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4-10-31王学玮
王学玮
摘 要: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行,校本教研理念深入人心,校本教研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重视。校本教研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直接目标,把教师定位于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平台。
关键词: 中小学校本教研 存在问题 原因分析 完善对策
一、校本教研的基本内涵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校本教研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他们关于校本教研本质的界定是一致的。如学者郑金洲认为:“校本教研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1]学者邹尚智说:“校本教研是一种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新课程目标为导。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2]笔者认为校本教研就是以新课程实施中和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一线的教师为研究主体,充分依靠本校的实际,挖掘校内外资源,调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活动。
二、中小学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教师科研知识储备不足
教师是校本研究的主体,教师科研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研究质量的高低,教师的科研素质是教师完成教学研究的基本条件。然而调查发现,一线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质总体水平不高,科研意识、科研动机、科研知识、科研能力等不强,妨碍了教师参与教育研究。大多数教师科研认知低,没有认识到教科研对自身发展的作用,遇到问题不会通过教育研究解决。某些教师阅读教研理论与方法方面的书籍,教科研方法的掌握及教科研伦理规范知识上普遍欠缺。教师科研素质偏低的原因是复杂的,首先中小学教师科研素质提高自觉意识偏低,没有真正认识到科研素质对于教学研究的基础性意义;其次教师平时教育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再投入科研理论的学习;再次中小学校本教研实施之前没有发挥校本培训的实质作用,基本只是以简单的听课、评课或举办几场讲座代替。
(二)教师校本教研主体性缺失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应该在校本教研中具有充分的自觉性、能动性。然而调查发现,在中小学校本教研中教师的主体性严重缺失。部分学校的教研主题是校内外专家或教研组统一安排的,教师很少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特点决定教研主题。教研主题确定后,学校基本会把教研课题安排给少数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学校行政干预隐形存在影响教师选择课题的自主性,多数教师徘徊在教育教学研究的门外,不能改变传统教研模式中专家学者是主角、教师是配角的局面。同时,某些一线教师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认识到教研自我主体地位,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研究,教研的参与意识不足。中小学教师要积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
(三)教师校本教研缺乏有效保障
首先是没有健全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保障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随着新课改的施行,校本教研的理念深入中小学实践中。各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忽视教研制度的构建。有的学校构建了教研制度,但多数存在制度僵硬无弹性、缺乏有效监督、执行不力等缺点。没有完整的教研目标、规划,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不明,教师的教研职责不明确。且学校校本教研资源投入不足,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和信息技术的支持;教研经费投入不足,教研经费使用不合理;教研评价体系不科学,一味强调物质激励,造成众多教师功利性心态,限制校本教研的开展;教师平时的教学任务繁重,学校不能给教师腾出充足的时间给教科研。
三、完善中小学校本教研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质
学校的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会影响教师的价值观念进而会影响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学校要重视健康、优良、积极向上的校本教研文化的形成,构建和谐有序的教师教研共同体,努力营造“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良好风气和氛围,使教师们人人愿意“搞科研”,感兴趣“搞科研”。教师要树立科研的责任意识,主动承担起教科研的责任,通过教科研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促进自我的专业发展。反思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正视自己的不足。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过程,去伪存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积累丰富的教研经验。
(二)创新中小学校本教研形式
传统校本教研基本上都是采用备课、听课、说课和评课的形式,这种教研的形式枯燥乏味,没有新意。就像我们长期吃一道菜,也会有厌烦的一天。中小学校本教研实践中,单一的教研形式、枯燥的教研内容严重阻碍教师教科研的发展。我们完全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创新教研形式。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可以利用现代的通讯媒体进行网络研修。网络资源丰富,网络研修还具有方便、快捷的众多优点。利用博客、论坛、微信,大家积极畅所欲言,共享资源。教师可以与校内外专家,教研组结成教研学习共同体。不同的教师在知识、能力、思维方面都存在差异,结成教师共同体,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引导,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共同推动教科研的发展,追求科研效益的最大化。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教研沙龙,邀请校外专家,其他学校的优秀名师,与本校教师一起相互交流,就校本教研中遇到的问题相互探讨,分享校本教研的经验与心得体会。
(三)改善中小学校本教研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能够帮助教师客观地审视自己的教研过程,指导并修正自身的教研行为,保障教师积极健康地开展校本教研的实践。以往我们常以教师发了多少篇论文、申报了多少课题、拿了多少奖来对教师的校本教研效果进行评价,这种只注重教研结果不注重教研过程的评价方式是不科学的。这种评价方式会造成教师形成功利性目的,片面地为了评优评职,绞尽脑汁地通过各种途径发表论文,歪曲校本教研的实质用意。在实际评价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教师的自我评价,提倡定性的评价方法,凸显教师评价的主体性地位。在教研评价中,不要一味地督促、检查、批判,而要给予鼓励、指导和引导。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态度、成绩、能力和发挥的作用纳入综合评价体系中,用人本的态度对待教师的教研,发挥校本教研评价体系对校本教研开展的促进作用。
(四)完善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
中小学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校本教研制度,用规范化的制度明确校教研的目标规划、明确部门各岗位的职责,还可以建立校本教研经费支持管理制度、校本教研奖惩制度、校本教研评价制度等。只有合理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才能保证校本教研顺利进行及可持续发展。比如合理有效的激励能保障校本教研的顺利进行,还能极大地激发教师教研的热情和创造力。除了一般我们对校本教研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外,还可以完善激励的方式,多给予一些情感精神上的激励而不是一味地物质激励。根据教师的差异及不同的需求,给予不同的激励,激发教师的自我教研探索兴趣。在制度的施行过程,一定要注重制度的弹性,不能只按硬性标准要求教师,否则只会给教师带来压力,限制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限制教师的科研创新。另外,我们也要保证制度的执行,制度不能有效执行,就等于形同摆设。要加大对校本教研理念的宣传力度,推动教师们的认同,注意对制度执行的监督,保障校本教研制度顺利施行。
参考文献:
[1]郑金州.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8)12.
[2]邹尚智.校本教研指导[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