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国内二语习得研究方法回顾
2014-10-31李青
李青
摘 要: 本文以文献研究为线索,从研究方法、研究模式和设计要素三个方面,对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回顾,并总结其特点和不足。
关键词: 二语习得 国内研究 实证方法
1.引言
新世纪以来,国内各大期刊发表的二语习得实证研究论文层出不穷。它们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上日趋多样化,但在研究设计上良莠不齐,总体规范性尚不令人满意。鉴于此,本文基于国内四种外文类核心期刊从2001年至今发表的部分实证研究文献,对近年来我国二语习得领域的实证研究方法及其设计进行回顾,归纳总结其特点和不足,并提出尝试性的改进意见。
2.分析框架
2.1两种研究方法
二语习得领域的实证研究方法大致分为调查法和实验法。前者一般用于描述变量特征或变量间关系,如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其收集的数据类型多为量化数据。后者常用于建立变量间的因果联系。研究者需要在控制好干扰因素的基础上,对一个或多个自变量进行调控处理,并测量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区分两者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有没有施加人为处理,即调查法的“环境没有人为加工”,而实验法的“环境接受了人工调控”(文秋芳,2004)。
2.2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指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对研究模式及研究中的各要素做的系统选择、计划和安排。研究设计的科学与否将直接影响整个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不同的研究设计得出的研究结果将截然不同。实证论文的研究设计包括以下方面。
2.2.1研究模式
从研究数据看,研究模式分为定性和定量研究:前者从质的角度对现象进行分析和描述,其数据形态为文字,即质性数据,且用文字作为表述手段;后者从量的角度对现象进行分析和描述,其数据形态是数字,即量化数据,用数字和文字作为表述手段。两种研究模式互补,且数据形态不直接决定分析方法,质性数据可进行量化分析,量化数据可进行质性分析。
从研究持续时间看,研究模式可分为共时和历时研究:前者常在一个特定时间点或很短的时间内考察二语知识和行为;后者常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考察二语知识和行为。
从研究对象的类别看,研究模式分为横向和纵向研究:前者指在一个时间点上考察不同层次的个体或个体组,以了解其在某个二语知识或技能方面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关系,通常是共时的、静态的;后者则指在一段时间的不同点上考察同一个体或个体组,以发现二语习得的特点、规律和关系,通常是历时的、动态的。
从研究对象的数量看,研究模式分为个体和群体研究。个体研究的对象为单个学习者,群体研究的对象则是一个具有共同特征的个体组成的总体。
从研究重点看,研究模式包括描述和关系研究:前者重在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发现、了解和系统表述现象或事物本身的特点、性质和变化规律;后者重在发现现象之间的关系,如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等。
最后,从研究出发点看,研究模式可分为理论导向的研究和非理论导向的研究。
2.2.2设计要素
设计要素包括六部分:研究问题或假设、研究对象、数据收集方式、数据形态、数据分析工具及数据分析方法。其中,数据收集方式常有观察法、访谈法、任务法、录音法、录像法、测试法、问卷法、内省法和外省法等。数据形态分为质性数据和量化数据。常见的数据分析工具有:SPSS,Excel,Range,Wordsmith,Concordance及Tagging等,而分析方法则有定量和定性分析两种。
3.研究方法回顾
3.1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方面,有21篇文章采用调查法,5篇采用实验法。前者常见于二语知识的发展研究(马广惠,2001、2006、2009;刘绍龙,2002;丁言仁,戚焱,2005)、中介语偏误分析(苏红霞,2002;王晓燕,2006)、某些二语语法特征的习得(丁容容,何福胜,2006;戴曼纯,柴奕,2007;戴曼纯,郭力,2007)、母语对二语写作的影响研究(王文宇、文秋芳,2002;王立非、文秋芳,2004)、某个或多个学习者个体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戴运财,2002、2006;马广惠,2005;于学勇,2005)、写作分析(马广惠,2001)等,多以描述现象、特征、发展规律为主。后者则常见于输入、输出新的教学方法等学习者外部因素对学习者二语能力发展的影响(周卫京,2005;吴斐,2005;顾琦一,2007;邓鹂鸣,王香云,2007;盖淑华,2010),多以解释相关关系、因果关系为主。
3.2研究模式
定量与定性研究方面,60%的文章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刘学惠,钱薇薇,2007),40%的文章仅采取定量研究法(马广惠,2001),没有文章单独采用定性研究。这说明人们热衷于用先进的数据处理软件、分析数据,从数字上看规律。
从共时和历时角度看,共时研究(19篇)明显多于历时研究(6篇),而将二者相结合的只有1篇(戴运财,2006)。
就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而言,有13篇是横向研究,5篇纵向研究,1篇横向和纵向相结合的研究,其他都是针对同一层次学习者的共时研究,既非横向,又非纵向。总体看来,横向研究偏多,涉及的比较对象从六组至两组不等(马广惠,2006;王文宇、文秋芳,2002;王晓燕,2006;戴曼纯,郭力,2007;戴曼纯,柴亦,2007)。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研究者(马广惠,2001、2002;张淑静,2005)有意识地拿本族语者水平和二语学习者水平作比较,为二语习得树立了新的参照标准。纵向研究往往耗时较长,收集数据不便,因此采用的人(吴斐,2005;顾琪一,2007;邓鹂鸣,王香云,2007;马广惠,2009;盖淑华,2010)不多。
再考察个体研究和群体研究,发现个体研究的数量极少,只有1篇(周卫京,2005),其他均为群体研究,且研究对象的数量差别很大,最多同时考察了5719名学习者(于学勇,2005),最少只研究了16名学习者(王文宇,文秋芳,2002)。
就描述研究和关系研究来看,有单纯描述特征的(王晓燕,2006;戴曼纯,柴奕,2007;刘学惠,钱薇薇,2007),有既描述特征又解释原因的(王文宇,文秋芳,2002;马广惠,2002、2006;苏红霞,2002;于学勇,2005),有单纯阐明相关关系的(王立非,文秋芳,2004;马广惠,2005;顾琪一,2007;戴曼纯,郭力,2007)或因果关系的(丁言仁,戚焱,2005),有既描述又阐明关系的(马广惠,2001;戴运财,2002;刘绍龙,2002;吴斐,2005;戴运财,2006;张淑静,2005;丁容容,何福胜,2006)。
从是否以理论为研究导向的角度考察,有9篇论文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基础或需要验证的理论假设,而另外17篇则从现象出发,最后回归到对教学的启示上。
3.3设计要素
调查表明,有近一半(11篇)的文章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或假设。这些文章通常开门见山地道出自己的研究目的,未将研究目的转化成清晰明确的、可在实践中操作的研究问题或假设。如于学勇(2005)将其研究目的表述为“揭示性别与二语习得能力的关系”,而更科学的做法是将其具体化为一个假设,即“同等条件下,女生的英语成绩优于男生”。研究工具的忽略绝非偶然,25篇论文中,有7篇没有提及数据处理软件。
就研究对象而言,总体特点是:关于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12篇)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11篇)相当;关于本科生的调查多(20篇),关于研究生(4篇)和中(5篇)小学生(无)的调查少。
数据收集方式依使用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测试(13篇)、录音(7篇)、语料库(6篇)、写作任务(5篇)、问卷(3篇)。许多研究者都倾向于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数据收集方式(王晓燕,2006)。总的来看,质性数据(共18篇)略多于量化数据(共15篇)。而数据分析方法方面,大多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手段。有的以定量分析为主,辅以解释(马广惠,2001、2006、2009);有的定量定性并重(戴运财,2002;丁容容,何福胜,2006);还有的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以量化说明(刘学惠,钱薇薇,2007)。
4.结语
新世纪以来,国内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方法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实证研究从只重定量研究缓慢转向定量、定性并重;研究不仅注重描述二语习得过程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还注重阐明各因素间、现象间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语料库的应用正日渐兴起,成为研究者收集数据的主要手段之一。研究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以理论导向或理论驱动的研究不足;缺乏验证性研究;缺乏深入的、动态的历时研究和纵向研究,尤其缺乏横纵向结合、共历时结合的多层面研究;实验研究远少于调查研究;深入细致的个案追踪过少;对中小学生及研究生的二语习得关注过少;发表文献的研究设计还不是很规范。鉴于此,国内二语习得实证研究任重而道远,在广度和深度上还需继续加强。
参考文献:
[1]Wen Qiufang.Applied Linguistics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sis Writig[M].Beijing:FLTRP,2004.
[2]戴曼纯,郭力.中国英语学习者BE动词的习得规律[J].外语教学,2007(3):41-46.
[3]戴曼纯,柴奕.二语功能语类习得研究—关于中国学生英语陈述性导句词的调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20-24.
[4]戴运财.场独立/依靠的认识方式和第二语言习得[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203-208.
[5]戴运财.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6):451-459.
[6]邓鹂鸣,王香云.背诵式语言输入对中国学生二语写作能力发展的有效性研究[J].外语教学,2007(4):52-56.
[7]丁容容,何福胜.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中强势语的用法研究[J].外语教学,2006(5):32-35.
[8]丁言仁,戚焱.词块运用与英语口语和写作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49-53.
[9]盖淑华.最近发展区中的词块习得实证研究--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实验报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68-72.
[10]顾琦一.输入与输出在陈述性知识程序化过程中的作用[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2):40-45.
[11]刘绍龙.英语词汇知识的维间发展与习得特征[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66-69.
[12]刘学惠,钱薇薇.协商互动与即时输出:课堂语言学习探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1):25-29.
[13]马广惠.理工科大学生英语词汇水平研究[J].外语教学,2001(2):48-52.
[14]马广惠.中美大学生英语语篇对比修辞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6):5-8.
[15]马广惠.中美大学生英语作文语言特征的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45-349.
[16]马广惠.学习动机和努力程度对外语学习成绩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37-41.
[17]马广惠.中学生英语高频词汇水平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9-21.
[18]马广惠.英语专业学生二语限时写作中的词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1):54-60.
[19]苏红霞.中国学生英语过渡语动词差错分析[J].外语教学,2002(1):36-41.
[20]王立非,文秋芳.母语水平对二语写作的迁移:跨语言的理据与路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205-212.
[21]王文宇,文秋芳.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64-67.
[22]王文宇,文秋芳.母语思维与外语作文分项成绩之间的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17-20.
[23]王晓燕.中介语会话的偏误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39-43.
[24]吴斐.理解性输出与语言学习效率—一项“写长法”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2005(1):44-48.
[25]于学勇.性别与二语习得能力关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13-25.
[26]张淑静.从联想测试看二语心理词汇之间的联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52-57.
[27]周卫京.语言输入模式对口语产出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