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诚信是安身立命的根基

2014-11-05

当代贵州 2014年24期
关键词:子贡默契信用

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著名电视策划人;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今天重谈诚信,不应当把它看作是一个提倡大家遵守的外在要求,更应该把它看作是民族文化默契的一种唤醒。一方面要与传统接轨,唤醒传统文化价值;另一方面要与国际接轨,健全公民信用体系,让不诚信的人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日前下发《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就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提出7个方面21条具体意见,此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由此可见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最基本的起点,就是诚信。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样的道理,是任何一个孩子无论以后从事政农工商,也无论他以后知识水准高低,做人要遵守的基本准则。中国人过去的修养不一定与知识成正比,一个农民可以非常有修养,可以有敬畏天地之心,可以有人与人之间的谦和诚信。在今天重谈诚信,不应当把它看作是一个提倡大家遵守的外在要求,更应该把它看作是民族文化默契的一种唤醒。也就是说,在文化价值上,我们要有一些共识和默契,诚信应该是作为定理存在的,不需要讨论。诚信不一定能给你一个专业技能,但是让人有尊严,让人能够安身立命。

子贡问政时,孔子提了三点,“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回答去掉兵力国防;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为什么留下的最后一项是“信”,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认为,自古人难逃一死,但如果没有了“信”,社会、国民、一切价值都无从建立。中国人把“信”看作从个人的君子之德,到整个社会的价值默契的一块重要基石。今天我们讨论诚信,其实是为了让中国人接续血脉,活出中国人本有的尊严来。

在当今时代,我们的诚信应该如何做?一方面需要中国传统道德的弘扬;另一方面,是要用社会信用体系来规范的。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如果一切只有道德的提倡,而没有外在约束,有时候人的道德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是脆弱无力的。当然,如果一切都变成可以通过外在评价的有价标准,那也过于功利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富裕阶层,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第一批勇敢地“摸着石头过河”富裕起来的人。但这里面部分人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富而不贵”,他们有了财富的数字,但是缺少生命珍贵的个人信念。比如说,什么是底线、哪些是绝对不能做的事情、不能挣的钱等等,换句话说,生命自律、家风和门风等还是缺少的。

这样的人再往前走,如何才能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珍贵呢?那就是他们的行为必须要有社会信用体系公开约束的底线。事实上,一个人是不是诚信,我们很多时候从公民的个人信用体系中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说,聘用一个什么样的员工,如果没有触犯法律,即使有很多道德层面的失信行为,在个人档案中也是反映不出来的。所以,我很期望公民诚信体系能够使每个人的信用是真正公开透明、有保障的。

曾经有国内名牌大学的学生在国外考学时一路领先,但是却被名校拒绝了,因为这个学生在刚到国外时,有过两次地铁逃票记录。我们许多孩子可能觉得只要学习好,逃票算什么?但这在一个公民的诚信体系中是件大事,我们现在流行耍小聪明、小贪小占,有人不觉得这些行为对个人信用和发展空间有伤害,如果我们真正能够把体系健全了,道德才真正有力量。

我们还是要一方面与传统接轨,唤醒传统文化价值;另一方面要与国际接轨,健全公民信用体系,让不诚信的人付出巨大代价。有时候这种威慑作用,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诚信是和一个人的尊严和未来前途有直接相关的。

中国社会现在普遍需要提倡的,是重建家教与门风。诚信如果仅仅靠社会上的榜样去感召,有一定作用,但起不到根本作用,根本作用还在于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做好诚信这件事,首先是家教,家风正不正,和知识不成正比。(责任编辑/吴文仙)

猜你喜欢

子贡默契信用
神秘的植物工厂
子贡如何花钱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爆笑心理学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失信商人的悲剧
教养,就是两个陌生人之间的默契
信用消费有多爽?
“信用山东”微信号正式启动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