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陵芳草薰衣香
——南京市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素描

2014-11-04王业武靳永新通刘建军江开兰

中国生态文明 2014年2期
关键词:江宁区江宁垃圾

□ 本刊记者 王业武 靳永新通 讯 员 吕 华 刘建军 江开兰

金陵芳草薰衣香
——南京市江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素描

□ 本刊记者王业武靳永新通 讯 员吕华刘建军江开兰

江宁区湖熟街道杨柳村  图/刘建军提供

题记:自然博大,物种千奇。有草“薰衣”,高不过三尺,盛不过数载,其芳却可净、美自然,其精华更是造福于人。是故,“芳香药草”之名自罗马时代流传,“香草皇后”之誉历千载不衰。

生态文明潮起中国,也有着一个个园区、乡镇、县(市、区)先行博浪,如同自然界中的薰衣草一样,为家园美好默默留芳散香,争取着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荣同发展。南京市江宁区就是生态文明大道上秀出众芳的一株薰衣草。

有“十朝京畿”之称的江宁,东、南、西三面环拥着金陵古都,唯留北面长江在南京城下滔滔东去。江宁区近1600平方公里的辖地,像一件多彩的披风在南京身周为古城遮风挡雨,为苏省的首善之地矗起一道生态安全屏障。“六山一水三平原”的地貌则如披风上的花团锦绣,令百万江宁父老如痴如醉,不懈地长歌于斯,勤奋地演示着时代的风釆——

问水哪得清如许

江南风韵,灵动在水。

也许是先天的遗憾,在紧挨皖省、据临太湖、长江的江宁这块古战场的土地上,水面仅占了一分,与“江南水乡”之谓确有些名不副实。但也正因如此,江宁人将水资源看得颇重。从生态理念注入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开始,江宁人“绿色行动”的第一步就是“清水行动”。

江宁区的子汇洲,是长江入苏的第一站,也是是南京市的重要饮水源地。曾经,这里分布着21座砂石码头和4家化工企业,严重地威胁着饮水源头的水质安全。为了减少对长江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的污染,江宁对这些码头和化工企业全部拆除整治,并将这片总面积达10.48平方公里的区域列为“禁止开发区”实行保护。这招举措不仅保护了饮用水源地,还促生了一个典型的水域生态系统的形成。

江宁辖区内有30条骨干河道,72座在册水库和若干街道级的支流河道,南京人引以为傲的“母亲河”秦淮河,也在此穿流而过。为了让水清灵秀,江宁将强化水环境治理与污水管网配套,实行“河长制”、“片长制”,区委书记、区长皆亲任主要河流的“河长”。仅去年一年就拆除河边违建68处,整治污染源68项,关停或搬迁畜禽养殖场53家,清淤253万立方米。还采用生物制剂投放河道,消除河水异味。同时,江宁对雨污、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实现无污染排放。走在湖熟街道的许多村头,可见到一种别致的小木屋,这就是江宁特色的分散式污水处理站。这个街道建成的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已达40多套,铺设配套管网111公里,新建接入污水处理系统管网54公里,新增生活污水日处理量达1380吨,使这个街道的84个自然村全部受惠。也因此,从湖熟街道穿行而过的南京秦淮河,显得清澈灵动了。类似的污水处理站和污水收集管网已经遍布江宁。可以说,只要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设有污水处理系统,就有专人监测和监督排放。

问水哪得清如许?江宁,就是从一条沟、一个排放口治理起,让区内不多的水面绽放出迷人的风采。如今,无论漫步在哪个湖畔,或是徜徉在河道堤岸,到处都是花红柳绿,碧水粼粼。微风拂面,水香润肌。

素颜洗容分外娇

“南京绿肺”是江宁人颇为自豪的一个雅号。的确,有“京畿卫士”之自觉的江宁,一直肩负着生态环境安全屏障的重任,也一直像薰衣草一样为这座古都净化吐芳。

人们生活中对扔个饭盒、丢个烟头也许很不经意,但聚腋成裘,对一座人口上百万上千万的城市来说,垃圾却是个很大很重要的环境问题。南京垃圾有多少?全市每天产生的各类垃圾约在5000吨以上,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垃圾还在不断增加。江宁就是南京市垃圾处理的一大填埋场地,区内设有三座大型垃圾填埋场。但是,垃圾量的增长和垃圾处理空间的有限,已使这些个近年来不断扩大的处理场日渐饱和。为了应对可能面临的“垃圾围城”局面,江宁按市里的意图设计建设了一个江南静脉产业园。这是一个超前思维的设计,这个产业园的功能就是对每天2000吨生活垃圾、废旧汽车家电金属以及餐厨垃圾进行处理,但已跳出了原来粉粹、焚烧、填埋的局限。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江南静脉产业园将把城市垃圾变成“城市矿产”,将垃圾处理变成节能环保产业,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他们打破了“垃圾”的固有的概念,却遵循“物质不灭”的规律,变“废”为“宝”了。

江宁区谷里街道世凹桃园  图/刘建军提供

江宁“素面”,不独是从长远规划,更是从细微做起。城乡垃圾实行“组保洁、村收集、街转运、区处理”的四级垃圾处理模式,不断提高数字化城管覆盖率、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至目前止,全区建成垃圾中转站23座,垃圾房5500座,建成垃圾沼气发电和供热资源利用企业3个;环卫设施和服务已覆盖全区城乡,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每个街道、村庄都立下乡规民约,“不乱倒垃圾、不放养家禽家畜……”如此等等。社区更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区领导带头干部分段的环境大扫除坚持不懈。在百家湖畔的凤凰台广场边,常可见到散步的市民自发地捡起游人废弃的塑料袋、矿泉水瓶、香烟头扔进垃圾箱,生态文明的自觉与主动,在江宁人的行为中也渐渐形成共识。

“蓝天行动”是江宁整容的又一个举措。这几年来,江宁下大力严防大气污染,控制能源消耗总量,治理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防控工地扬尘。江宁首先以治理水泥粉尘污染为突破口,推动区内水泥行业联合重组,异地重建,集中治污。一下便淘汰了年产40万吨以下水泥生产线8条,水泥机立窑、回转窑12座,制砖厂轮窑23座;完成10个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污染治理项目,2个热电厂脱硫工程设施和汽车制造、15家石油化工企业工业废气治理,拆除各种锅炉96台,煤改气、电64台……全区取缔“五小”企业76家,关闭选矿、化工、造纸、电镀、等严重污染企业121家,关停整治“三高两低”企业94家,限期治理污染企业64家。

行走在社区、街道,素颜整容后的江宁焕发青春,显得分外妖娆。

留得青山可传薪

“靠山吃山”,是一种传统粗放的经济模式,说得难听点,就是“啃老”、“吃孙”。但在中国的国情下,这种模式多年来仍占据重要地位。

江宁青龙山脉的丰富石材资源,自然是具备了啃吃的本钱,在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这里的采石业发展迅猛,的确搞活了当地经济,也让很大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山脉沿线的露天采石场最多时高达306家,几乎个个山头在开炮,天天崩石闻炮响“炮声一响,黄金万两”的豪壮场景,留下无尽的悲叹,让曾经青郁的山脉变得光秃秃的,留下满目疮痍。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老祖宗”的基业也难传薪火了。有些老人曾痛心地说:图一时之富毁子孙青山,太不值得啊!江宁区统一认识,“宁要青山绿水,不要金山银山”,下决心关停了区内全部露天釆石场。同时,制定了“增绿复绿,禁采限采”的生态环境治理规划。2012年,江宁区分徐山、东流、麒西、袁家边、钟山5个治理区标段进行治理,这五个总面积为2028081平方米的治理区城,现在已基本完工。修复生态,补偿生态,秃山终于重绽青绿了!

江宁区百家湖全景图/刘建军提供

为了家园的美好和可持续发展,在大量减少危害生态环境的工矿企业的同时,江宁区也在做“加法”。对力求发挥“绿肺”功能的江宁来说,每一寸土地空间都贵逾黄金。他们盯紧城市建成区道路红线与建筑线之间的每寸空隙,和临街临岸临企的每尺空地,见缝插绿、开墙透绿、立体增绿,力图让“道路成绿作行廊,街心留园成绿林”,构筑起“人在景中、城在林中”的生态景观。现在,全区森林覆盖率已达26.8%,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4.9平方米。已建成的10个“森林街道”、813个市级“绿化新村”、22个省级“绿化示范村”、20个街心公园、41个园林小区,矗于美丽的闹市间,散布于1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将江宁扮妆成绿色的新城。

江宁“留下青山”,不仅仅是美化了家园,更难得的是留下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民族永续的传薪根基。

鲜花盛开的村庄

五月的江宁,青山葱郁,姹紫嫣红。

从江宁出城西行,一条全长22.48公里的“生态公路”,像条绿色的项链串起朵朵“金珠”。这是江宁区西部生态循环线,这条顺地势依山形绕绿水的“绿色长廊”,将西部区域一座座散落在乡野山间的村庄串联起来,尽情地展示各自迥异的山水田园风光。在这串绿链上,有最具特色的“五朵金花”争芳斗艳,让人在体验别致的农村风光与特色时,更能领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大塘金农居墙上的养生画组图(叶吾摄)

大塘金是江宁启动“美丽乡村示范村”、“生态示范村”中公议评选出的一朵“金花”。这个村庄作为都市生态体闲地,最具特色和吸引游人的,是它以薰衣草为主题的花卉观赏特色休闲,以及以薰衣草养生花茶、香油精等产品为特色的生态养生理念。车行在“绿廊”上,远远就可见两旁紫色的薰衣草花漫坡遍野,万绿丛中,高贵典雅的紫色海洋仿佛要点燃人们的诗兴激情。湖水河流环绕的村庄,绿荫掩映,青瓦农舍,家家白色粉壁外墙上,都绘有五谷、瓜果、鱼禽等极具传统特色和农家风格的养生壁画。不用赏观花卉、不用寻游田园,仅仅只是这一幅幅配以农家生态养生格言的墙画,就足具“回票”价值,够城里人品味了。“五一”节时,只有日接待能力万余人的大塘金,涌来了近10万人,携家带口的游人几乎将其挤爆。

黄龙岘是这串绿链上的又一朵“金花”。如果说大塘金地处平岗,黄龙岘则是远居“深”山。这个小山村仅有52户人家,200多人口,其传统特色是茶叶。曾经,村里的大部分人都去城里打工,留守的老小也无力将茶山伺弄,种茶、采茶、制茶等传统技术工艺日渐生疏。江宁区以生态概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将这个山村的传统茶叶作为“村品”特色,开发有机茶园,推出了“黄龙岘”茶叶的品牌。茶山成了景观、有机茶叶成了畅销产品、采茶制茶成了游览体验,村头临湖观景品茶,更成了惬意的休闲享受。经过一番整修改造的小山村,仿佛容颜一洗,沉睡的山村醒来了!据说,这个村现在的人均年收入将近8万元,原来打工的也回来再也不出去了。

……

在江宁区构建的“三纵两横”生态廊道网架中,大塘金、黄龙岘、杨柳村、杏花村等,不过是以牛首山脉为纵轴建设的“谷里——横溪——江宁街道”西部美丽乡村生态示范区秀出枝头的几朵“金花”,在东部汤山一线还有更多出色的“金花”。这些村庄集生态经济、生态旅游、生态文化于一体,突出特色各荐一品,犹如鲜花盛开,为生态文明展示出婀娜风姿。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水。只是因为今天的江宁,金花朵朵遍地绽放,只是因为“金花”娇艳装点了山水,绿色复苏生机,人居融入自然,群芳流香,人也灵动了。

“红线”下的绿色发展

相比较而言,2000年才撤县改区的江宁在生态文明大道上起步稍晚,2001年才被列为全国第六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算是示范创建中的第二阵营。但是,江宁在示范创建中却很快䠀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路,从而秀出苏南。

江宁从绿色理念融入的生态区创建伊始,就极为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生态为民、生态富民的服务性。在江宁的各项建设中,任何工作的推进都是把“生态红线”作为维护生态安全的“生命线”、维护公众健康的“保障线”、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警戒线”。经过反复调研论证而制定的《江宁区生态红线区域保护与城镇空间增长边界规划》,首先就将占全区总面积33.30%共523.88平方公里的空间,划定为77块生态功能保护区。在全域实行的“500平方公里功能板块和新市镇、500平方公里美丽乡村示范区、500平方公里生态涵养不开发区”国土空间整体规划布局,设置生态、土地、水资源三条红线,设置禁止准入、限制准入、重点准入、优化准入的环境准入机制。同时,建立健全生态红线管理、生态补偿与赔偿等一系列制度,以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增长。

保护生态环境不是不发展经济,而是为了尽快且可持续地发展经济,“生态富民”就是江宁的一个建设生态文明的执政理念。江宁从开始就把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作为综合治理环境的一大重要手段,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楔机,设计加快培育生态环保的现代产业集群,构筑具有江宁特色的“2+2+2”现代产业体系。这个体系即是:巩固提升汽车、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智能电网、高端装备制造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培育生命科学、软件及未来网络两大未来优势产业。

无疑,江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新型节能型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为这块充满了“故事”的土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道上插上翅膀,与美丽乡村的绿色循环生态经济比翼齐飞。江宁人正在验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与正确。据统计,如今的江宁,与刚走上生态文明大道的十年前比较,财政可支配收入增长200倍。2013年江宁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86亿元,成为南京市首家GDP超千亿元的区(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名列江苏省前三。

江宁富啊江宁美,江宁芳草薰衣醉!

江宁的美浸透着薰衣草功能的芳香,叙述着江宁人多年来默默踏莎蹈险以身示范的故事。江宁的美难以尽诉,惟有走进去品味。江宁“薰衣草”的故事没有句号,人们可以期待,在生态文明的大道上还可续读其不绝的演绎……

猜你喜欢

江宁区江宁垃圾
刘江宁作品
南京江宁区 加强顶层设计 建设平安校园
南京市江宁区老年大学校歌
垃圾去哪了
南京江宁区 精准有效防控 筑牢安全底线
南京江宁区 为企业正常复工做好安全保障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南京市江宁科学园小学
倒垃圾
倒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