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军:建设弘扬中华文化的传播高地

2014-11-05

当代贵州 2014年24期
关键词:书局专家学者学堂

8月2日上午,省委副书记李军在孔学堂书局挂牌、《孔学堂》杂志创刊仪式上致辞。(当代先锋网记者 胡 蓉/摄)

尊敬的建国书记、王蒙先生、梁衡先生,各位来宾:

今天,这么多的名家硕学集聚孔学堂,孔夫子的在天之灵一定会很高兴。此时此刻,我想讲三点感想。

第一,要特别感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蒋建国书记、中宣部郭义强局长等领导,不仅给孔学堂书局和孔学堂杂志发“准生证”,而且在百忙之中亲自来揭牌、授牌,充分体现了对孔学堂建设的关心、对贵州文化事业发展的帮助,特别是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强烈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这让我们非常钦佩。要特别感谢王蒙先生、梁衡先生和在座的各位著名专家学者,你们让孔学堂书局和杂志出版、发表你们的精品力作,这是对“一社一刊”的宝贵支持,让我们特别感动。还要特别感谢编者们在短短四个月时间里克服了很多困难,拿出了4个系列、17种图书,拿出了现在全世界唯一中英文对照的《孔学堂》杂志,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第二,在全国580多家出版社、近万种期刊中,孔学堂书局和杂志的出现说明了什么?我觉得有四个字可以概括,就是“应运而生”。一是顺应百姓意愿,也就是下接地气。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了批判和指责,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一直存活在中华大地上、一直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我想,在13亿多中国人的心里,没有什么能够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更大的认同、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欢迎。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在精神追求、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方面的最大公约数。孔学堂开放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关注并询问有关情况,胡锦涛、刘云山等领导同志前来视察、提出要求,到孔学堂参观的港澳台同胞包括国民党高层人士都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明证;孔学堂在双休日累计举办了180多场讲座,七八万市民自发前来听课,这就是明证;今年春节期间举办的孔学堂文化庙会活动,有14万群众来这里秩序井然地参加活动,这就是明证;孔学堂官方微信开通半年时间,已经有1万多名“铁杆粉丝”,这就是明证;国内一些知名高校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积极入驻即将建成的中华文化研修园,这就是明证。所有这些都表明,创办孔学堂书局和杂志,完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迫切需求,也完全符合广大知识分子、专家学者的强烈愿望。二是响应中央号召,也就是上通“天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的次数之多、时间之密集、要求之明确,都是前所未有的。他深刻指出,要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使其具有当代价值,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可以说,孔学堂书局和杂志就担负着这样的使命,是实现“两创”的重要载体和广阔园地。

第三,正因为孔学堂书局和杂志应运而生,担负着神圣使命,所以要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站位要高、起点要高、标准要高、品位要高、质量要高,当然价格不能高,更不能高高在上、高不可攀、曲高和寡,而要实现雅俗共赏。为此,要把办书局、办杂志与中华文化研修园开展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吸引海内外有识之士共襄文化盛事,把最新、最好的研究成果拿到孔学堂书局和杂志来出版、发表。为此,书局和杂志社的工作人员要掏出心窝子来办社办刊,精心策划选题,虚心求教专家学者,尽心开掘稿源,细心编书编刊,贴心服务读者。为此,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和孔学堂发展基金会要竭尽全力给予资金资助,提供坚强的后勤保障。我相信,孔学堂书局和《孔学堂》杂志社在各级领导、各位学者、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努力下,一定会办得很好,不辜负大家的殷切期待。(本文根据录音整理 标题为编者所加 责任编辑/李 坤)

猜你喜欢

书局专家学者学堂
南园十三首·其五
思路创新是成功之母
李小峰与北新书局
学者挂职缘何仍是“凤毛麟角”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
北京京华印书局
“氧化亚氮”的叫法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