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联合曲安奈德超声波导入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观察
2014-11-02王力军郝立君
于 水, 罗 赛, 王力军, 吴 倩, 郝立君
瘢痕研究
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联合曲安奈德超声波导入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观察
于 水, 罗 赛, 王力军, 吴 倩, 郝立君
目的探讨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联合曲安奈德超声波导入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使用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治疗后,再使用超声波导入仪进行曲安奈德注射液的超声导入;对照组使用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治疗后,再使用超声波导入仪进行氯化钠注射液的超声导入,并对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疗效更好,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区均未见皮损不平整或萎缩。结论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联合曲安奈德超声波导入治疗增生性瘢痕疗效明显,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 曲安奈德; 增生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是创面愈合过程失控后,胶原等细胞外间质过度沉积的产物,高出皮肤表面,但损伤仍局限在原范围内[1]。由于其影响美观,严重者甚至影响机体的活动功能,因此,仍在不断寻求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增生性瘢痕的综合疗法逐渐为人们所关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将手术切除、药物治疗、同位素治疗、激光治疗等方法相结合,可以取长补短,取得较好的效果,并且不良反应少[2-5]。但现阶段使用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治疗和单纯的激素注射治疗,虽然疗效可观却有二次损伤及组织萎缩等问题[6]。近年来,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因其对非病理性瘢痕的出色治疗,而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7-8]。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笔者尝试利用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结合曲安奈德超声波导入的方法治疗增生性瘢痕,为瘢痕治疗方法的改进与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增生性瘢痕患者均来自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美容中心门诊。男性6例,女性14例;年龄9~47岁,平均26岁。面部11例,前胸2 例,上背部、四肢等处7例。瘢痕面积1.5 cm×1.5 cm~17.0 cm×17.0 cm,均突出体表正常皮肤组织0.1~0.4 cm、充血、按压可见退色。病史均超过1年,患者自述近6个月无明显消退。均无其他基础疾病及激素禁忌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过程 将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两组患者均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外敷2 h,局部常规消毒。均先采用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以色列飞顿离子束瘢痕治疗仪)进行治疗。滚轮治疗头能量63~70 W,从不同方向滚动治疗3~5次,在瘢痕组织上形成大量的微通道。实验组在打孔的区域均匀涂抹曲安奈德注射液,使用超声波导入仪进行导入,能量为4~6 mA;对照组则在打孔的区域均匀涂抹氯化钠注射液,使用超声波导入仪进行导入,能量为4~6 mA。5次为1个疗程,每次治疗间隔1个月。治疗前及1个疗程后1个月,分别由两位激光科医师对瘢痕形态等进行评分,并计算平均值。
2.2 疗效判断标准 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分量化表(vancouver scar scale, VSS)[9]对20例患者的瘢痕治疗情况进行评定。色泽:0分,皮肤颜色与身体其他部分比较近似正常;1分,色泽较浅;2分,混合色泽;3分,色泽较深。血管分布:0分,正常肤色与身体其他部分近似;1分,肤色偏粉红;2分,肤色偏红;3分,肤色呈紫色。厚度:0分,正常;1分,大于0至1 mm;2分,大于1至2 mm;3分,大于2至3 mm;4分,大于4 mm。柔软度:0分,正常;1分,柔软(在最小压力下皮肤能变形);2分,柔顺(在压力下皮肤能变形);3分,硬(不能变形,移动呈块状,对压力有阻力);4分,弯曲(组织如绳状,瘢痕伸展时会退缩);5分,挛缩(瘢痕永久性缩短,致残与扭曲);最高分15分,最低分0分,分数越高说明瘢痕越重。
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组间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 5 次治疗后,VSS评分见表1。治疗后VSS评分均显著降低,其中实验组评分平均值从 7.3 降至 4.2,对照组评分平均分值从 7.1 降至 4.8,两种方法治疗前后的疗效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图1,P<0.01),表明两种方法均对增生性瘢痕有一定的疗效。并且治疗后两组间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图1,P<0.05),表明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治疗后,使用超声波导入仪进行曲安奈德注射液的超声导入具有更好的疗效。
4 讨论
增生性瘢痕是创面愈合过程失控后的表达产物[10-11],常在损伤后的4周内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行消退,可伴有组织挛缩。增生性瘢痕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出体表、增生活跃等,严重影响美观,且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虽然治疗方法很多,但由于其发病机制不明确, 所以尚没有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近年来,仍在研究将多种方法综合应用[12],以提高增生性瘢痕的疗效。
闪耀离子束瘢痕治疗仪(以色列飞顿医疗激光公司)是使用微剥脱技术[13],通过单极射频技术激发等离子体[14],在真皮浅层打孔形成微通道。离子束微通道的深度和直径取决于射频能量大小和脉冲持续时间,通常深度为100~150 μm,直径为80~120 μm。已有大量关于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对非病理性瘢痕,如萎缩性瘢痕、凹陷性瘢痕等治疗的报道,充分证实其对非增生性瘢痕有极好的疗效[15],但对于增生性瘢痕的治疗尚无相关报道。虽然笔者在临床实验和统计学分析中已证实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对增生性瘢痕的外观和质地均有改善,但具体的作用机制及组织学上的改变仍不明确。从对非病理性瘢痕的治疗中推测,可能是由于离子单极产生的热效应,一方面刺激成纤维细胞在正常调控下合成新的胶原纤维及基质,一方面可以使瘢痕组织中原有排列紊乱的胶原纤维进行重排,使瘢痕中的胶原纤维构成更接近于正常的皮肤[16]。
表1 所有患者的VSS评分
Tab1 The VSS score of all the patients (分)
序号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实验组治疗前治疗后患者16.54.56.54.0患者27.55.07.04.0患者37.06.06.54.0患者47.05.07.54.5患者57.55.08.05.0患者66.54.07.54.5患者77.04.57.53.5患者87.54.07.54.0患者96.54.08.04.5患者108.06.07.04.0平均值7.14.87.34.2
图1 两种方法治疗前后VSS评分的比较
Fig1 Comparison of V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曲安奈德是一种作用较强的中长效皮质类固醇制剂,可有效地抑制血管表皮生长因子的表达[17]、抑制瘢痕内成纤维细胞增生,使增生的瘢痕组织退化。目前仍是治疗增生性瘢痕的主要方法,但瘢痕内注射曲安奈德对医师的技术要求很高,且不良反应明显,常有因药物注射不均或注入正常皮肤组织,使其组织萎缩等不良反应发生。
本研究中,我们在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治疗过的点阵创面上进行曲安奈德的超声波导入,可使药物更均匀、更有效地被组织吸收,达到了治疗效果。同时,尽可能的避免组织萎缩等不良反应发生。实验组中,无一例发生局部组织萎缩,证明了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联合曲安奈德超声波导入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我们采用VSS评分系统[9]对瘢痕进行评分,鉴于临床实验的局限性等,未设立空白对照组,由于我们选择的瘢痕均为超过1年的成熟性瘢痕,且近6个月内并无消退迹象,故选择治疗前的瘢痕做对比。但本组患者中,1例患者分别在前臂部有两处增生性瘢痕,患者要求对其中1处瘢痕进行治疗,所以我们将另1处瘢痕作为空白对照,观察其在治疗期间的变化,一个疗程结束后,我们对患者未治疗的空白对照瘢痕进行评分,其与疗程开始时评分完全一致,故我们认定,在治疗过程中瘢痕的自然变化过小,对评分并无影响,不影响统计学计算。
此外,本研究中我们也用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联合曲安奈德超声波导入对1例瘢痕疙瘩患者进行了治疗,患者痛痒的症状虽有改善,但治疗后1周即复发,故不建议用此方法治疗瘢痕疙瘩。笔者将在以后的临床实验中,重点进行对瘢痕疙瘩综合治疗的研究,以期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1] 赵建华, 乔少华, 耿文军, 等. 氦氖激光照射、曲安奈德局部注射联合口服曲尼司特治疗瘢痕疙瘩临床应用[J].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0,17(3):229-230.
[2] 郭文平, 赵忠芳. 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现代治疗机制[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10(16):130-132.
[3] 高明月, 蔺 洁, 张文显. 增生性瘢痕的防治现状与展望[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14(20):3753-3756.
[4] 万 鲲, 高 申, 王世岭. 增生性瘢痕治疗药物的研究[J]. 中国临床康复, 2003,7(23):3244-3245.
[5] 罗瑶佳, 吴 严, 高兴华, 等. 超脉冲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痤疮瘢痕的临床观察[J]. 中国美容医学, 2011,20(1):93-95.
[6] 陈 琳, 申莉莉. 曲安奈德注射液治疗增生性瘢痕123例疗效分析[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7(2):165-166.
[7] 武晓莉, 高 振, 刘 科, 等. 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治疗痤疮瘢痕效果 [J]. 中华医学杂志, 2011,91(37):2604-2606.
[8] 陆雯丽, 张 振, 费 烨, 等. 微等离子体与超脉冲CO2点阵激光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对比研究[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2,45(3):165-168.
[9] 刘海兵, 唐 丹, 曹海燕, 等. 温哥华瘢痕量表的信度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6,21(3):240-242.
[10] 李 旋, 刘达恩. 病理性瘢痕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22(10):953-955.
[11] 陈 洪, 农晓琳. 皮肤病理性瘢痕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进展[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12(42):8358-8361.
[12] 惠 俐, 徐士亮, 陈元良, 等. 多种方法综合治疗皮肤病理性瘢痕的临床观察[J]. 新医学, 2010,41(6):388-390.
[13] Halachmi S, Orenstein A, Meneghel T, et al. A novel fractional micro-plasma radio-frequency technology for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scars and rhytids: a pilot study[J]. J Cosmet Laser Ther, 2010,12(5):208-212.
[14] Foster KW, Moy RL, Fincher EF. Advances in plasma skin regeneration[J]. J Cosmet Dermatol, 2008,7(3):169-179.
[15] 樊 昕, 安俞熙, 石翠萍, 等. 微等离子束治疗萎缩性痤疮瘢痕的临床研究[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2,23(2):69-71.
[16] 魏 宁, 富秋涛, 赵小忠, 等. 微等离子体射频技术治疗成熟瘢痕50例临床观察[J]. 激光生物学报, 2012,21(5):475-478.
[17] 严寒春, 王显忠, 张 利. 曲安奈德局封加冷冻治疗瘢痕疙瘩[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5,19(7):417-418.
Clinicalobservationofhypertrophicscartreatedbymicroplasmaradiofrequencytechnologycombiningwithultrasonicdeliveringoftriamcinolone
YUShui,LUOSai,WANGLi-jun,etal.
(CenterofPlasticSurgeryandCosmetology,TheFirstHospitalofHarbinMedicalUniversity,Harbin150000,China)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microplasma radio frequency technology combining with ultrasonic delivering of triamcinolone on curing hypertrophic scar.MethodsTwenty patients with hypertrophic scar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treated by microplasma radio frequency first, and then were performed ultrasonic delivering of triamcinolone; The control group were also treated by microplasma radio frequency and then were performed ultrasonic delivering of sodium chloride instead of triamcinolone. The data were then analyzed.ResultsAll the twenty patients got nice treating effect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got better effects. For two groups of patients, the treating areas were flat without atrophy.ConclusionUsing microplasma radio frequency technology combining with ultrasonic delivering of triamcinolone to treat hypertrophic scar has excellent effects without any obvious adverse reaction.
Microplasma radio-frequency technology; Triamcinolone; Hypertrophic scar
10.3969/j.issn.1673-7040.2014.03.008
R619.6
A
1673-7040(2014)03-0151-03
2013-12-29)
150000 黑龙江 哈尔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整形美容中心
于 水(198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
郝立君,150000,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整形美容中心,电子信箱:lijunhao3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