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红利”催生“生态自觉”
——记录湖州生态变迁的历程

2014-11-04通讯员湖州生态办提供

中国生态文明 2014年2期
关键词:长兴湖州安吉

□ 本刊记者 刘 云 通讯员 潘 月 图/湖州生态办提供

“生态红利”催生“生态自觉”
——记录湖州生态变迁的历程

□ 本刊记者刘云通讯员潘月图/湖州生态办提供

题记:地处太湖南岸的湖州,积淀了2300年的历史人文,历来是浙省财赋重地。湖州的生态意识启蒙较早,其辖下安吉,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这对矛盾中,湖州人逐渐形成共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他们始终将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产业视为重点,不断进行着“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各种探索,湖州,敢为人先。

湖州飞英塔

“湖州溪水穿城郭,傍水人家起楼阁。春风垂柳绿轩窗,细雨飞花湿帘幕。四月五月南风来,当门处处芰荷开。” 吟诵着明代诗人孙蕡 的《湖州乐》,一副梦中江南水乡的画面犹在眼前。湖州是山水清远、景色秀美的城市,人们常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来形容江浙的美景,实际上,还有一句话叫“天堂中央,湖州风光”。

竹林深处 安且吉兮

盛夏,骄阳似火。 巍巍天目之旁,浩渺太湖之滨,有一个山水秀美、佳景荟萃的生态世界,一个一尘不染、纯净雅致的绿色之都,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中国竹乡——安吉。“川原五十里,修竹半其间”,作为全国首个生态县,安吉拥有百万亩竹林。这里的竹,依山傍水,竹连竹,山连山,满目苍翠,风动竹动,风止竹静。进入竹海,城市的喧嚣渐离远去。竹风拂过人的脸庞,轻轻柔柔;听竹声涛涛,恍若置身于绿色梦幻之境,让人无限惬意。

安吉天荒坪栏水坝

安吉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生态县,“生态立县”成就了今天的安吉,但是,安吉取得今天的成就却并不容易。

上世纪80年代,为摘掉浙江“贫困县”的帽子,安吉走“工业强县”之路。但限于当时薄弱的产业基础,安吉发展了一些资源消耗型或环境污染型产业,如造纸、化工、建材、印染等。粗放型的工业经济发展使安吉从贫困县一跃成为小康县,然而废水的直接排放,林木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烟尘废气的污染,使安吉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受到了破坏:水质变劣、空气质量变差、水土流失。不仅如此,安吉还被国务院列为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

发展传统工业遭遇挫折之后,安吉逐渐意识到其最大优势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顺势推进,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安吉经济的发展才有出路。上世纪90年代末,安吉从“零点行动”开始,着手环境整治。2001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打造“生态经济强县、生态文化大县、生态人居名县”,安吉从此翻开了安吉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安吉将毛竹和白茶作为支柱产业,作为“中国十大竹乡”之一,30年前,安吉走的是“生态资源化”的路子。将毛竹砍伐后,直接卖到上海等地做脚手架。老百姓卖的是“资源”,破坏的是“生态”。钢管脚手架取代毛竹脚手架后,安吉开始走“资源经济化”的道路,将毛竹加工成竹凉席等产品销售。毛竹成为安吉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此后,安吉进入了“资源生态化”时期。毛竹真正成了宝贝,安吉拥有108万亩竹林,以占全国1.5%的立竹量,创造了占全国18%的竹产值。 2012年,全县竹产业总值达158亿元,人均3万多元。这背后的支撑在于高效综合深加工,目前全县共有竹产品及配套生产企业23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有近200家, 2012年产值达41.71亿元。借助科技创新,一根毛竹的附加值平均能达到原始价值的4倍左右,而升值空间甚至可达几十倍。

安吉的另一大支柱产业白茶的崛起,更是传奇。20余年前,白茶频临消失,只剩一株,生长在深山老林中。农技人员发现后,将白茶引种下山。短短十多年时间,就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亩。安吉用心挖掘白茶文化,致力打造白茶品牌,目前,安吉白茶面积17万亩,茶农1.8万户。今年仅春茶一季产量就达1800吨,产值20.16亿元。毛竹和白茶成了安吉农民两只最大的“钱袋子”。

不仅如此,毛竹和白茶的生态功能逐渐显现。大竹海和白茶园成为安吉两道最美的风景线。安吉毛竹种在高山上,白天,连绵不绝的竹海让人流连忘返;夜晚,毛竹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成为生态环境最好的清道夫。安吉白茶多种在低山缓坡上,毛竹和白茶相映成趣,将安吉营造成一个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吸引了无数游人的目光。许多人正是通过毛竹和白茶认识了安吉,才慕名寻访到这个山区。“生态旅游”应运而生,生态安吉,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收到一份来自大自然的绿色馈赠。

安吉用实践证明,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这两者并不矛盾。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这个思路被越来越多的安吉人民理解和执行,生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正不断提升,成为驱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今,安吉已经从全国生态县向全国生态文明试点跨越,再向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国示范目标的挺进,生态立县的旗帜始终高高飘扬在安吉跨越发展的征途上。

“长”于行动,“兴”在民生

湖州的长兴是另外一个颇具生态文明示范意义的地方,5月20日,长兴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称号。

长兴位于湖州市最北端,这里三面环山,一臂揽湖,1700多年来,得天独厚的环境润养着长兴,塑太湖望县,佑人杰地灵。茶圣陆羽在这块土地上撰写了旷世巨作《茶经》,长兴也因此成为了茶文化发祥地。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兴的工业经济发展很快,但环境也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首先,随着一批批蓄电池生产企业在这片青山绿水之间拔地而起,长兴迅速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蓄电池生产基地,一时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其次,长兴拥有十分丰富的石灰石矿产资源,石灰石碳酸钙含量高达98%,这里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重质碳酸钙生产基地之一,鼎盛之时全县有多达几十家石矿、340余家石粉企业,建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粉尘飞扬、污水横流”也成了当地环境的真实写照;再次,由于长兴濒临太湖,曾经一度在太湖边上,200多座小散乱的码头兴起,作业时灰尘飞扬,严重影响着周边的环境,连老百姓晒衣服都成问题……可以说,2004年之前的长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在遭受一场空前的灾难。

2004年,长兴把那一年定为“环境建设年”,生态立县正式起步,从那时开始,全县对各乡镇干部的政绩考核试行“绿色GDP”的办法,这样生态环保将成为考核政绩的重中之重了!一场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革命”在长兴展开。并且,长兴的环境整治并不是为了整治而整治,而是通过整治的方式,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促使各行业健康、科学发展。一系列系统整治,不仅整出了美丽环境,也整出了经济效益——

在蓄电池企业关停方面,长兴开展了以“关闭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为总体思路的专项整治工作,企业数量从175家减少到现在的16家,利润率提高了近6倍,销售收入提高了14倍。电池行业形成了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装备制造、原辅料加工、产品生产销售、整车制造到废旧蓄电池回收这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湖州长兴城南新能源高新园区,是目前该县蓄电池产业的两大园区之一,天能循环经济产业园就坐落在这里。进入厂门,清洌见底的池水正在烈日下欢快地喷涌,一幕幕水雾给盛夏里的厂区带来阵阵清凉。据介绍,喷池的用水都是经过处理后的工业废水。这里的工业废水经过重重环保设备处理后,已经完全达到了回收利用的标准;这些经过处理后的水,除用于喷池、浇灌花木外,剩下的100%全部回收利用,完全达到零排放。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这样算账,“一个近10斤重的废旧铅酸蓄电池,经过脱硫、废酸回收、结晶和低温熔炼等工序,可产生6斤多再生铅, 0.6斤多聚丙烯塑料, 1斤多硫酸钠,全部都可以再利用,可以说是将废旧电池‘吃干榨净’。”

湖州南浔百间楼

在矿山治理上,长兴县以“关停”与“并转”打响综合整治第一枪,对县域内环境污染大、技术设备落后的企业进行关停整改。长兴县以“开采区集聚、限采区收缩、禁采区关停”为方针,出台《长兴县矿产资源规划》,以开采是否到期到量为标准,对每个关停的矿区进行经济补偿,陆续关停一批不符合生产及环评标准的矿山企业。2011年,该县以环评为依据,对全县235家石粉企业分批分类关停,按照“规模化、现代化、清洁化、一体化”要求,重组9家大型粉体企业,并选址于黄山、青草坞,打造中国粉体行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据悉,整治后石粉产能由原来的600万吨减少到200万吨,生产设备由514套减少到59套,企业用电从原来的4万千伏安减少到2.1万千伏安,并腾出用地300亩。由于产品档次提升,现在9家石粉企业的销售收入预计可达5亿元,是原来235家企业销售总额的近2.5倍。

在小散码头整治上,到2013年8月,长兴关闭拆除近200座小散乱码头,码头的整治提升,不仅减少粉尘,也换回了清澈的河水。此外,船只管理规范了,违规开采石子运不出去,断了一些私自开采的小建材矿企的运输出路。小散乱码头的淘汰,不仅改善沿河生态环境,还为临港经济发展腾出空间,提升现代港口物流发展

在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长兴面向全球征集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战略方案,邀请北京、上海、杭州等专家制定生态保护规划,发展“十里古银杏”、“太湖源生态园”、“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在长三角土地流转最热的时候,“严防死守”住了西太湖的最后一块“湿地”——仙山湖。如今的长兴,一幅“青山常在、碧水长流、蓝天白云、空气清新”的绿色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太湖黄金湖岸

生态红利催生生态自觉

安吉和长兴是湖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两个非常典型的缩影,这种因生态环境改善或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尝到甜头的案例在湖州并不鲜见。对环境的精心呵护使得湖州的“生态红利”逐年显现,而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又进一步催生了百姓的“生态自觉”。

共建生态家园,湖州的百姓也在行动。56岁的南浔区石淙镇石淙村村民陆纪平是当地河道的保洁员,他是主动要求担任这一工作的。陆纪平介绍说,自从南浔区开展清淤工作以后,曾经让人掩鼻而过的河道两岸成了村民晨练、休闲的好去处。为了让河水保持清澈,陆纪平主动要求担当河道保洁员,通过“以养代管”的模式维护着四新桥港一弯清澈的河水。

事实上,从2008年开始,湖州民间环保公益使者评选至今已连续六届。在这些“使者”中,有数年如一日关注西苕溪水质的钟表店老板,有坚持自行车出行、风雨无阻捡垃圾的企业老总,有骑行近8万公里,发现脏、乱、差现象及时向环境保护部门反映和报告的骑游队长。

“守护母亲湖,共放食藻鱼”认捐活动在湖州已经延续了5年,每年4月左右,在太湖边总能看见很多湖州市民将一盆盆“食藻鱼”放流到太湖中。一条花白鲢从鱼苗长到1.5公斤,大约可以吃掉50公斤蓝藻。作为水生态文明的一部分,湖州向太湖放鱼的活动,得到了整座城市的参与,影响着这座城市的文明发展。

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经历了“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和“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后,已来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全新的阶段。而今,湖州市通过省级生态市现场验收,全市80%的县(区)通过国家生态县(区)命名或现场验收,80%的乡镇是国家级生态乡镇,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6年位居浙江省前列。

千方百计调结构、不遗余力促转型,湖州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始终将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产业视为重点,不断进行着“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各种探索。那些仰赖于太湖的存在和滋养、曾经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稻文化、丝绸文化、渔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湖笔文化……被一一拾起,融进一山一水、一砖一瓦。“生态、文化、和谐、精致”的城市特色正日益彰显。

我们可以预见,随着湖州生态文明的示范作用在全国得到推广,当“湖州模式”的标杆开枝散叶,洒遍大江南北时,美丽中国将不再是一个梦想。

湖州市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目标,全力实施“生态优市”方略,坚定不移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经验、作出示范。

第一,坚持纲举目张,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湖州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湖州最宝贵的资源,不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建设好,就等于自毁前程、自断生路;同时,也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是一个“经济强、百姓富”与“生态优、环境好”相统一的文明形态,殷实富裕但环境恶化不是生态文明,绿水青山但生活贫困也不是生态文明。湖州始终把生态建设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发展,实现了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变跨越。湖州自觉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在目标上体现特色性,明确了“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奋斗目标,从2003年起,先后作出了建设生态市、打造美丽湖州等一系列决策部署。在规划上体现系统性,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融入各类规划,先后制定了《生态市建设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总规和低碳城市建设、循环经济发展等一系列专规,形成了“系统性”、“立体式”的规划体系。在举措上体现务实性,着力在发展绿色经济、治理城乡环境、开展生态创建、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求实效。特别是在招商引资、淘汰落后、矿山治理等具体工作中,坚决克服短视行为,时时算好“环境账”,努力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二,坚持标本兼治,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为了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近年来,湖州开展了“811”环境污染整治、治水治气治矿、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一系列行动,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一是全力打好治水治气治矿“组合拳”。湖州伴水而生、因水而兴,抓治水就是优环境、惠民生、促发展。我们扎实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对全市7373条河道落实“河长制”,全力实施“五水共治”,以治水倒逼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高度重视太湖治理,投入20多亿元,关停搬迁了太湖沿岸的工业涉污企业;投入3亿元,安置了近200户常年生活在太湖上的渔民,每年减少直排太湖污水60多万吨。今年,启动了总投资近100亿元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四大骨干水利工程。全市水环境质量稳中趋好,地表水水质符合Ⅱ-Ⅲ类标准的断面达到90.6%,8个主入湖口水质全部为Ⅲ类以上。强化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镇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率先建立“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区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对医疗、养殖等废弃物进行统一收集和集中处理,在全国首创动物尸体热解炭化处理。突出“治尘、治气、治烟”三大重点,扎实推进建筑施工和道路运输扬尘、机动车尾气、工业脱硫脱硝等十大治理措施,促进大气质量稳定好转。围绕“减点控量、治污达标”两大任务,铁腕治理矿山,全市建筑石料矿

相关链接山企业从最高位的612家削减至33家,开采量从2012年近2亿吨压缩到去年的8662万吨,今年力争压缩至5000万吨以内。二是坚决整治提升高污染行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腾笼换鸟力度,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支持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着力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全力推进蓄电池、印染、化工等高耗能、重污染行业的整治提升,累计关停企业400多家。特别是对全市蓄电池行业实施两轮整治提升,实现了“脱胎换骨”。像长兴县蓄电池企业从225家减少到16家(集团数),产值增长了14倍、税收增长6倍,涌现了天能、超威两家销售超500亿元的上市公司。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对生猪、温室龟鳖养殖实行养殖规模和污染排放“双控”。

湖州实施生态优市方略

第三,坚持城乡统筹,努力建设清丽宜居的人居环境。着力把市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切实强化“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积极营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人居环境。一是加快打造显山露水亲湖的生态城市。始终做到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开展、与生态保护同步实施,着力做好“显山露水”的文章,努力打响“秀水江南、清丽湖州”的城市品牌。按照“融山于城、还水于民”的理念,系统推进城市园林绿化、水系整治、山体修复等生态建设工程,先后建成仁皇山公园、梁希森林公园等八个城市主题公园,完成了中心城区“五河十岸”60公里水系整治。中心城市绿化面积达到3676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3.3平方米。坚持有效保护与有序开发并重,倾力推进滨湖新城开发建设,建成了滨湖大道、渔人码头、月亮酒店、温泉水世界等一批生态旅游龙头项目,努力扮靓扮美南太湖。 二是全域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管理民主和谐美和宜业宜居宜游“五美三宜”的总要求,坚持“全域规划、示范带动、以点扩面”,扎实开展市、县区、乡镇、村“四级联创”,打响了美丽乡村建设品牌。

第四,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以市场化、社会化为导向,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努力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体制机制上取得新成果。一是建立严格管控机制。认真执行项目、总量、空间“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建立新上项目专家预评估、“6+X”联审、“环评一票否决”等制度,从源头上管住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探索公检法与环保执法联动机制,强化环境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二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设立政府引导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环保设施建设。探索建立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制度。全市887家企业实施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涉及资金1.8亿元。三是建立生态考评机制。在10年前率先提出“绿色GDP”概念的基础上,推行三级绿色生态考核办法,将“绿色GDP”纳入对县区和市级部门考核指标体系;对乡镇按工业、旅游、综合三类进行分类考核,部分乡镇只考核生态,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辟绿色通道。四是建立全民参与机制。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作为干部教育必修课,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加强对干部群众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扎实推进生态博物馆、专题馆和生态村落建设,构筑生态集中展示、教育、宣传的主平台。发挥民间环保组织作用,开展“认捐爱心鱼、洁净太湖水”等系列环保活动,引导社会公众关注生态文明、参与环境保护。

总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之一,也是发展中充满了潜力的宝贵资源,湖州正努力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注:本文为湖州市委书记马以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现场会上的发言,有删节)

猜你喜欢

长兴湖州安吉
以长兴百叶龙文化为例谈非遗的视频化传播策略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长兴古银杏长廊之旅
小丑拉绳
看到了什么
长兴吊瓜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和毒理学初步评价
长兴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省级试点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安吉博物志最美不过长知识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