化和沿海民俗传统为资源而开展的旅游经营和服务活动,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92年,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其中海洋旅游经济规模增速最快。在许多沿海国家,海洋旅游产业占据着沿海地区经济总值的80%以上[4]。国际旅游组织的研究表明,每1元旅游业直接收入可以带动相关行业8元的增收;每创造一个旅游业就业岗位,相应会产生5倍的就业拉动效果。据世界旅游贸易组织统计,在经济环境恶劣的2009年,全球旅游业就业人数超过了2.35亿,占总就业人数的8.2%,其经济产值占全球GDP的9.4%,并预计2020年将带来超过3亿的就业岗位[5]。而国际相关研究表明,旅游业每投资8万美元,就会相应制造41个就业机会[6]。隶属于海洋旅游业的滨海旅游业不同于一般的海洋旅游产业,它以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为核心。滨海旅游产业在充分发挥旅游产业极强的经济和就业带动作用、创造经济利润、吸纳闲置劳动力的同时,还具有宣传传统海洋文化、提升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和促进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效用。
我国拥有丰富的滨海文化旅游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以广西滨海旅游业为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具滨海旅游集群雏形,形成了5种滨海旅游模式,即滨海城市游、海岛休闲游、渔村体验游、跨国边境游和民族风情游。2011年,广西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依托本地特色旅游资源的滨海旅游业增加值为32.61亿元,同期增长了29%,明显高于产业平均增速[7]。另一方面,通过对1995-2008年广西从业人数统计分析发现,在2008年,其旅游部门从业人数比1995年增长172.81%,年平均增长13.29%[8]。其就业水平迅猛发展的原因在于,首先,广西滨海旅游业就业拉动弹性水平较高。1997至2008年,滨海旅游业经济增长的就业拉动弹性达到0.4%,1%的经济增长可以提供大约3.27万个旅游部门就业机会。其次,根据统计分析广西滨海旅游综合就业乘数为2.98,表明广西滨海旅游业每增加100个就业岗位会给全区的旅游行业及相关经济行业带来298个就业机会;与此同时,广西旅游业几乎对所有产业部门的就业都能够产生影响,其滨海旅游产业对住宿和餐饮业的综合就业系数为2.0015,对全社会的就业综合系数为9.5281,即旅游产业每获得1万元的增加值,便可为社会增加9.5281个就业机会,其中2.0015个就业属于住宿和餐饮业[9]。可见,广西滨海旅游业具有极高的就业拉动效应,在充分利用滨海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传统资源的基础上,一定能推动广西沿海地区以及内陆地区的就业增长。
(二)海洋节庆会展业的就业拉动效应
对涉海节庆会展业国内外还没有明确概念,总体上的界定是,它是一个通过举办节庆文化活动、展览、集会吸引游客观光消费的产业,是高收益、无污染、连带性极强的新经济增长点。节庆文化活动的兴起源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节庆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发又能推动经济的进一步提升,海洋节庆会展业能扩大举办地的知名度,通过吸引游客拉动当地消费;能促进文化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吸引外部投资,为今后长足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有利于新观念的引入,通过创新寻找更先进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增大广告业、通讯产业等延伸产品的市场容量,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如此高效的产业推动效果,使会展业成为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驱动力。据国际学者预测,会展业的产业带动乘数为9,即每1元的会展业直接收入会带来9倍的额外经济效益[10]。在创造产值、推动关联产业发展的同时,海洋节庆会展业的发展自然能够创造大规模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endprint
以象山“1+3+n”模式为例。象山县节庆业始于1998年,自首次“开渔节”成功举办后,象山县加大自身海洋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创造,结合不同时节的景色,推出了沙滩踏浪、国际游钓、海鲜品鉴的“1+3”模式,突破了季节与气候对海洋文化旅游业的限制;之后又通过深入开发与整合民间原创艺术、人文景观、民情风俗、象山特产等资源,开创了象山特色节庆的“n”维经济发展格局,也成功的提高了当地的就业水平。首先,象山县大力加强节庆会展游与第一产业的融合,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渔观光、农渔文化体验、农渔特色餐饮、农渔休闲度假等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体系,为专业素质较低、技术能力较弱的农村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充足的创业和就业空间,较高的收益甚至吸引了城镇失业人员返乡从事旅游业;其次,象山县的节庆旅游业与服务业发展积极融合。以渔业文化和其他非物质遗产为基础,象山县举办了大型国际会展和体育赛事等节庆活动,并借此平台重点发展非物质文化旅游、商务会展旅游、影视文化旅游和游艇旅游,有序发展渔文化主题公园游、大型影视主题公园游和高尔夫旅游等,并且积极探索海洋邮轮和海上飞行等旅游模式。由节庆会展业引发的一系列创新文化游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广泛的从业选择,伴随着节庆会展业的壮大,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即便在全国就业形势紧张时期,当地就业水平依然高速增长。同时,象山县海洋文化产业经济收入对全县GDP贡献不断提升,2008年以来,象山县游客人均消费已突破千元,游客重游率明显提高。[11]这些消费直接带动了零售、餐饮、住宿、娱乐、交通等第三产业的加速发展,海洋文化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化格局已然确立。
(三)涉海休闲体育业的就业拉动效应
无垠的海洋能充分地满足人们对于娱乐、体育刺激的追求,所以滨海休闲体育在世界很多沿海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了特色产业,并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发展滨海休闲体育业能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体育旅游不需要消耗能源和资源,成本投入要求相对较低。同时,滨海休闲体育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具有极强的联动作用,其经济乘数大大高于其他行业。它可以带动交通、住房、餐饮、商业等相关产业链条的发展,优化城市建设所需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在丰富人们文娱生活的同时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使沿海城市走上可持续的高速发展道路。另外,隶属于第三产业的滨海休闲体育旅游业具有极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可以提供大量的服务岗位,并且大幅度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就业吸纳倍数,有关部门研究表明,休闲体育业每吸纳一个从业人员,能够向社会间接提供5个岗位[12]。体育旅游业在不断满足大众身心消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的同时,在缓解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也表现出了巨大潜力。
滨海休闲渔业是滨海休闲体育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横跨北温带和亚热带,所以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以及长达8至9个月的海上休闲垂钓期。如今,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就业拉动效应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大连市长海县为例,其充分利用自身地理优势,提出了“垂钓搭台,经贸唱戏”的滨海休闲渔业发展口号,连续三年举办钓鱼节活动,并且凭借其丰富的渔业资源和多彩的娱乐模式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消费者。长海县还凭借举办钓鱼比赛、提供观光游览的契机,组织经贸洽谈,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商贸活动的进行,也拉动了酒店和餐饮等行业的发展,其就业容量日益扩大,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四)涉海艺术业的就业拉动效应
涉海艺术业是基于海洋文化资源,通过产业化运作,提供既具有审美价值又具有经济价值的艺术产品的新兴产业,它包括传媒、影视、广告以及涉海手工艺品等行业。尤其是涉海工艺品在我国沿海地区比较普遍。涉海工艺品,是指手工将原料或半成品加工而成的,能够代表当地风俗和文化的艺术品。各沿海地区推出的艺术品均来源于当地居民的历史传承和日常生活,它充分体现了当地居民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因此,我国的工艺品也一直是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由于其成本低廉、独具特色且制作精美,在欧美一直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工艺品虽然对手工技艺要求高,但是对文化水平等其他方面要求较低,并且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密切相关,所以涉海工艺品是当地居民就业的主要领域。同时更多的缺乏专业技能的待业人员和中年退休群体通过简短培训,在此领域实现了二次就业和创业。以我国舟山为例,它依托舟山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工业观光旅游、针织服饰加工企业和涉海工艺品加工制造业,形成了一批成本低廉、产业链长、联动效应好的工业旅游观光区。在大力发展旅游产品加工业的同时,积极改善其加工工艺、创造新的工艺品种,不断加强其农渔特色产品、服饰纪念品等旅游休闲实物产品的开发,极大地提升了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扩大了当地的就业规模。
我国的涉海文艺业近年来也获得了丰富多彩的发展,全国沿海各地区不定期举办各类文艺公演。涉海文艺业中的出色代表即是宣传山东威海海洋文化的大型情景剧《海梦》,它集合了多种表演形式,凭借其极高艺术价值不仅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也极好地宣传了威海的海洋文化及城市形象。对于推动今后山东威海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品牌基础。
二、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实现就业面临的困境
虽然在我国部分沿海地区海洋文化产业得到了有效开发,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很低。由于宏观扶持性政策体系不健全,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不足,海洋文化实体企业粗放单一,人才培养机制缺失等问题均未得到有效重视,其就业拉动效应并未得到全面发挥。
(一)扶持性政策体系不健全,从业者利益难以保障
海洋文化产业是我国的新兴产业,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一方面,完整配套的政策鼓励和扶持体系匮乏。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信贷、税收、外贸等方面的问题还未得到合理的规划,产业发展难以维持,就业渠道难以拓展。另一方面,现行的政策法规多是综合性的管理办法,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弱,难以落实。有些地方性政府部门套用文化娱乐产业的管理办法,针对性和适用性差。有关企业准入、竞争和退出程序未成定式,导致企业未能在公平的基础上有序竞争,极大地制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缺乏管制的环境下,我国滨海旅游业重复投资、竞争过度等问题严重,企业多存在违规问题,导致从业者难以得到合理保障,收益低,且随时面临失业危险。endprint
(二)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不足,就业吸纳效果未能充分发挥
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海陆发展史,海陆文明历史悠久。但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集中于海陆自然风光和最低端的工艺品产业,海洋民俗文化资源、文化节庆资源等开发程度极低。海洋文化产业资源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既不利于资源的开发、保护,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文化产业长期处于待开发状态,其就业吸纳效果始终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海洋文化实体企业多属于粗放型,劳动附加值低
我国现有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多处于简单、粗放、雷同的状态,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的海洋文化的企业多处于初创期,低端同质化明显,多集中于传统的劳动密集性产业,如海洋饮食文化产业、海洋文化旅游产业等。即使在海洋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的大连、秦皇岛、烟台、上海、以及广西北部湾等地区,也少有专营海洋文化产业的成熟企业。整体产业发展落后、抗风险能力差,没有形成精品化经营模式,缺乏规范的可起示范作用的龙头企业。同时,我国海洋文化产业发展多以资源外延性扩张和廉价劳动力的大量使用为基础,产业的科技文化含量低,劳动附加值低、经营业态类似,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就业吸纳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就业拉动效果差。
(四)人才培养机制缺乏,无法获得人才优势
我国目前仍未形成海洋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产业发展与教育体制、培训机制分离。教育体制下的高水平人才不能及时认识到海洋文化产业的价值和发展意义,却只拥挤在其他就业饱和的产业之中。形成了一方面存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而海洋文化一类的产业缺乏高端人才的矛盾局面。这不仅使既成的知识、技术成果难以及时转化为经济价值,阻碍着海洋文化产业的进步,更加不利于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
三、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就业拉动效应的路径探讨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将发展文化产业、海洋经济列为今后经济改革重要举措,沿海地区可以借助这一良好的契机推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海洋文化政策扶持体系,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加大科技和创新投入力度,建立人才培养系统等措施,将有利于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高效益、高就业吸纳性的发挥,并且缓解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
(一)建立海洋文化产业政策扶持体系,构建产业就业宏观导向
海洋文化产业作为极具就业吸纳力的第三产业,对于缓解我国的就业难题有着重要作用。有必要加大对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建立相应的产业政策扶持体系,完善海洋的空间规划,对海洋产业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有效地治理,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就业战略的实现[13]。首先,要建立企业的市场导向价值观,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循序渐进,进行有选择性、高效、可持续开发,切实避免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恶性竞争。只有有效地引导企业健康、合理的发展,才能充分调动产业内、外部劳动力集聚,并且伴随产业进步不断扩充就业吸纳规模。其次,要使海洋文化产业的开发与旅游规划相结合,与餐饮服务业发展相结合,科学布局,在发挥消费者集聚效果的同时,也推动相关产业的就业水平的提升,形成劳动力就业聚集。
(二)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培养多元化就业人才
海洋文化资源必定在改造利用海洋环境、维系自身发展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资源。海洋文化产业不仅依赖资金、技术等其他产业所需的共性资源,更需要的是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是在维护海洋资源的同时,增加产业经济效益。海洋蕴含着多元化的文化资源,譬如海洋精神、海洋文化习俗、海洋生态文明和海洋文化遗产等。各地不同的发展沿革与地理环境塑造了各地沿海居民不同的海洋文化精神和民俗传统,这都为各地区的差异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差异化的产业发展能够充分调动各地具备不同乡土背景的劳动力的就业,避免了恶性竞争[14],培养出多元化的海洋文化就业人才。
(三)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升海洋文化产业创新水平
要加强海洋文化产业基础科研投入力度、创新团队的建设,逐步形成以国家海洋文化科技创新中心、试验试点、研讨会为节点的多级科研网络。开展海洋文化理论与学术的科学研究,不仅有利于确立功能完善、有机衔接的海洋科技、文化创新体系、推动海洋文化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海洋文化的繁荣[15];有利于培养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海洋文化就业人才,调整海洋文化产业的就业结构。通过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形成“协作、竞争、高效”的良性运行机制,为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后盾。
(四)建立人才培养系统,为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人才储备
海洋文化产业是科技与文化密集型产业,要求从业人员同时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勇于创新的精神、较强的经济管理能力。但在全国就业压力倍增的环境下,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出现在各行各业。为满足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解决就业问题,要尽早建立海洋文化人才培养系统。首先,应推出“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程”,对当前的从业人员进行海洋文化知识、海洋技术的培训;其次,要发挥地区优势发现、培养当地文化人才,如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寻求更适宜并且有意向从事海洋文化产业的储备劳动力;最后,要吸引高校大学毕业生进行海洋文化创业。通过改善创业的环境,完善创业扶持体系,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吸引有志于从事海洋文化产业的大学毕业生创业,为海洋文化产业注入新鲜血液。
21世纪,全球必然进入“海洋世纪”热潮中。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国提升海洋经济、繁荣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其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必然能推动国家精神文明的建设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我国就业形势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对海洋文化产业这一极具就业吸纳空间的第三产业的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颖.试论海洋文化的产业化[J].山东文学(下半月),2011,(11).endprint
[2]方春洪,梁湘波,齐连明.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11,(3).
[3]梁嘉琳.两部委有望共推海洋文化产业[N].经济参考报.2011-10-31.
[4]李斌,彭星.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就业水平的FDI效应研究[J].东岳论丛,2011,32,(5).
[5]By Jack Carlsen and David Wood.Assessment of the economic value of recreation and tourism in Western Australia's national parks,marine parks and forests[R].CRC for Sustainable Tourism,2004.
[6]Gary.WTTC预测:2010年旅游业增长缓慢未来前景光明[N].环球时讯,2010-03-14.
[7]中国旅游报.旅游产业引导推动城镇化发展——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与北京旅游转型升级座谈会纪实[N].2013-8-28.
[8]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2011年广西海洋经济统计公报[R].2012.
[9]毕燕.广西旅游业就业效应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11).
[10]姜换龙.北部湾地区海洋文化产业研究——以广西为例[D].广西大学硕士论文,2010.
[11]Samuel Seongseop Kim,Kaye Chon.An economic impact analysis of the Korean exhibition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2009.
[12]李静.我国海洋节庆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
[13]王士柱.沿海地区发展体育旅游的优势、价值和策略[J].2010,(28).
[14]Fanny Douvere.The importance of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in advancing ecosystem-based sea use management[J].Marine Policy,2008,762-771.
[15]Kim B.Clark.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押strategy,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M].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91.
责任编辑 魏亚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