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风情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2014-10-30陈祺丁砚强衣学慧

绿色科技 2014年9期
关键词:表达民俗文化景观

陈祺 丁砚强 衣学慧

摘要:指出了民俗风情文化是地域景观的构成要素,对景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对民俗风情的探索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以西和县漾水河民俗文化风情线规划为例,从城市生态景观营造着手,紧扣“乞巧文化”主题意向,构筑“七彩鹊桥巧会、十字景墙幽会和门式景窗花会”三大特色风情景观,探索了富含民俗风情的文化景观建设的有效途径,力求从文化景观与生态绿化两方面自然有机融合,以充分认识民俗风情文化对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漾水河;民俗文化;景观;表达;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9—0155—04

1引言

民俗风情文化是一个地区的民众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共享和传承下来的具有本土特色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现象,依托于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与情感信仰而产生,包含了饮食、民居、服饰、节庆、游艺和宗教六方面,具有典型的地域性、广泛的传播性和多样的功能性,并留有时代的印记。在文化旅游热潮背景下,已成为一种新型经济载体,被政府或开发商转化为旅游资本[1]。为了更好地把握民俗风情文化产品的开发,文化景观所展现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内涵必须充分表达“真、善、美”的总体价值取向[2]。民俗风情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有利于展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明和特色,而旅游业又是使城市的民俗文化得以展示的窗口。随着民俗风情文化旅游日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探讨在景观设计中如何表达民俗风情文化,已成为风景园林设计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西和县漾水河民俗文化风情线规划为例,就民俗风情文化开发保护和景观设计表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此类项目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3]。

2民俗风情文化与景观设计表达

2.1西河乞巧文化

位于西和境内的漾水河是西汉水的源头,其流域境内的乞巧文化,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完整、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型民俗文艺活动之一。每到农历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的这七天八夜里进行包括六大环节活动,每个环节都围绕一定的仪式来展现。初七是整个乞巧节最为热闹的一天,举行迎水、吃巧饭、照花瓣卜巧和送巧仪式[4]。乞巧源于汉文化中的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乞指乞讨,巧则是心灵手巧或有奇思妙想的意思,“乞巧”就是向神灵讨要智慧[5]。乞巧文化给予的自由神圣的爱情观、勤奋朴实的劳动观、积极进取的精神、纯正规范的道德观以及诠释的爱情永恒的主题及其现实的意义,都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领域中自觉不自觉地反复出现,展示其永恒的文化魅力[6]。

民俗风情开发必须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西河古宅民居进行重点保护,对乞巧民歌进行收集整理,对乞巧习俗进行挖掘充实,使“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和送巧“文化式样重新焕发光彩。精心打造乞巧资源品牌和民俗文化品牌,是西河人民发展地方经济、

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7]。西和乞巧民俗的开发要高起点、高质量进行,坚决杜绝旅游产品内容的庸俗化,防止过度的商业化炒作[8]。从类型上包括参观观赏、了解领略和参与体验3种类型,不但要观赏、了解和领略,而且要亲自加入到目标人群的生活之中,真实地感受”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以充分获得新、奇、乐的体验[9]。

2.3景观设计难题

景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客观存在物与充满活力的人类生活空间。景观设计是将人的本质力量和现实需要通过景观的有效规划与建设而得以实现。从人的需要出发,景观设计就是实现人的诗意化生存的理论与实践的过程。离开了人以及人的需求,景观设计必然走向舍本求末、重物轻人的误区。设计时一般面临的主要难题就是理念的确立与风格的选择。风格就是独特的个性,既要围绕地方文化做足文章,又要突破地方文化的限制,要有所突破和创新。这就要对民俗风情进行充分利用与发掘,让民间的习俗、生产、制度、信仰、文学、音乐、舞蹈、医药、科技等文化要素在景观设计中大放异彩,也是民俗风情以一种活态化的存在方式得以传承和延续的体现[10]。

2.4景观表达手法

城市景观是民俗文化内涵的重要表达形式。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城市形象与个性,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城市景观的各种形态表现出来,同时反过来也能促进城市经济、文化的建设,而其表达手法是设计者应该深思的。可以利用模拟物品造型的手法,经过艺术加工,把一些文化元素提炼并结合起来的图案造型,通过各种景观主题雕塑、地面铺装、路灯造型及景观小品等细节加以体现,来烘托城市景观的民俗文化内涵。色彩是符号文化的表现载体,以黑、白、金、银、铜、铁等色,应用在建筑环境、景观小品、雕塑、护栏等景观要素中,与所处的周围环境的色彩与质感,既要协调又要有一定的对比关系。纹饰是在器物上装饰花纹的总称,再现纹饰是民俗文化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最佳的表现要素。借用文字符号对民俗文化背后的历史典故加以诠释,也是很好的直接表现方法[11]。

3设计理念与风格确定

3.1掌握西河概况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地跨暖温带边缘和中温带两个气候带,属大陆性气候、平均海拔1692m、年平均降雨量555.7mm,平均气温8.4℃,全年无霜期185d。漾水河发源于河口乡铁古坪,属西汉水一级河流,流域面积636.27km2,干流长度49.4km,年径流量6461.33万m3,主汛期为每年春夏季。项目地位于县城内漾水河西岸,沿途主要经过区域为学校和居住区等人口密集区,目前场地内植物主要为刺槐,以及零星分布的核桃、柳树、侧柏等,场地道路系统基本形成。全县作为伏羲的诞生地和乞巧文化发祥处,文化底蕴深厚,2007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12]。

3.2明确规划要求

根据西和县滨河路民俗风情线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结合西和县实际情况,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与县城总体规划合理衔接,体现集人文、休闲、商业、绿化为一体的滨河路风情景观。尽量合理利用现状固有的景观生态及文化元素,与漾水河生态治理工程紧密衔接,分组团体现西和人文历史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城市建筑的文化风情魅力。合理组织交通出入口,与老城区形成紧密衔接,注重布局与周围居民区的关系,方便群众出行,自然达成和谐统一。功能定位:娱乐休闲、生态购物、灾时避难、文化展示。风格确定:自然、和谐,古典、清新,神秘、浪漫。endprint

3.3遵循设计原则

人为本,最大程度满足人的亲水性,共享流水乐趣和魅力,做好临水建筑与水面关系处理。生态优先,完善植物景观生态系统,考虑灾时避难的需要;规则式与自然式交叉配置,以自然式配置来烘托规则式的大气。自然和谐共生,形成方便、舒适、合理、亲切的步行系统,满足生态购物的需求。点、线、面相结合,充分体现场地的公益性、功能多样性。尽可能节约投资,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尊重西和的地域性特点,注重历史和人文景观的挖掘和展示(伏羲文化和乞巧文化)。

3.4确定构思理念

紧紧围绕西和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活动,大作“景观文化”文章,以生态景观为主线,采用“优化、美化与条理化”的办法,使其功能能得到高效地发挥[13]。整体以草坪、地被与景观花卉为基调,以车行道和微地形处理为骨架,以自然流畅、色彩亮丽的园路为纽带,以云彩式护栏为景观轴线,以彩虹广场及其彩虹桥为景观构图活动中心,以乞巧活动主题雕塑为主景,以七组乔木树阵为陪衬,形成自然和谐、古色古香、清雅秀气、神秘浪漫的乞巧民俗文化风情线。

4景观表达方案

项目地北起滨河西路麻池桥、南至县一中与仇池南路连接,东临漾水河、西临老城区,全长3.5km。地块与老城区解放街、鼓楼街、文昌街、仇池南路连接,呈带状沿漾水河非规则型布置。以三大主题广场为构图中心,以河堤围栏和绿带为纽带,将七大景观节点串联,形成七夕文化风情景观(图1)。

4.1男儿之阵(阳刚之美)·十字景墙幽会

位于北商场,以多色彩、多形状的铺装为基调,以“十字型”的白色景墙为构图中心,以棕色木构景窗、坐凳和树池为陪衬,以四季挺拔树木为主景,以置石为点缀,形成富有阳刚之气、神秘浪漫的男儿四季树阵(图2)。

4.2彩虹广场(刚柔并济)·七彩鹊桥巧会

以横亘在漾水河(乞巧河)上的木构廊架为背景,以流线型枯山水式铺装为基调,以孤植大树为构图中心,以七组棕色木构小拱桥为主景,以绿红双色树阵为陪景,形成富有浪漫情调、寓意深刻的彩虹桥广场(图3)。

4.3女儿之苑(阴柔之美)·门式景窗花会

以灰色园路、白色道牙为基调,以鞋样图案为框架,以“门形”景窗为构图中心,以白色景墙为陪衬,以丰富多彩的自然花木为主景,以置石为点缀,形成富有阴柔之风、神秘浪漫的女儿花苑(图4)。

4.4七夕风情景观

①扇形入口 位于吊桥处,以树丛为背景,以白色景墙为导入主景,以孤植大树为对比,以灌木为陪衬,形成简捷明亮、浪漫迷人的风情入口,构筑天地日月主题意境(图5)。②河堤围栏采用三组合式:仿木栏杆+树池坐凳+景墙(图6)。③主题雕塑 七组七夕演绎主题雕塑。④乔木树阵 七组乔木群落。⑤麻池入口广场 既是收尾,也是开头。

4.5景观归纳

景观归纳为“七点、二线、三面”:①七点:七大景观节点如珍珠镶嵌,构成节奏明快的景观亮点;七组七夕演绎主题雕塑构筑乞巧文化内涵。②二线:一条长硬质景观线,即三组合式河堤围栏(仿木栏杆、树池坐凳、白色景墙);七条短软质景观线,即七组乔木群落(景观林带)为灾时提供避难场所。③三面(三大景观特色)(三会广场):彩虹广场,七彩鹊桥“巧”会;男儿阵,十字景墙“幽”会,展现阳刚之美;女儿苑,门式景窗“花”会,体现阴柔之美。

4.6景观建议

将15~40m宽窄不等的文化风情线作为一级景区,周围山水作为资借环境:①河床中的绿岛列为二级景区,特别是乔木群落难得的景观资源,一定要保护并加以利用。②河对岸的荒山列为三级景区,尽可能绿化,形成青水绕绿山的优美城区生态景观环境。③项目建设与漾水河治理、伏羲大道绿化通盘考虑。漾水河上的原有桥梁注意亮化工程,新建的两座桥梁注重乞巧文化渗透其中。④漾水河也可考虑更名为“七夕河”或“乞巧河”,以充分展示乞巧文化的历史渊源。⑤当地民间特色产品的纹饰,在白色景墙上充分展示。

5结语

民俗文化风情线不仅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志,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并且在这两个基础上又能展现城市文化的面貌,是城市文化“魂”的体现[14]。既能赋予城市景观精神价值和情感内涵,又使景观具有了独特的性格和鲜活的形象。运用民俗风情文化在地域景观设计中的可视化表达,是提高地域景观内涵特色的必要且有效的途径[15]。不仅增加了市民对于城市景观的认知度和归属感,也更注重了民俗文化的宣传和地方特色的文化精神的弘扬。只有将民俗风情文化和景观设计表达二者紧密的相融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才能使景观建设真正地服务社会大众[16]。

参考文献:

[1] 吴忠军,胡林波,梁莉清.基于景观三元论的民俗文化街区景观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0(32):18403~18405,18421.

[2] 李莹华,张静,姚爱琴,等.民俗风情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及其保护动力机制[J].前沿,2008(9):74~77.

[3] 闫丽丽,朱创业.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西安曲江新区为例[J].绿色科技,2012(9):234~236.

[4] 刘宪.从传统到当下——甘肃西和乞巧节文化空间变迁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6):72~77.

[5] 王力维.甘肃陇南地域音乐文化发展轨迹初探——以礼县地域为例[J].大众文艺,2012(21):181.

[6] 刘彩清.七夕节的文化透视[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5~36.

[7] 杨洪,黄静.隆回县花瑶民俗风情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9(1):165~169.

[8] 高应军.陇南西和乞巧民俗旅游的深度开发[J].甘肃高师学报,2012(1):139~142.

[9] 王佳.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刍议[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增刊):125~126,128.

[10] 田茂军.景观设计与民俗风情[J].民族论坛,2006(8):52~53.

[11] 黄金凤,杨洁.徐州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研究[J].绿色科技,2011(12):35~37.

[12] 陆明华,芦建国,丁浩.滨水公园景观规划思考——以甘肃省西和县滨河公园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12(4):134~137.

[13] 肖大威,黄翼,张小星,等.沉淀历史·突出特色·创新景观——记佛山市新中心城区规划设计创作[J].规划师,2005(11):34~38.

[14] 鲁敏,王菲,康文凤.鸢飞鱼跃、百福骈臻——临朐民俗风情园景观规划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4):322~326.

[15] 田勇,唐毅.构建具有民俗文化的地域景观——以西昌邛海缸窑湾度假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为例[J].南方建筑,2013(3):73~76.

[16] 耿云杉,张月婵.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表达研究[J].城市建筑,2013(18):44.endprint

3.3遵循设计原则

人为本,最大程度满足人的亲水性,共享流水乐趣和魅力,做好临水建筑与水面关系处理。生态优先,完善植物景观生态系统,考虑灾时避难的需要;规则式与自然式交叉配置,以自然式配置来烘托规则式的大气。自然和谐共生,形成方便、舒适、合理、亲切的步行系统,满足生态购物的需求。点、线、面相结合,充分体现场地的公益性、功能多样性。尽可能节约投资,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尊重西和的地域性特点,注重历史和人文景观的挖掘和展示(伏羲文化和乞巧文化)。

3.4确定构思理念

紧紧围绕西和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活动,大作“景观文化”文章,以生态景观为主线,采用“优化、美化与条理化”的办法,使其功能能得到高效地发挥[13]。整体以草坪、地被与景观花卉为基调,以车行道和微地形处理为骨架,以自然流畅、色彩亮丽的园路为纽带,以云彩式护栏为景观轴线,以彩虹广场及其彩虹桥为景观构图活动中心,以乞巧活动主题雕塑为主景,以七组乔木树阵为陪衬,形成自然和谐、古色古香、清雅秀气、神秘浪漫的乞巧民俗文化风情线。

4景观表达方案

项目地北起滨河西路麻池桥、南至县一中与仇池南路连接,东临漾水河、西临老城区,全长3.5km。地块与老城区解放街、鼓楼街、文昌街、仇池南路连接,呈带状沿漾水河非规则型布置。以三大主题广场为构图中心,以河堤围栏和绿带为纽带,将七大景观节点串联,形成七夕文化风情景观(图1)。

4.1男儿之阵(阳刚之美)·十字景墙幽会

位于北商场,以多色彩、多形状的铺装为基调,以“十字型”的白色景墙为构图中心,以棕色木构景窗、坐凳和树池为陪衬,以四季挺拔树木为主景,以置石为点缀,形成富有阳刚之气、神秘浪漫的男儿四季树阵(图2)。

4.2彩虹广场(刚柔并济)·七彩鹊桥巧会

以横亘在漾水河(乞巧河)上的木构廊架为背景,以流线型枯山水式铺装为基调,以孤植大树为构图中心,以七组棕色木构小拱桥为主景,以绿红双色树阵为陪景,形成富有浪漫情调、寓意深刻的彩虹桥广场(图3)。

4.3女儿之苑(阴柔之美)·门式景窗花会

以灰色园路、白色道牙为基调,以鞋样图案为框架,以“门形”景窗为构图中心,以白色景墙为陪衬,以丰富多彩的自然花木为主景,以置石为点缀,形成富有阴柔之风、神秘浪漫的女儿花苑(图4)。

4.4七夕风情景观

①扇形入口 位于吊桥处,以树丛为背景,以白色景墙为导入主景,以孤植大树为对比,以灌木为陪衬,形成简捷明亮、浪漫迷人的风情入口,构筑天地日月主题意境(图5)。②河堤围栏采用三组合式:仿木栏杆+树池坐凳+景墙(图6)。③主题雕塑 七组七夕演绎主题雕塑。④乔木树阵 七组乔木群落。⑤麻池入口广场 既是收尾,也是开头。

4.5景观归纳

景观归纳为“七点、二线、三面”:①七点:七大景观节点如珍珠镶嵌,构成节奏明快的景观亮点;七组七夕演绎主题雕塑构筑乞巧文化内涵。②二线:一条长硬质景观线,即三组合式河堤围栏(仿木栏杆、树池坐凳、白色景墙);七条短软质景观线,即七组乔木群落(景观林带)为灾时提供避难场所。③三面(三大景观特色)(三会广场):彩虹广场,七彩鹊桥“巧”会;男儿阵,十字景墙“幽”会,展现阳刚之美;女儿苑,门式景窗“花”会,体现阴柔之美。

4.6景观建议

将15~40m宽窄不等的文化风情线作为一级景区,周围山水作为资借环境:①河床中的绿岛列为二级景区,特别是乔木群落难得的景观资源,一定要保护并加以利用。②河对岸的荒山列为三级景区,尽可能绿化,形成青水绕绿山的优美城区生态景观环境。③项目建设与漾水河治理、伏羲大道绿化通盘考虑。漾水河上的原有桥梁注意亮化工程,新建的两座桥梁注重乞巧文化渗透其中。④漾水河也可考虑更名为“七夕河”或“乞巧河”,以充分展示乞巧文化的历史渊源。⑤当地民间特色产品的纹饰,在白色景墙上充分展示。

5结语

民俗文化风情线不仅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志,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并且在这两个基础上又能展现城市文化的面貌,是城市文化“魂”的体现[14]。既能赋予城市景观精神价值和情感内涵,又使景观具有了独特的性格和鲜活的形象。运用民俗风情文化在地域景观设计中的可视化表达,是提高地域景观内涵特色的必要且有效的途径[15]。不仅增加了市民对于城市景观的认知度和归属感,也更注重了民俗文化的宣传和地方特色的文化精神的弘扬。只有将民俗风情文化和景观设计表达二者紧密的相融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才能使景观建设真正地服务社会大众[16]。

参考文献:

[1] 吴忠军,胡林波,梁莉清.基于景观三元论的民俗文化街区景观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0(32):18403~18405,18421.

[2] 李莹华,张静,姚爱琴,等.民俗风情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及其保护动力机制[J].前沿,2008(9):74~77.

[3] 闫丽丽,朱创业.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西安曲江新区为例[J].绿色科技,2012(9):234~236.

[4] 刘宪.从传统到当下——甘肃西和乞巧节文化空间变迁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6):72~77.

[5] 王力维.甘肃陇南地域音乐文化发展轨迹初探——以礼县地域为例[J].大众文艺,2012(21):181.

[6] 刘彩清.七夕节的文化透视[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5~36.

[7] 杨洪,黄静.隆回县花瑶民俗风情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9(1):165~169.

[8] 高应军.陇南西和乞巧民俗旅游的深度开发[J].甘肃高师学报,2012(1):139~142.

[9] 王佳.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刍议[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增刊):125~126,128.

[10] 田茂军.景观设计与民俗风情[J].民族论坛,2006(8):52~53.

[11] 黄金凤,杨洁.徐州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研究[J].绿色科技,2011(12):35~37.

[12] 陆明华,芦建国,丁浩.滨水公园景观规划思考——以甘肃省西和县滨河公园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12(4):134~137.

[13] 肖大威,黄翼,张小星,等.沉淀历史·突出特色·创新景观——记佛山市新中心城区规划设计创作[J].规划师,2005(11):34~38.

[14] 鲁敏,王菲,康文凤.鸢飞鱼跃、百福骈臻——临朐民俗风情园景观规划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4):322~326.

[15] 田勇,唐毅.构建具有民俗文化的地域景观——以西昌邛海缸窑湾度假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为例[J].南方建筑,2013(3):73~76.

[16] 耿云杉,张月婵.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表达研究[J].城市建筑,2013(18):44.endprint

3.3遵循设计原则

人为本,最大程度满足人的亲水性,共享流水乐趣和魅力,做好临水建筑与水面关系处理。生态优先,完善植物景观生态系统,考虑灾时避难的需要;规则式与自然式交叉配置,以自然式配置来烘托规则式的大气。自然和谐共生,形成方便、舒适、合理、亲切的步行系统,满足生态购物的需求。点、线、面相结合,充分体现场地的公益性、功能多样性。尽可能节约投资,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尊重西和的地域性特点,注重历史和人文景观的挖掘和展示(伏羲文化和乞巧文化)。

3.4确定构思理念

紧紧围绕西和中国乞巧文化旅游节活动,大作“景观文化”文章,以生态景观为主线,采用“优化、美化与条理化”的办法,使其功能能得到高效地发挥[13]。整体以草坪、地被与景观花卉为基调,以车行道和微地形处理为骨架,以自然流畅、色彩亮丽的园路为纽带,以云彩式护栏为景观轴线,以彩虹广场及其彩虹桥为景观构图活动中心,以乞巧活动主题雕塑为主景,以七组乔木树阵为陪衬,形成自然和谐、古色古香、清雅秀气、神秘浪漫的乞巧民俗文化风情线。

4景观表达方案

项目地北起滨河西路麻池桥、南至县一中与仇池南路连接,东临漾水河、西临老城区,全长3.5km。地块与老城区解放街、鼓楼街、文昌街、仇池南路连接,呈带状沿漾水河非规则型布置。以三大主题广场为构图中心,以河堤围栏和绿带为纽带,将七大景观节点串联,形成七夕文化风情景观(图1)。

4.1男儿之阵(阳刚之美)·十字景墙幽会

位于北商场,以多色彩、多形状的铺装为基调,以“十字型”的白色景墙为构图中心,以棕色木构景窗、坐凳和树池为陪衬,以四季挺拔树木为主景,以置石为点缀,形成富有阳刚之气、神秘浪漫的男儿四季树阵(图2)。

4.2彩虹广场(刚柔并济)·七彩鹊桥巧会

以横亘在漾水河(乞巧河)上的木构廊架为背景,以流线型枯山水式铺装为基调,以孤植大树为构图中心,以七组棕色木构小拱桥为主景,以绿红双色树阵为陪景,形成富有浪漫情调、寓意深刻的彩虹桥广场(图3)。

4.3女儿之苑(阴柔之美)·门式景窗花会

以灰色园路、白色道牙为基调,以鞋样图案为框架,以“门形”景窗为构图中心,以白色景墙为陪衬,以丰富多彩的自然花木为主景,以置石为点缀,形成富有阴柔之风、神秘浪漫的女儿花苑(图4)。

4.4七夕风情景观

①扇形入口 位于吊桥处,以树丛为背景,以白色景墙为导入主景,以孤植大树为对比,以灌木为陪衬,形成简捷明亮、浪漫迷人的风情入口,构筑天地日月主题意境(图5)。②河堤围栏采用三组合式:仿木栏杆+树池坐凳+景墙(图6)。③主题雕塑 七组七夕演绎主题雕塑。④乔木树阵 七组乔木群落。⑤麻池入口广场 既是收尾,也是开头。

4.5景观归纳

景观归纳为“七点、二线、三面”:①七点:七大景观节点如珍珠镶嵌,构成节奏明快的景观亮点;七组七夕演绎主题雕塑构筑乞巧文化内涵。②二线:一条长硬质景观线,即三组合式河堤围栏(仿木栏杆、树池坐凳、白色景墙);七条短软质景观线,即七组乔木群落(景观林带)为灾时提供避难场所。③三面(三大景观特色)(三会广场):彩虹广场,七彩鹊桥“巧”会;男儿阵,十字景墙“幽”会,展现阳刚之美;女儿苑,门式景窗“花”会,体现阴柔之美。

4.6景观建议

将15~40m宽窄不等的文化风情线作为一级景区,周围山水作为资借环境:①河床中的绿岛列为二级景区,特别是乔木群落难得的景观资源,一定要保护并加以利用。②河对岸的荒山列为三级景区,尽可能绿化,形成青水绕绿山的优美城区生态景观环境。③项目建设与漾水河治理、伏羲大道绿化通盘考虑。漾水河上的原有桥梁注意亮化工程,新建的两座桥梁注重乞巧文化渗透其中。④漾水河也可考虑更名为“七夕河”或“乞巧河”,以充分展示乞巧文化的历史渊源。⑤当地民间特色产品的纹饰,在白色景墙上充分展示。

5结语

民俗文化风情线不仅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志,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并且在这两个基础上又能展现城市文化的面貌,是城市文化“魂”的体现[14]。既能赋予城市景观精神价值和情感内涵,又使景观具有了独特的性格和鲜活的形象。运用民俗风情文化在地域景观设计中的可视化表达,是提高地域景观内涵特色的必要且有效的途径[15]。不仅增加了市民对于城市景观的认知度和归属感,也更注重了民俗文化的宣传和地方特色的文化精神的弘扬。只有将民俗风情文化和景观设计表达二者紧密的相融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公众,才能使景观建设真正地服务社会大众[16]。

参考文献:

[1] 吴忠军,胡林波,梁莉清.基于景观三元论的民俗文化街区景观规划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0(32):18403~18405,18421.

[2] 李莹华,张静,姚爱琴,等.民俗风情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及其保护动力机制[J].前沿,2008(9):74~77.

[3] 闫丽丽,朱创业.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西安曲江新区为例[J].绿色科技,2012(9):234~236.

[4] 刘宪.从传统到当下——甘肃西和乞巧节文化空间变迁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6):72~77.

[5] 王力维.甘肃陇南地域音乐文化发展轨迹初探——以礼县地域为例[J].大众文艺,2012(21):181.

[6] 刘彩清.七夕节的文化透视[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5~36.

[7] 杨洪,黄静.隆回县花瑶民俗风情旅游开发[J].经济地理,2009(1):165~169.

[8] 高应军.陇南西和乞巧民俗旅游的深度开发[J].甘肃高师学报,2012(1):139~142.

[9] 王佳.民俗风情旅游开发刍议[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增刊):125~126,128.

[10] 田茂军.景观设计与民俗风情[J].民族论坛,2006(8):52~53.

[11] 黄金凤,杨洁.徐州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研究[J].绿色科技,2011(12):35~37.

[12] 陆明华,芦建国,丁浩.滨水公园景观规划思考——以甘肃省西和县滨河公园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12(4):134~137.

[13] 肖大威,黄翼,张小星,等.沉淀历史·突出特色·创新景观——记佛山市新中心城区规划设计创作[J].规划师,2005(11):34~38.

[14] 鲁敏,王菲,康文凤.鸢飞鱼跃、百福骈臻——临朐民俗风情园景观规划设计[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4):322~326.

[15] 田勇,唐毅.构建具有民俗文化的地域景观——以西昌邛海缸窑湾度假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为例[J].南方建筑,2013(3):73~76.

[16] 耿云杉,张月婵.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表达研究[J].城市建筑,2013(18):44.endprint

猜你喜欢

表达民俗文化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