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自主学习”主体“能动性”的思考

2014-10-31于素梅

体育教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能动性主体自主学习

摘 要:自主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现代学习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的新的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体育教学中关于自主学习的运用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还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自主学习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上更有待强化。本研究以自主学习为核心概念,比较分析了它与接受学习的交替互融关系,以及它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并行与协同作用,进而在对自主学习主体能动性释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发挥主体能动性的自主学习可操作性策略。

关键词:自主学习;主体;能动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7-0035-0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谈到:“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终身学习是没有教师陪伴在身边,全靠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应创设民主、和谐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情境,有效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与传授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体验、思考、探究、交流等方式获得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应对问题、自我锻炼、交往合作等能力,开展富有个性的学习,不断丰富体育活动经验,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而且,在《标准》附录部分还列举了“在篮球投篮教学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典型案例。不但充分说明了体育课堂引入自主学习方式的必要性,而且还表明了体育教学采用自主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可行性。为此,加强对自主学习主体能动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交替互融

体育课堂教学引入自主学习方式,并不是要反对过去的接受学习,而是接受学习方式的补充。二者尽管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其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会学,从而得到应有的发展。前者更体现出自主性,后者则以非自主性为前提。但是,体育课堂教学不同的环节需要不同的方式,问题在于有些人却将二者对立起来,即肯定一种形式而否定另一种,如有人引入自主学习却否定了接受学习,这种认识和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1.“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的交替

在没有强调自主学习之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大都是以接受学习为主,如老师讲解,学生认真听讲;老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老师指导,学生认真练习等。提出自主学习以后,并非要否定接受学习方式,二者之间可以交替使用。但如何交替?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哪些问题?

交替可以有先后顺序,但是孰先孰后并没有做出严格的规定。也即是说,教师先传授,还是学生先自主体验式学习并没有限制。因此,可交替是绝对的,交替顺序是相对的,或者说先后顺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采取二者交替使用的方式,不仅是因为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各自有着功能与价值的独特性,而且还因为丰富的学习方式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如何交替使用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要根据学习者的需要灵活安排。受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当前的体育教学,多数情况下接受学习先于自主学习,因为接受学习这是多年延续下来的最常见的学习方式,顺应着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认知规律。还有一种情况是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再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示范,学生通过听讲、观察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和方法。除了先后顺序上的倾向性以外,关键的是要根据需要确定交替的轮次,关于这一点也需要灵活把握,不是完全由备课环节所能控制的。因为,课堂教学有诸多新生成的东西,可能会因为新的生成而改变原有的设计。因此,交替时机和轮次的灵活把握是有效利用自主、接受式学习的关键。

2.“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的互融

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除了在顺序上可以分清先后以外,实际上,有些时候二者是交融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只是以哪种学习方式为主而已。也就是说,接受学习中需要有自主的成分在里面,而自主学习过程中也有接受的作用发挥,即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但为什么还存在互融的关系?该如何充分做好互融的效果?这是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充分发挥二者各自作用的关键性问题。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好这种关联性。就自主学习而言,学生在进行体育自主学习的时候,有可能是在自主学习前听到了教师对如何进行自主学习提出的明确要求,要么就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得到老师的有效指导。无论是学习前的明确要求,还是学习中的有效指导,都呈现出接受式学习的融入。因此,自主学习过程依然离不开老师的教学活动参与其中。同样,就接受学习而言,尽管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导,学生接受为主体,但学生的接受依然需要体现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等,脱离了这些,仅是被动式的接受难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这就告诉我们,自主中有接受,接受中有自主,二者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较大的关联性。把握好这种关系,就能够很好地区分和采用适宜的学习方式有效组织好教学活动。

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并行协同

自主学习除了与接受学习不矛盾也不能互相否定,实际上,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密不可分,三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是各自侧重不同的能力培养,是既并行又协同发挥作用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同等重要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同时在《课标》中被提出,要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引入,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说明这三种学习方式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相互之间无可替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参与体育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终身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功,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论述一样:“一切创造发明,都不是靠别人教会的,而是靠自己想,自己做,不断取得进步。”采用自主学习方式还能够提高学习的质量,因此,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十分重要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竞争意识、平等意识等方面。实际上,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在强调合作,人类今后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光靠个人力量已很难实现。因此,当代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立的性格,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等都不利于健全人格发展,难以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合作学习无疑是合作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无疑十分必要。

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是学习者通过探究活动生成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亲身活动发现问题或探寻答案的过程。体育的探究学习既有学生自主的、自发的、自愿的,表现出积极主动的过程形式,也有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探究学习能力高低的检验,重点是学生探索研究的意识、行为和结果上,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为问题探寻答案,都能集中体现出学生的研究能力。既与自主学习有明显的区别,又不等同于合作学习,是具有特殊目的性的学习方式。体育课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尤为重要,具有一定探究能力的学生,在运动技能掌握方面将具有较明显的优越性。

2.“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协同作用

尽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培养学生对应能力方面有着各自的功能价值,但这些学习方式本身在发挥作用的时候,并不是互不关联的,而是具有较强的协同性或同步性。如自主学习,既包含学生个体独立性的自主学习,也有与同伴联合共同开展的以小组为单位的自主学习,一旦出现小组合作,又离不开合作学习的一些功能特性。除此之外,无论是个体还是小组的自主学习,某种程度上还与探究学习密不可分,即自主中有探究。又如合作学习,以合作形式为主的学习方式,不但有可能体现出自主的操作过程,而且,合作学习本身也很有可能是以集体的形式进行自觉、自愿的体现自主特性的学习方式,因此,合作中的自主也是存在的。再如探究学习,探究形式既有学生个体独立自主地探究,又有集体形式的探究。探究本身带有自主性,集体形式本身也包含合作性,三者互为一体,体现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某种程度上的形影不离,共同完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自主学习”主体“能动性”释义及可操作性策略

研究“自主学习”并非仅仅是要扭转错误认识,而是要在全面而深刻地解读其内涵的基础上,探寻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可操作性策略,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1.“自主学习”主体“能动性”释义

“自主学习”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自主”是学习的本质,“能动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是“自主性”的精髓,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

“自立”是说每个学习主体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学习是学习主体“自己的”事、“自己的”行为,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而且具有独立的心理认知系统。“自为”是独立性的体现和展开,它内含学习的自我探索性、自我选择性、自我建构性和自我创造性四个层面的结构关系。本质上是学习主体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的过程。“自律”简单的说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自我约束,是一种学习上的自觉,体现在对自己的学习要求、目的、目标、行为、意义的一种充分觉醒,也是一种自主学习规范性的体现。

2.“自主学习”主体“能动性”发挥案例分析

《课标》列举的“在篮球投篮教学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案例,第一步是让学生自己选择投篮距离,体现出了“自选”;第二步是学生自己设置1分钟命中的次数,体现出了“自定”;第三步是学生思考如何投准,体现出了“自想”;第四步是学生尝试练习和体验,体现的是“自练”;第五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体现的是“自评”;第六步是达成目标的和未达成目标的分别自我设置新的目标,体现出的是“自设”。总体看来,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步骤安排下,每一步都突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做主,该怎么学?该怎么练?该怎么评?等自主权都交给了学生。这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并参与各种练习活动,因此,几乎都能够体验到运动的快乐,都可以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从而有成功体验。这一案例告诉我们,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可行的。

3.发挥主体“能动性”的“自主学习”可操作性策略

(1)走出形式化的“自主学习”的认识误区

新课改以后,体育课堂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自主学习,但集中反映在形式化现象突出,导致真正的自主学习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自主学习既包含自主的学,还包含自主的练,但有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或练的时候,并非体现出了真实的自主性。如讲解、示范完以后,老师提出了练什么,如何练的要求,让学生分组进行自主练习。实际上,看似给学生了自主练习的时间和空间,但是,却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练习。因为学生的练习内容、方法、节奏等都还由教师控制,既体现不出学生自立、自为,也显示不出自律的特点。如若长期这样理解和运用自主学习,不但学生真正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改善,学习的有效性也难以有所体现。相反,还有一种将自主当自由的现象,即用放养式教学体现新课改提出的自主学习,这种认识更加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为在放羊状态下,学生完全失去了教师对学习活动的监控,学生也就很容易失去学习中的自律,从而导致“想学的学不到,不想学的到处跑”,一种无组织、无纪律、无要求、无结果的所谓的体育课堂教学。为此,走出一切对自主学习认识上的误区,充分发挥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能动性,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有望得以体现。

(2)激发学习兴趣打好“自主学习”的基础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学生能否真正地进行自主学习,一方面要看教师的正确引导,另一方面就是要看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对体育学习毫无兴趣的学生,无论老师如何引导,都难以将其引导到自主学习的真实场景中去。结果就会出现被动且形式化的自主学习。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但新的问题在于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并非易事。曾有人调查,很多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还有人研究,学生学了12年的体育竟一项运动技能都没有掌握。这些研究的结论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学生喜欢体育,体育课上依然是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就不喜欢了呢?每年每学期、每星期都要上体育课,又为什么学了12年却一无所获呢?这些问题固然会有多元化的原因,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缺乏对体育课上体育学习的兴趣却是最为关键的原因之一。如何激发兴趣?这一问题长期困扰着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自主学习更需要以兴趣为前提,拓宽对兴趣的认识领域,从教师自身对学生兴趣的影响出发,将是较为有效的策略。诸如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能够让学生对体育学习增加期待;又如提高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师的效仿等。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是带领学生做个游戏或做若干个游戏就能够激发的,需要全方位、多角度、深入性地把握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

(3)正确引导形成准确的“自主学习”概念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起作用的还是学生自身,也就是说,是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假如学生尚未建立准确的自主学习概念,很容易将自主学习依然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表现出学习中消极被动或不知所措,有的可能是在“等、靠、要”教师的明确要求;有的可能是不知道自主性把握到何种程度;还有的可能是将自主当自由去理解了,结果很难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这些集中体现出了学生对什么是“自主学习”不甚了解,从而出现盲目的自主学习形式。实际上,核心概念的准确释义,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自主学习的概念不明确,自主学习就难以具体落实。然而,就体育学科而言,什么是体育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特征有哪些?自主学习的表现形式如何?等等,不但任课教师要了如指掌,有些时候还需要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切忌教师清清楚楚地教,学生稀里糊涂地学。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概念和方式方法,以便能够达到师生都清楚明了地把握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4)创造时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适宜的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否则,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永远得不到应有的实现。但教师该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首先,任课教师要在某一个教学环节有意识地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接触或能够体验自主学习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形式,体验一下与接受学习的不同点和关联点在哪里,从开始接触到逐步熟悉,再到牢固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以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够成为可能。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自主学习是一个从不会到会,再到精通的过程。假如不给学生预留自主学习的时间,自主学习就会永远停留在口号上,体育新课程改革也将难以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得到应有的推进。至于何时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时间预留多长,一切都要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而定,即灵活把握时机。如健美操课的教学,当以传授的方式教完单个动作以后,给学生留足了时间,进行动作组合,并以小组为单位组合出不同的形式。一方面学生已经学了单个动作,具有了组合的条件;另一方面,教师也需要给学生一定的启发诱导,要把握组合的原则等。如若能够经常在健美操课上给学生提供自主组合、创编的时机,自主学习健美操的能力便能够不断得到培养。

(5)时时指导体现“自主学习”主体能动性

真正的自主学习,其学习主体需要体现出能动性,但当前体育课堂上见到的自主学习环节,并未能明确地看出有主体能动性的体现。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强观察,及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与效果做出准确的判断,并能够将错误的、形式化的自主学习得以及时扭转。带领学生树立能动性的自主学习观,对于体育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假如不及时跟进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会大打折扣。又由于能动性主要体现在自觉、自愿、主动、积极等若干方面,因此,一旦在自主学习环节发现学生不够自觉、不太情愿,不能主动,消极待命的学习,都要及时做出调整,严格监控整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为此,只有体现出具有能动性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功能价值的优越性才能有所突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有所呈现。例如清华附小为学生购买了大网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集体尝试性将球颠高,到颠多,再到移动颠稳,最后因球无意中漏出大网变成了大网拍球,这一系列的过程,从玩到赛都是教师给学生留足了自主学习探究的时空,学生们一步一步地发挥自己的想象,体现出学习的能动性,逐渐创造了新的玩法,拓展了该器材的锻炼功能。

四、结束语

自主学习的价值已经被人们广泛认识,尤其是认识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基于目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操作层面上的偏差,深入研究自主学习,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实践难题。充分体现自主学习主体的能动性,不但要激发兴趣,形成概念,更要创造良好机会,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指导,从而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改提出的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总体要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http://baike.baidu.com/subview/644607/5111641.htm?fr=aladdin

[3]http://baike.baidu.com/view/1367636.htm?fr=aladdin

[4]http://baike.baidu.com/view/83044.htm?fr=aladdin

[5]于素梅.体育教学正确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关键[J].体育教学,2012(9):56-58

[6]于素梅.走进新课标落实教学建议(三):从对“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中的案例分析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拓展运用[J].中国学校体育,2013(11):52-54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体育教学质量内涵及有效促进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DLA110303)

猜你喜欢

能动性主体自主学习
论碳审计主体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负向能动性及其应对策略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项目教学法在《微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