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
2014-10-31魏宏继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动下,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问设计才能联结教师与学生,主宰课堂,串联课堂教学目标,落实课堂教学任务。只有做到提问有针对性、启发性,有梯度,能突出重点,才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想象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提问设计;针对性;启发性;梯度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引导起着关键作用,而教师的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又要靠设疑提问来实现。因此,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诱发学生思考,调节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设计课堂提问,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呢?
一、提问要少而精,突出重点
在语文教学中,的确有无法替代、非问不可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碎、太乱,提问的重点应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突出重点、攻克难点为主。如,在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中,我设计的《自然之道》这课中的问题是:“我们做了一件什么事是愚不可及的?我们做错了什么?错在哪里?做了这件事的后果是什么?”这样一连串的提问,致使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相反,庄浪三小教师张慧却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本文讲的一件愚不可及的事是什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感想。”结果学生不但很容易地说出了教师期望的答案,而且说出了“我们做什么事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会造成好心反而办坏事”的主题。把这几个小问题减少为一个问题,突出了重点,给学生留下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学生可以个别读、个别想、个别说、个别展示、开展合作学习……教师非常有针对性的问题设计和少而精的提问,既轻松地抓住了关键点“愚不可及”,又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达到了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替代
教师在备课时,特别是语文阅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多琢磨:原本设计的问题,有没有更好的教学方法“替代”,从而让学生更容易地去理解文本、感悟文本?如,分角色表演替代,观察挂图、发言争辩替代,分角色朗读替代,课本剧替代,用联想或想象替代等。例如,卧龙小学教师苏晓设计的《灯光》一课,教师没有去直接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你想说些什么?”而是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读重点语句:“是啊!多好啊!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突然,他凑到我的耳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一边读一边出示图片,让学生想想文中所描绘的情景,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去思考、去体验。学生读完后,教师提出的问题是:“正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使我们能在电灯下学习。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这样学生不但联系现实生活,说出了自己对“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理解,而且体会到了英雄的伟大,表达了自己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充分而又有感情的朗读,课堂教学就很难达到这种效果。
三、提问要有梯度
所谓精心设计,就是把握好教材内容和学情,把握好问题的“度”。问题太浅,学生无须动脑即可回答,达不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问题过深,学生则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解决。问题的梯度要求紧扣教材重点、难点,要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按照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现实到想象,循序渐进地设计,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提高。
总之,语文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做到适时、适度、适当,做到提问有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突出重点。切忌“满堂问、随意问”。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语文课堂中的提问真正起到启迪学生思维和想象、巩固知识,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发展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林华民.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06.
作者简介:魏宏继,男,就职于甘肃省庄浪县卧龙乡白堡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